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成都“摔狗事件”:情感与理性的博弈

成都“摔狗事件”:情感与理性的博弈

作者: 舒言2017 | 来源:发表于2018-02-01 15:21 被阅读14次

    导语:送花圈,点蜡烛,电话骚扰,极尽谩骂,围追堵截,甚至为此甘愿违法蹲拘留所……为什么这样?

    前些日子,“成都摔狗事件”沸沸扬扬了一阵子,心想这么长时间了,应该过去了吧?

    友人发来网络上的几篇报道,方才知道:这个事件继续在发酵,而且还在深入发展中,更没有料到参与者众,涉及地域之广,花样不断翻新,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呢。

    之所以没有结束,原因有很多,但说得好听一点,无非是“情感与理性的博弈”。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有可能没完没了的演绎着喜怒哀乐,只不过是事件不同,人物更替而已。

    何某住址被公布,有人送来了花圈

    有媒体报道《成都“摔狗者”被迫离婚:再选一次会给狗灌白酒》,当事人何某和旦旦之间的事情还没有结束,却是有了新的进展和变化。

    这在许多人看来未免有些荒唐,至于嘛?

    哎,正应了那句老话: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啊。

    既然拿它来说事儿,我们不妨先做个简单回放。

    住在成都的女孩旦旦养了一条柯基狗丢了,最后辗转找到了收养者何某,因为话不投机没谈拢,旦旦就把这件事情求助网络,引起了众多爱狗人士的关注,群起而声讨何某。

    非但如此,一些网友还采取具体行动予以支持:给何某家送花圈,点蜡烛,电话骚扰,极尽谩骂,围追堵截……甚至还有人为此甘愿违法蹲拘留所。

    事情发展到今天,谁是真正的受益者?当然有了。

    比如,花圈店老板因此赚钱了,送快递的小伙子因此有事儿干了,一些爱狗人士也有得忙了,一些爱打听传消息看热闹的人不会闲得慌了……。

    尽管何某已经为了自己老公和女儿的安全办理了离婚手续,尽管丢狗人旦旦有些后悔把事情做成了这样,尽管许多善良的人们希望事情就此结束,然而都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想法,至少现在是徒劳而已。

    一些人却不愿意就此罢手,依旧在添砖加瓦添油加醋地奔走着、忙碌着,究竟为了什么?恐怕连当事人都会感到莫名其妙。

    据说,当事人双方虽有悔意,觉得做事太过,但已经无法控制沸腾的局面,事件的续集究竟如何演绎,演绎到哪里?天知道!

    大家都是同类,何必相互咒骂攻击?即使咒骂攻击,该是谁还是谁,该怎样的生活还是怎样的生活,只不过徒然增加了一点人性的恶罢了。

    一定会有人挺身而出义正言辞地说,我们这是在维护正义。

    维护正义本身没错,可是究竟什么是正义呢?正义又该如何维护呢?对于这些,谁去真正的想过呢?

    名义上是在维护正义,实质却在助长歪风;名义上是在助人为乐,实质却在满足私欲;名义上是在张扬人性,实质却在抹杀美好;名义上是在化解矛盾,实质却在使人交恶。

    这大约就是人,这大约就是一些人的作为吧。

    人啊,情感与理性之间的博弈何时能了?

    人生活在地球上,言行表现常常受到特定社会规范的约束,即使可以自由思考和行动,所作所为也往往是因为个人身家性命的需要,或者是名利权位的诱惑。

    即便是一介平民,做个群主、博主、小头目之类的想法与行为,或者均可归之于此列。

    人们打破了头似得往名牌大学里挤,为的是什么?

    不是为了徒得虚名,而是为了能够开发思想,开启智慧,使得自己的行事更加着调而后落地,仅此而已。

    一个人受到系统的教育之后,必定会发觉不同的天地,有了不同的作为,好像可以暂时忘却世俗的烦恼,可以从事心灵的遨游。

    真正能够进行遨游的人,必定不会局限于诸如“摔狗事件”、“虐猫事件”等等中间而不能自拔的。因为这样的人士拥有着“登泰山而小我”的感觉。

    就如“成都摔狗事件”,我们能够助一臂之力,绝不是为了显摆和功利,而是让人能够得到精神的启蒙,处世的道理,行为的合理。

    假如不是,便是荒谬。

    犹太裔荷兰籍哲学家、近代三大理性主义者斯宾诺莎有句名言,广为传颂,这句还和我们的个人生活直接有关。

    这就是:“不要哭,不要笑,要理解。”

    我曾经一度以它为座右铭,勉励自己在遇到任何的状况时,首先努力去反省自己,尽力避免让情绪主导自己的行为。

    人是有情绪的,而情绪与外部环境及其刺激是互动的关系。

    一般来说,都是我们自己先有一个主观的愿望,然后就以自己的愿望能否实现,最后来判断失意还是得意,并且随之产生了喜怒哀乐的感受。

    人各有志,所思所为不同,所表现的情绪就不容易得到别人的共鸣。

    假如变成众人所共有的愿望,比如孩子高考,比如足球比赛,胜负结果所带来对人们的情绪影响,甚至带来了一些过头的情绪和行为,就是情有可原的了。

    正如“成都摔狗事件”一样,究竟触碰到了这些人的哪根神经,所以才会久久不能平息下来,直到现在仍在继续中。

    到了哪一天才算是个头呢?早已非当事人何某和旦旦所能掌控的了。所以,人常说“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落泪”啊。

    斯宾诺莎所说的“哭与笑”是人的情绪,而这些情绪对人会有不良的作用的,许多时候会妨碍正确而有效地思考的。正如我们平常所说的“事已过去,于事无补”。

    那么,怎样做才能够“于事有补”呢?或者说对自己能够有所裨益呢?

    这就是:“要理解”。所谓理解,其实极其简单,就是说要明辨事情的前因后果。因为,天底下没有任何事情是偶然的。

    宋代苏轼,尽人皆知。他老人家有首著名的诗叫做《题西林壁》,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著名的诗之所以著名,正是因为他客观地解读了我们看待问题的基本原则。

    这就是用图像化方式说明了看山、看事、看人、看天下,应该不仅看正面,而且看反面;不仅看远处,而且看近处;不仅看高处,而且看低处,于是才能看到庐山所能呈现的不同样子,使我们能够掌握事情的全貌,好对症解决,手到病除。

    所以,一个极其简单的“成都摔狗事件”,不论当事人或者旁观者,首先需冷静,掌控好各自的情绪,从远、近、高、低各处观察后再做定论、选择行动不迟。

    当事人情绪充斥头脑,难免一句话不妥,引发激动无法控制,只能导致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最后弄得无法收拾也未可知。我们活着,就为了这吗?

    对此,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个意外事件”,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是个人品问题”……我想,一人一个想法,一人一个看法,该会有多少种认为呢?

    即使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个因为双方情绪问题而导致的一个意外延伸,这个说法还是挺有意思的,因为,即使是“意外”,说到底“有因就有果,有果必有因”,“成都摔狗事件”也还是“不意外”的。

    打个比方,比如说交通事故,有时是别人犯错,我跟着倒霉;有时是自己疏忽,别人跟着沾光。不论你是何种具体原因,一定有关联,逃不掉的。

    人与人之间,原本都是关联互动的,没有那个人士能够独立活下去的。

    我们还以交通事故为例,当你能够明白驾驶规则、行车速度、客观条件、人的限制等等之后,发不发生交通事故,就可以成为能够预测的结果了。

    我认识的一位老司机,驾龄高达50年,没有发生哪怕是一点点刮蹭的事故,他甚为骄傲。

    俗话说得好:“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就在这位老司机自鸣得意想要结束驾车生涯的时候,意外发生了,老司机十二万分的自责。

    老司机自责也就罢了,问题是被撞的人却是一副不依不饶的样子,也有问题了。

    为什么?因为老司机不撞别人,为什么偏偏你赶上了呢?

    其实,意外事故发生在谁的身上,同样也是有迹可循的。

    比如说,你从来不登山,就不可能遭遇登山不测;你从来不到海边,就不可能碰上海啸;你从来不驾车,就不可能撞人;你从来不出家门,就不可能遇到车祸。

    但是,有谁能做到从来不出家门呢?

    由此看来,当你真的了解了“不要哭,不要笑,要理解”其中的道理之后,就不会对于自己的一切事情产生太大的情绪波动了。

    既然情绪稳定,何难之有,何患之有?

    所以我们说,“成都摔狗事件”可以休矣!

    我们接着往下谈谈“为什么?”

    人是有情绪的,情绪必定是波动的,波动必然会带来混乱,而越大的混乱必定需要越长的时间才能平息。

    人是会后悔的,后悔必定是难过的,难过的必然会带来弥补的,而弥补是需要时间的。假如我们能够用后悔的时间来弥补错误,糟糕的事情早就可以结束了。

    做为人,情绪是需要的,后悔也是需要的,但是这其中必须要做到能够引起我们的有效思考,才有可能助益我们的人生,目的是为了理解,否则的话,后悔一再发生,我们的人生终究也是浪费掉了。

    为什么要去理解?

    理解能够使人平静,理解可以使人清醒,理解更能够使人产生一种洞明通达的喜悦之感,理解能够使人自觉做到自我约束,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因此也就大大减少了制造“因”的机会,而“果”的糟糕可能自然也会随之化解了。

    对于此种想法和做法,也许有人并不认同和买张,情理之中的,可以理解的。这样想这样做似乎是有那么点消极的味道?

    其实不然。与其积极行动,反而陷入因果的罗网当中,被各种情绪所困扰,被种种行为所牵制,还不如稍稍消极一点的好呢。其实此处的所谓“消极”反而是积极的表达。

    当下的世界瞬息万变,不论“成都摔狗事件”维持得多么长久,舆论有多么的不依不饶,某些人多么的放不下,终归是时间长河里的一瞬间,早早晚晚都得停歇下来,旁人不必勉为其难,企图立即刹车。

    当情感与理性搏斗之后,“成都摔狗事件”,还是可以休矣,还是回到正常生活当中来吧。

    “万物静观皆自得”。放下心思,放松筋骨,放弃执着,一切记忆势必将会抹去,一切变化终归于沉寂,剩下的是“智慧”。

    北大毕业美国留学生与父母决裂:成长也需要创伤,用温暖抚平创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成都“摔狗事件”:情感与理性的博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xkd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