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385535/ae6048baeedcb17c.png)
有句名言大家都知道,这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对安邦治国的大人物说的,对于普通人,治好自己的人生,哪里用得着半部《论语》,以我看,三句足也。哪三句这么重要?这就是《论语》开章明义的头三句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学”对人生修养的重要,其实就是如何自我修养。一个人,如果知道学习,爱好学习,天天学习,并以学习为人生最大快乐,这样的人生修养能不高吗?孔子就是一生向学,故能成为圣人。想来我们普通人,活到老,学到老,也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受人尊重的人,内心充实的人,有着很高文化道德修养的人。一旦成了这样的人,“不亦悦乎”,那就是一个拥有快乐人生的人,一个幸福的人。所以,每天睡前问一下自己:今天学了吗?今天学了什么?人生如何不成功!不快乐?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讲“朋”的重要,其实就是讲如何与别人相处,如何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对待别人,都若有朋友自远方来,快乐地接待他,并让他快乐,皆大欢喜,什么样的人处不好呢?这里讲的是与人相处之道。也是待人接物的最高之道!朋友来了,无论自己心中有多少不快,又正遇到什么棘手之事,面子上一定要笑脸相迎,制怒而不迁怒,这样就会成为一个受别人喜爱与尊重的人。朋友遍天下,有事众人帮,如何不成功?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虽然很难达到,也要去追求。我们常遇到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委屈自己,这时,高兴是不可能的,也没必要,但要尽可能做到不生气,不发怒,相信公道自在人心,相信问心无愧,不怒不气不急不躁,以柔克刚。孔子用词很精准,“不愠”,而不是“悦”与“乐”,就是要做到不动气不动怒,已经足够了,这就是君子,而君子正是孔子修心养性为人的最高理想与境界。人生在世,哪有不受委屈不受误解的,甚至无端受伤害打击的时候也有,这个时候,若能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过激,而坦然待之,以德报怨,总有事实澄清的时候,反而更令人尊重。做到这一点很难,做到了就是君子,也就是我们平时很称赞的“这人很有涵养”。
都说“论语”微言大义,一字不易,在这三句中体现的也很突出。为什么“学而时习之”得到的快乐用“悦”字,“有朋自远方来”得到的快乐用“乐”字?两个字其实表达的是同一种喜悦快乐的心理状态与表情,可是孔子偏要区别开来,而且这俩字还不可以互相替换,何也?原来“悦”是形声字,心字旁,表喜悦,侧重心理活动。也就是说,学习有了快乐,有了进步,有了成绩,要谦虚,不要骄傲,要把那种快乐隐藏在内心,不要张扬表露,因为骄傲容易使人退步,而且也招人嫉妒,大不利。对待朋友呢,快乐要表现出来,要挂在脸上,要让人家看到,所以用了会意字“乐”字,侧重表情动作,就是要用各种形式把内心的快乐体现在外观,充分表现出待友的热情,让别人能够感受到,而此时内心有再大的不快,就要忍下去。看,一字之别,差之大矣,经典就是经典,不服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