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举行,钟南山获共和国勋章。
“钟南山”这个名字,伴随着一个钢铁般意志的老人,载入了史册。
以前我是有那么一次机会有可能跟钟南山院士经常碰面的,可惜那次工作机会我放弃了。
毕业找工作的时候,面上了默沙东公司的一个岗位,就是负责广医一院的某种注射类药物的推广,当时默沙东的直线领导已经给了口头offer,但是说要带我去广医一院走一走,认识一下那里的主任医师。
不过那一次没有见到钟南山院士,但当我在广医一院的ICU病房那边走了一遭以后,我有点退却了,天天面对那些重症患者,每天的心情得有多糟糕呢,我心想。
后来拒掉了那个offer。
现在想来,我的这种小市民的想法,跟钟南山院士那种大情怀相比,真是相形见绌。
这几天也在看钟南山院士的一些过往经历,看得我也是惊掉下巴,这位老者太牛了。
若要从柯维的完人模型来看,钟院士恐怕就是名副其实的“完人”了。
强健的体魄
当钟院士在大会堂走红地毯的时候,他故意加快了速度,后来他对广东医科大学的学子们说,他想展现自己还没老,还能干点事。
确实,别看钟老现在已经八十多岁了,身子骨硬朗的很,光看钟南山的脖子以下部位,谁能够看出这是个耄耋老人呢?
所以在身体方面,他的体商是绝对高的。再看回他的过往,他们家都有这种体育基因,钟老在北京大学医学院读大学的时候,体育方面就已经非常出众了,大三还拿了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400米栏的冠军,打破了全国记录。
这真是,能文能武啊。
他的妻子李少芬更是体育健将来着,作为国家女子篮球队的主力队员,1958年与队友一起战胜欧洲劲敌捷克斯洛伐克队,1961年获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冠军,1964年获匈牙利、法国、罗马尼亚、中国四国篮球邀请赛冠军。
这导致钟院士的家庭,具有医学世家和体育世家双重标签。太厉害了。
钟老的儿女们,一个是医学工作者,一个是体育运动员。这也是医学、体育一个不落下。
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钟院士这一身硬朗的身体,真的是他应对SARS、应对新冠病毒最重要的保障,所以现在我再看柯维的完人模型,我倒觉得可以和木桶模型去做一个结合了。
身体是木桶的底,头脑、心灵和灵魂是木桶的板。如果身体不行,别说短板会漏水这种情形了,短板决定的是能够装载水的容量,毕竟还是有水。
但木桶的底决定你这个木桶能不能装水。身体不行,这个木桶,就是个废桶,什么也承载不了。
聪明的头脑
钟院士其实也算是大器晚成,没办法,这跟他们那个独特的年代有关。
他三十五岁的时候,才通过爱人的关系,从北京调至广州第四人民医院(后改为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成为一名医生。
在此之前的十一年间,他其实都没有行过医。
但他通过他自己的聪明才智,硬是在呼吸领域“杀出了一条血路”。
1971年,由卫生部牵头在全国开展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群防群治工作,并展开相关科研活动,希望寻找到医治良策。
当时,慢性支气管炎在我国已比较普遍,特别出现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患者呈现咳嗽、痰多等症状,严重者会因呼吸衰竭致死。
为响应国家号召,广州第四人民医院成立了“慢支炎防治小组”。不过,由于此病属于顽症,自古就有“名医不治喘,治喘不露脸”之说。这使得许多医生不愿背负压力,参与到这项难出成果的工作中。
此时,钟南山因没有专业专长被指派到小组工作,与他共事的还有侯恕和余真两位医生。在接到安排时,他不太情愿,而父亲却对他说:“捡难的事做未必是坏事。”
“捡难的事做未必是坏事。”
在父亲的鼓励下,钟老踏上了研究呼吸系统疾病的道路。
他的很多研究都是独创性的,这种独创的方法,有点类似于“阳明格竹”一般,是一种笨办法。
当年阳明先生就是在竹林,观察竹子的形态变化,到了痴迷的状态。
而钟老也是,当年他为了研究病理,还甚至蹲在地上,从呼吸系统病人吐出的痰中分析病情。
就是这种笨办法,让钟老脱颖而出。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钟老与侯恕合作的研究成果《中西医结合分型诊断和治疗慢性气管炎》,被评为国家科委全国科学大会成果一等奖。
坚强的意志
许多人都说钟院士在1965-1971年这段上山下乡的经历中,蹉跎了岁月,虚度了年华。但是我觉得钟老虽然没有一开始就从事医生这个职业,但这些年的上山下乡以及打杂的岁月,磨砺了他的心智和意志,让他在后续几十年的从医生涯中,一直坚持,克服重重困难,将自己的年华,默默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当然,有时候那种心灵的高尚状态,也来自于家人的压力。
钟老当年跟父亲闲聊时,就被父亲突然的一句话给震醒,当时父亲问钟南山多大年纪了,钟老回答35岁,于是钟老父亲叹了一口气,说:“35了,真可怕啊!”
“35了,真可怕啊!”
父亲的最后一句话给钟南山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从这一句话中,听到了父亲的深意,深受打击的钟南山,从 35岁之前的碌碌无为中觉醒。
他知道,再这样碌碌无为地过下去,不仅会辜负父亲的期盼,也是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任。
所以有时候,让我们生命完整的,真的是亲人、是挚友、是那些不断帮助你从舒适圈走出来,挑战人生中无数个不可能的贵人们。
还是想起《孟子》里的那句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也就是因为这种坚强的意志,让他在与SARS和新冠病毒斗争的过程中,能够扛过来。
战SARS的时候,他曾连续战斗38个小时,因过劳而发烧。2003年3月,他在家自行治疗了一周,幸而只是普通肺炎。第二周,他又站在了病房里。
那一年,他已经67岁高龄。
而在战新冠病毒的时候,他已经84岁高龄。
网上传出了一张照片,钟院士在高铁的餐车内休息,头靠在椅背上,而电脑屏幕依旧亮着。这一画面当时感动了很多人,也安抚了许多人。
钟院士的存在,就是一颗镇定剂。
伟大的灵魂
今天是教师节,钟院士9月10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举办的庆祝第36个教师节大会上,分享了教书育人心得,他说,“当医生的老师有双重责任,既是灵魂工程师,也是人类保护健康的工程师。”
“欣逢盛世应不负盛世,希望医学生成为有思想、有创造性的临床医生和行政工作者,不能只会读书。”
这是多么的伟大。
在新冠病毒肆虐的那段时间,许多人在网上说,不想让自己的子女去学医了,不想让自己的子女去做医务工作者了。
因为实在是太苦了。
我想这次钟南山院士获得共和国勋章,应该会鼓舞我们许多的年轻人,让他们自愿踏上医务工作者的道路,因为,这条路,培养出来的,是伟大的灵魂。
因为也只有让自己对国家、对社会有价值、有贡献,把小我融入大我,人才能够称得上“完人”,生命才称得上完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