你会不会因为读不进一本书而自责很久,越是想仔细读越是放空,最终把书置于一旁,得出自己不适合读书的结论。
我以前也这样,觉得自己的脑子有问题,明明那些白纸黑字都认识,可为何拼接起来就毫无兴趣。
这样的书不少,有名著,有知名作家,有外文翻译书,也有不少业界赞誉有加的作品。
每每这时,我都觉得是自己的问题,以至于后来聊到这些书时,我都闭嘴,不敢发言,害怕暴露自己无法共情阅读。
幸而我很喜欢阅读各类书籍,也常常在书海里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作品,我常因为某本传记的情节而热血沸腾,因为某本散文细腻入微的描绘而咀嚼半天,发出“好厉害”的感叹。自然也会为某些小说的动人情节而落泪。
可奇怪的是,当我阅读完这些作品之后,我只记得作品的名字和当时阅读的感受,却几乎忘光了那些令我感慨的细节(除了刻意背诵的部分)。
我很慌,直到我看到一个观点,它说:
“所有的喜欢阅读,我们咀嚼下去,变成了身体里的养料,你不会看出来哪些养料从何而来,你也分不清楚它们究竟来自于哪里,但你却因为它们而变成了更善良,更温暖,更有热情,对世界更好奇的人。”
这便是我的感受!也很想分享给你。
一本书,在你面前。
你不应害怕而抗拒,因抗拒而逃避。
你应该鼓起勇气去碰撞,读不进去,也认真读,你坚持个十分钟,然后放下。
可以大胆的得出一个结论——这本书并不适合我的性格,阅读门槛太高。
当你愿意去接纳,才能得出一个大大方方的态度。
书的种类本身就多,作者的性格也大相径庭,写出来的文字自然也各有不同。
在我看来,看书实则是和作者交朋友。
朋友间聊几句,聊不下去,不全然是你的问题,也是他的问题。
他瞧不起你,没事,你大可以掉头就走去找其他的朋友——天地之大,何愁知己。
后来当朋友们都盛赞一本书时,我说:我鼓起勇气读了好几次,都没读完。
朋友们一愣,然后一个朋友说:其实我也没有读完……
另一个朋友接着说:细节描写很有意思,很有意境,但一旦发散,我就不知所云了……
我说:对,这就是我的感受!
你看,原来大家感受差不多嘛。
一本书,读不进去,是口味不对,无须过于担心。
一本书,一口能读完,很沉浸却没记住什么,但你得到了某种情绪的震荡。
你会永远记住这种感受,并时刻为这种感受而振奋或喜悦,这种情绪让你不再麻木,而是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
这大概就是看书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