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这里说的读书指的是正常学习内容以外的书,就是平时所说的读闲书。专指那些具有一定水准的非工具类的书籍,像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类别的书。说它是闲书是因为它和我们所学专业并不具有明显的关联性,对我们自身业务也没有直接的影响。当然如果是学以上专业的就另当别论了。
我今天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是完全得益于我五舅父的影响,那时我已经初中毕业。他是从农村考学出来的,在金融系统工作。在当时我的眼里,他家里藏书已经足够多了,让人十分的羡慕。可能是我们有着很多相似的人生经历,志趣相近,他也愿意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同我一起分享,一同去感受优秀文学作品精美雅致的文字、动人心魄的主旨内容。后来我注意到他的有些书,在扉页签的是另外一个名字,问过才知道那是他的笔名,这在当时并不鲜见,很多学子都有着对文学的无限热爱和不悔追求。年轻时候,又有谁没有一个美丽的文学梦呢?
02
在五舅父的引导下,我读了很多文学类作品,他家里也是以文学类作品为主,外国文学作品占比较高,在我上中专的那几年他家里的书我几乎都看了一遍,并且还到学校图书馆去借了很多书,现在有的只记得书名,甚至有些连书名都忘记了。外国文学作品虽然读了一些,但因为对国外生活场景并不了然,经常感到虽近在咫尺,却又如隔山岳,不容易理解透彻。后来慢慢转到中国现代和当代的文学作品,对文章文字和内容的理解相对要容易一些。现在想来,当时的读书步骤还是有点走了弯路,如果现在我开书单的话,一定会先开国内的作品。说到现代文学作品,我以为周氏兄弟的作品是绕不过去的,周作人是用平实的文字描述平淡的生活,鲁迅则是看似嬉笑怒骂,实是饱含深情去警醒国人,文字需要细细体味。还有一位值得一读的汪曾祺属于另一风格,字词精炼、平实自然,甚或读其文章而忘其文字,也可算一大家。
后来开始涉足历史研究类的书籍,读起来固然要吃力,但明显感到获取了一部分知识的营养。文学作品偶尔也会读一下,去享受一下美丽文字对心灵的抚慰,但大都是在看学术著作疲乏时作为放松心情之用,有点像茶点,已经不是主食了。
03
年轻时漂泊不定、居无定所,自然没有一个固定的书房。虽然古人说读书有三上:马上、卧上、厕上皆可。但对于我内心深处还是期望能够有一间独立的书房,闲暇之余,背面靠着书橱,有一张大一点书桌,正对面墙上挂一幅字,无需名家,只要字写的中规中矩即可,读一读闲书,该是何等的惬意。
倘在寂寂秋夜,更深不能寐,看着窗外的月光从隐隐约约到完全倾泻下来,屋内的清光斑驳陆离,月影浮动,如小船在水中漂浮一般。此情此景,打开台灯,在书房中随手抽出一本,《浮生六记》最好,那种感受,非读书人不能懂也。然而人生坎坷,惜乎一直不能如愿。
后来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原本是有一间书房的,但妻子似乎完全不能理解读书人对书房的那种渴慕的心情,因为家里没有客房,就牺牲了书房改为客房,我的书房梦破灭。
04
这么多年,我终于也没有看到他的作品面世,或许是因为生活的诸多原因,但不能排除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他的工作性质属于金融类别,成天和数字打交道,似乎和文学格格不入;而且他的生活又过于安逸,没有剧烈的生活变化,制约了他的思维。
文学即人学,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细腻的感触,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字字珠玑、直抵心扉的诗句,是无法提炼出来的。历史上能够名垂千古的大家、名家,很多都是仕途坎坷、人生失意,像司马迁、张岱、曹雪芹、沈复等看似有些人生失败的他们,却创造了极高的文学成就。
05
读了一些书,心里总有一些感触想诉诸文字,虽然所形成的东西未必会得到别人的首肯,但生活中有一些感动是让人无法割舍的,想宣泄出来。就如同经常在酒店吃饭,时间久了,总会有一种自己亲自下厨一展厨艺的冲动,菜做的味道如何还在其次。
此生与书相伴,与文字为伍,写点东西,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闲暇时翻翻看看,可愉悦身心,是我最大的希望。正像我在简书简介写的那样“徜徉在文字的世界中,可以让人得到短暂的休憩。虽然短暂,却是必要的”。
虽然我还没有一间自己的书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