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桃儿,真的吃出桃味儿了。”吃过晚饭,媳妇一边看着电视,一边洗干净一颗桃子,用小刀削了皮,再切成一片一片的,吃了几口,发出了感叹的断言。
照理说,吃的是桃子,感觉到的肯定就是桃味儿,可是,媳妇却说“今天吃出桃味儿”,暗含的意思,就是以前吃的桃子,不是桃味儿,或者说有些桃子,吃不出来桃味儿。
从绝对意义上说,媳妇说了一句废话。吃桃子,当然是桃味儿,还需要说吗?并且还暗含了以前吃过的一些桃子,没有桃味儿?这不是废话还能怎样!
但是仔细想想,似乎类似的废话,我也说过,并且说过不止一次,并且说过不止一次的人,不止于我俩,许多人都说过。现在的蔬菜也好,水果也好,还有各种“天然”食品,经常会得到某某没有某某味儿的评语。
这实在是很悲哀的事情。是不是有桃味儿,已经跟拿在手里正在吃的桃子没有了直接关系,需要跟记忆中的味道进行比较,如果跟记忆中的味道一样(准确地说应该是类似),那么就是有桃味儿,否则,就没有。尽管放进嘴里吃的,真的是桃子。
公平地说,味道本身,是很难形成统一评价的一件事。俗话说“羊羔虽美,众口难调。”再好吃的东西,也会有人觉得不好吃。因为每个人对味道的感知各不相同。所以同样是对“桃味儿”进行评价,也是各说各话,各有道理。
让我来说,是味道发生了变化。小时候(或者以前)吃过的桃子,跟现在的桃子不一样,小时候因为桃子比较少,吃一次不容易,所以一旦吃过,就更容易在脑袋里留下深刻的印记,并且会把那时候留下的印记,当成“正确”,以后再吃到桃子,一旦与记忆当中“正确”的味道发生冲突,那么桃子就没有了桃味儿。
所以说我们现在吃到的各种食物,因为种植方式方法的不断进步(变化?),导致味道发生了改变,人们更容易使用以前留存的记忆去比较,并且因为先入为主的原因,会认为先感觉到的是好,后来出现的是坏。
当然也不都是如此。有时吃到一些食物,会发出赞叹的声音:呀,真的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比如桃子)!因为还存在这样的表达形式,所以一般我们说没吃出来某某的味道儿,通常含有贬义,是认为不如以前吃到的好吃。
现在物质的丰富,真的有点像教科书上说的什么主义那样,应有尽有了。但是就拿食物来说,吃不出来某某味道的情况,也在不断增加。这唯一说明的,就是在数量增加的情况下,牺牲了质量。
这也许是人类无法跨越的鸿沟吧。人口不断增加,平均寿命不断延长,每个人消耗的食物数量,也都在不断增加,并且增加的比例,远远超过人类原始方式所能生产的数量。为了让全体人类首先满足吃饱的最低需要,只能首先把数量搞上去,至于质量,只好以后再说了。
盼望着以后每次吃桃,都能够吃出来桃味儿,也好让媳妇的“金句”,不要再频频爆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