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上周四我无意中发现钉钉对话框中有一个“新建多人协同文档”功能,联想到马上要改革的信息科技学科三年级“在线学习与生活”主题,就有关于“在线协作”的内容,于是我就马上在课前制作了一个钉钉脑图的多人协同文档,在课上请同学们一起在钉钉脑图中,绘制自己的自我介绍思维导图,我预想的是,全班同学能制作一张以班级为单位的自我介绍思维导图。
发现问题
由于我事前没有做好学生学情的收集和分析,对新内容没有做好预设,在以往的在线协作经验中也从未出过什么问题,因此当我把这个全新的技术丢给学生时,一系列问题涌了出来,导致操作过程混乱无序,协作效果差。
1、协作人数过多
当40+个学生同时操作界面时,每个同学有自己的操作习惯,有的先把下级分支全部添加进去再输入内容,有的直接开始输入内容,有的先把界面背景换了,有的不断更换思维导图结构样式,这造成了操作界面混乱,刚添加的内容消失、被他人编辑,也有同学辛辛苦苦画完思维导图,下一秒凭空消失的情况。
2、操作过程不规范
观察界面的变化时,我发现同学们的操作流程五花八门,这导致在多人操作时,大家无法达到“协作”的效果,按照以往学习的经历,学生不论在画图软件、文字处理软件中,都是先编辑文字或草稿,检查内容,再美化文字和画面的,但是在新的平台中,学生对于平台的好奇探究超过了遵守规则。
3、不理解在线协作
这是一个全新的平台,全新的操作方式,除了有技术基础外,还需要对合作有深入的体悟才能做好。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只有自己一个人独立操作软件的经历,虽说过去他们有过小组合作、小队活动等多种合作机会,但是他们对于合作的理解和体验是不够的,因此对需要深度合作的多人协作模式是完全陌生的。
我觉得接下来,要进一步通过学生体验+教师讲解的方式,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
在问题中发现闪光
当然,在这次失败的在线协作中,我也看到了很多闪光点:
1、涌现了一些引导和制定规则的“领导型”学生
在班级绘制一个思维导图的过程中,4班的同学里有思路清晰的同学首先做出了范本格式供其他同学参考,因此4班的思维导图自始至终都非常有序。2班的同学虽然操作非常混乱,但是有一位同学在自己的姓名分支中添加了序号1,从他以后的所有同学依次标序号,他们从混乱中变得有序。3班的同学的操作记录始终是混乱的,这与他们在线下课堂截然不同,但是有同学私信与我沟通,希望我能在班级里制定一些规则,让同学不要编辑别人的东西,并如侦探一样,已经通过平台找到了这个破坏者。
这些同学在班级中大多是有主见,有一定的操作基础,在班级里也承担维护班级规则的角色的,因此在这样一个无序的、无人领导的场合,他们马上站出来,这是非常棒的事。
2、学生对技术的热情很高
从钉钉脑图发布后,距离下次上课还有4天时间,我原本以为学生当天就会不再继续操作,最多到第二天,班级思维导图就不在发生变化了吧,但当我周末查看脑图,还有零星的学生在界面中操作,有些是新增、有些是修改、有些是美化,说明学生对于技术操作,尤其是可以有机会美化、探索的新东西,有很高的热情和好奇心。
3、学生不惧怕新的事物
从这次钉钉脑图的操作经历看,学生对于这个全新的东西没有惧怕,只有好奇,也可以说他们在自我摸索的过程中,认识了新的事物,这种探索并且成功的过程是让人喜悦和自豪的,即使遇到小的困难,他们也能继续尝试。
思考下一步该做什么
在发现了学生的问题和闪光点后,我觉得非常紧迫的事情,是要让学生对在线协作工具了解更多一点,不仅仅停留在自我探索中,更能能从学科的角度去学习这个新的技术。
因此借着复习周的两次课,我粗糙地梳理了一份在线协作的讲解内容,仅从讲授的角度出发,希望能引导学生在回顾、总结、观察、迁移的过程中,对在线协作的工具有一些新的理解。我先规划了1课时内容。
第一课时,是对在线协作工具的初步认识,因此侧重在学生通过回顾、总结、归纳等方式,来学习本课的内容。在上课时,
——我先通过2个答题卡问题,让学生找一找“同一时间,有几个人打开文件?”“截图中,同一时间,有几个人在编辑文件?”,引发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在线协作。
——接着通过学生的已有资源和我的讲解,介绍了在线协作文档工具的特点,并介绍了多种在线协作文档工具。
——最后,我从学生的历史回放中,提出“如何才能使“在线协作”的过程有序?如何保证所有参与人员的信息都完整记录下来?”的问题,并引出“在线协作公约”,并请学生在课后通过钉钉表格工具,写下需要遵守的规则和不应该有的行为。
在第一节课后,我发现学生对于我的讲解还是非常懵,在我下课前连麦学生总结特点时,学生只能答上来“多人一起操作”一项特点,因此我觉得非常有必要进一步对在线协作文档工具进行授课和练习,于是我继续借助“在线协作公约”收集稿,设计并实施了第二课时。
在第二课时中,我结合以往初识软件的模式,从界面、操作两方面,比较传统软件与在线协作文档工具的相同和不同,进一步感受在线协作工具的特点。
——在比较基础界面和功能界面时,学生都能从对比观察中找出他们的不同之处。
——在打开、编辑美化和保存操作中,学生通过视频的学习,找出了打开在线协作文档工具的特点;在课前探索和课堂视频的学习中,发现了编辑美化操作的相同之处;在比较文件菜单的过程中,发现了在线协作文档工具的实时保存特点。
——在最后一个环节,讨论如何“如何多人在线协作?”时,我通过收集、分类、归纳学生的公约内容后,形成了“个人操作”和“与他人一起操作”的规范和要求,最终完成了2次课的教学内容。
提出新的问题
通过2次课的浅尝,我觉得还有很多新的问题需要继续探索和思考。
1、学生的声音接收不充分。
由于在线教学,学生的声音我接收的不充分,课上只能有个别学生1-2分钟的回答,无法接收到学生思考后的想法。
2、学生的学习效果检测不到。
由于是两节仓促的课,还有其他教学内容,因此在第二节课后我没有继续布置在线协作的练习内容,这使我无法监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还有很多的学生并没有充分参与到两次“在线协作”中,这说明这样的课堂只服务到了60%的学生,有效学习30%甚至更少的学生。
3、学习目标不清。
由于在线协作是一个全新的话题,在网络上、在课堂没有这样的案例和经验,因此什么是在线协作,怎么做在线协作,应该把教学的目标定位在什么上,如何将内容与核心素养关联起来,都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