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暑期教师研修的教师心理板块,对师生关系又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以前读大学的时候,我的认知是师生关系是一种良性的关系,作为老师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喜欢。可是真正开始作为一个班主任,并开始进行班级管理和学生打交道,发现如果只是想要和学生做朋友是不行的,因为出了朋友身份以外,教师还要对学生负责任。所以有时候面对学生的拖拉散漫,作为老师又不得不同时具备严格。从教六年,我在班级管理和学生问题上,一直存在很多问题和疑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有时候也尝试了很多看似好用实际不合理的方法。
这次培训老师提到的解决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没想到第一个方法居然是做好师生关系的主动构建者,这是让我十分诧异的。平时繁琐复杂的工作挑战,用心用情后带来的是无尽的疲惫,让心灵深处难以再分泌爱的源泉,但处理好师生关系居然是打开这把锁的钥匙,怀着这样好奇的心理我继续看下去。教授提醒教师,要主动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个问题也是我日常工作中思考最多的,也是最难坚持的,我想知道该如何和学生打好关系?
在班级里,教师是和学生相处时间最多的人,教师要平等的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对于亲近的孩子们,老师要多去记住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在课堂上还可以通过点名的方式增加孩子的注意。听到这,我忽然联想到平时只要是学生特别喜欢的老师,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积极,课下也会和老师表现得很亲密。“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也会因为喜欢某个老师产生爱屋及乌的心理,那么这样的课堂一定是愉悦的,上课的老师也一定是轻松愉悦的。
学校生活当中,老师要积极的与学生沟通。这种沟通不是大范围的,而是一对一谈话,针对性建议,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我不由想到,其实每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除了上课,更多的是在和学生打交道,解决不同学生的问题。在和不同学的交流中,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性格、爱好,其实就是在预防和解决学生问题。与其逃避现实问题,不如克服心里困难,大胆去面对自己害怕的事情,反而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事。再次听到这样的方式,我突然醍醐灌顶,好似大脑突然通透了起来。建立与学生的情感联系,给予学生心灵支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个学生,就是在走一条康庄大道。
作为教师,不要在繁琐的工作中被迷惑了教育的初衷,不要忘了我们对孩子的初心。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重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教育的热爱永远在学生心中流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