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做个好榜样,去“赢得”而不是“赢了”

做个好榜样,去“赢得”而不是“赢了”

作者: 瑜心三宝妈 | 来源:发表于2019-01-07 22:05 被阅读0次

本周继续与大家分享《正面管教》的学习内容,在上一节中,我们学习到了严厉的反面不是骄纵,老办法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孩子。在这一节中,我们将要学习:做个好榜样,去“赢得”而不是“赢了”。

在管教孩子时,世代相传的经验与各种书本上的方法,常使人手足无措,不知道到底哪种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益处。

其实,无论哪种好方法,在我们知道该怎么做之前,最好是先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先了解关于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采用有长期效果的管教方法。

九月初的每天早上,小区里总会响起一片哭声——又到了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时间。这更像是每天例行的战争,最终,家长从战争中“获胜”——他们 “赢了”孩子。

家长和老师总是通过“赢了”孩子来实现管教,而不是“赢得”他们。

“赢了”,是指家长与老师采用大人的特权,通过惩罚、控制等手段使孩子屈服、听话。

而“赢得”,则是以尊重孩子为前提,相信他们可以和大人合作,共同为结果努力。这需要大人们付出时间和精力,培养他们学习基本的人生技能。

很多家长都相信“吃些苦头才能长记性”,即通过惩罚甚至羞辱才能使孩子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但用“吃苦头”的手段却使孩子只考虑大人的建议和观点,失去自我判断能力。最终,他们变成了讨好者,总在寻求别人的认可。

另一方面,对于孩子“自尊心”的培养,家长普遍遵从一些错误的管教方法刻意的赞扬、鼓励、奖励孩子们:背会了一段诗就奖励,做对了事就贴上“笑脸标签”。以为这样才能引导他们以荣誉为前提,有自尊的成长。

但这是“给予”自尊而不是培养自尊,况且这样培养出来的是“他尊”。孩子通过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对错,受到表扬便洋洋自得,表现乖巧;一旦犯错受到批评,“自尊”便轰然崩塌。

这样的方法,阻断了孩子学习自我评价与自省的正确途径。

正确的方法,是允许孩子犯错,在出现问题时引导他们想办法解决。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可以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是教他们学会自我评价。

放学后,亮亮一脸不高兴地告诉妈妈,今天老师批评他了。

妈妈马上说:你一定干了什么坏事吧?

亮亮抬眼看了一眼妈妈,提高声音说:我什么都没干!

妈妈说:我不信你什么都没干老师会批评你。

亮亮一脸委屈地扭头回自己的房间,很久都没有再出来。

这个场景是不是在很多家庭都出现过呢?孩子经历了一些不高兴的事,想找人倾诉时,却不得不再经历一次委屈。

这样非但不能培养孩子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伤害了他们的自尊。

正确的方法是:

首先表达理解,但要向孩子核实理解是否正确,然后表达同情而不是宽恕,或者我们可以告诉他自己也经历过这种事;

告诉孩子你的感受。经历了以上的交谈,孩子应该很愿意和你交流想法;

最后,引导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想避免再次出现这种情况,他有什么想法——如果没有,可以给一些建议,直到双方达成共识愉快结束谈话。在友善、关心和尊重的前提下,赢得孩子。

通常,当孩子发觉被倾听和理解时,他们就受到了鼓励,愿意采取合作的态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邻居成成的爸爸在发现儿子偷拿别人的玩具时,采用了这样的步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成成爸关上门,拉着成成的手说:那个玩具不是你的,是拿小朋友的对吗?——这里的重点是:他维护着孩子的自尊,没有质问和当众责骂,也没有用“你是不是干了什么坏事”的圈套引他上勾。

成成回答说,是在和亮亮一起玩的时候,自己偷偷藏起来的。

爸爸告诉他,自己小时候也偷偷藏过小朋友的玩具——于是他们相视而笑。

成成爸告诉孩子,当亮亮找不到玩具时,会很着急,也许他的家人还会责怪他弄丢了玩具,使亮亮受到批评,也许他会伤心地哭起来。

很快,成成便提议爸爸和他一起把玩具还回去,还表示以后再也不这样做了。

孩子参与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他认识到自己的错,不是来自于批评和惩罚,而是获得了支持和引导。通过一件小事,学到了很有价值的人生课。

丽在做饭的时候,听到客厅“哗啦”的一声。她三岁的儿子打翻了飘窗上的盆花,湿粘的花土撒了一地。

此时,解决办法是让她清理地板并把盆花放到原来的地方。如果丽以正面管教的方法,和善而坚定的说:“哎呀,你该怎么办?”——孩子当然明白应该清理,于是便去做了。

但常见的却是,妈妈命令孩子:“你怎么搞的!马上给我清理干净,一点都不让人省心,以后不准去那里玩儿!”

第一种方法,成功的引起了孩子的注意,以尊重的态度使孩子参与问题的解决,使他感觉自己有能力处理好一些事。就算他做不到完美,但没关系,慢慢来。

第二种方法,生气的语气里中满是责骂和羞辱,把该做的事变成了惩罚,使他们心生抗拒与反叛,和第一种方法的结果也截然不同。

第一种方法是以尊重赢得了孩子,而第二种则是以惩罚赢了他。

有人说“听话听音”,就是说我们的言行背后的感觉,比做什么或说什么本身更重要。所以,说话的语气,比说出的话更能表达我们的内心。

很多人会说孩子最初来时是张白纸,正是大人们在日常的管教和行为中,慢慢地形成了他们的性格与认知。

他们的失误并不是本质问题,而只是在尝试而已。并且他们的很多失误责任在于大人们并没有训练和鼓励他们处理问题,没让他们体验错误带来的教训。

人类的行为总是以目的为导向的,但孩子还没有学会合理的表达他们的目的,行为很笨拙,这时候大人不应该一味的斥责,使他们不得不再次尝试,却做出更多错事。

所以很多时候,大人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做个好榜样。

首先大人们要先把犯错误当成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当错误出现时,先学会坚持矫正错误的程序,即承认(我犯错啦)、和好(我道歉)和解决(一起来解决吧)。

比如打翻花盆之后,丽采用了第二种方法斥责孩子后。发现自己的做法伤害了孩子,便可以找时候和孩子谈谈,承认自己态度错误,并真诚道歉,然后再一起商量如此解决地板上的污渍。

孩子们的行为通常来源于模仿大人,当大人给了他们好的榜样时,他们也愿意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当大人们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时,孩子也随之做出改变。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让孩子明确的感觉到,我们是爱他的。

好了,这一节内容就到这里。这一讲我们讲了:要用正面管教的方法管教孩子,就要以尊重、和作的方法赢得他们,而不是以惩罚和羞辱取得胜利。接下来我们讲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尊,以及家长应该做个好榜样来引领孩子做出改变。

相关文章

  • 做个好榜样,去“赢得”而不是“赢了”

    #日更打卡#day2 跟大家分享本不错的育儿书《正面管教》做个好榜样,去“赢得”而不是"赢了"。 作为80后的我,...

  • 做个好榜样,去“赢得”而不是“赢了”

    本周继续与大家分享《正面管教》的学习内容,在上一节中,我们学习到了严厉的反面不是骄纵,老办法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孩子。...

  • 参与《正面管教》训练营

    第二节:做个好榜样 去“赢得” ,而不是“赢了” “赢了”,是指家长与老师采用大人的特权,通过惩罚,控制等手段使...

  • 赢了还是赢得

    正面管教里提倡教育是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赢得和赢了有什么区别?赢了孩子是指通过控制、惩罚、迫使孩子屈从,而不是...

  • “赢得”孩子的四个合作步骤!

    我们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德雷克斯 “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 而“赢得”孩子则是...

  • 《正面管教》读书笔记

    1.赢了”孩子,而不是“赢得”孩子。所谓“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则是指大人...

  • 【赢得孩子】

    【赢得孩子】 我们的目的是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人们通常用控制、惩罚迫使孩子屈服来“赢了”孩子,比...

  • 赢得孩子合作的四个步骤

    “赢得”孩子 你是要“赢了孩子”还是要“赢得孩子”?父母通常用控制、惩罚,迫使孩子屈服来“赢了”孩子,而不是维护孩...

  • 2020-07-16

    “赢得”孩子 你是要“赢了孩子”还是要“赢得孩子”?人们通常用控制、惩罚,迫使孩子屈服来“赢了”孩子,而不是维护孩...

  • 育儿

    1.父母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赢得孩子,赢得关系,同时也能培养孩子成就感;赢了孩子,却使孩子成为失败者。 2...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做个好榜样,去“赢得”而不是“赢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wzp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