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飞侠彼得·潘把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引领到欢乐的“梦幻岛”,随后,孩子们又告别梦幻岛,飞回家,成长为一个又一个的大人。只有彼得·潘永不长大,在梦幻岛无拘无束地享受童年。《彼得·潘》的结尾写道,“只要孩子们是欢乐的、天真的、无忧无虑的,他们就可以飞向梦幻岛去”。没有人能拒绝长大,但是童年的“梦幻岛”却是永远让人心旷神怡。
为了让大人们重拾童年的梦想,让孩子们看到成长的意义,《童年》收集了56个不同人物的童年故事。这些人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职业、不同阶级,有戴高乐、路易十四、曼德拉,有安徒生、卓别林、海伦·凯勒,有孔子、释迦牟尼、葛饰北斋,还有传说中的圣诞老人、摩西、夏娃,以及一些根本不为人知的普通人。书中,选取了他们童年时期的一些重要时刻,而伴随着他们的成长,童年仿佛并未消失,只是随着岁月变幻出了新颜。
这本书是由法国儿童文学巨匠旁帝、玛丽夫妇强强联手,共同创作。玛丽是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她创作的近百部作品屡屡获奖,如法国重要的文学奖“梅迪西斯外国小说奖”、比利时最具代表性的青少年文学奖“贝纳尔·维塞勒奖”、意大利博洛尼亚童书展“小说奖”、法国蒙特勒伊“童书奖”等。她的丈夫旁帝,被誉为在欧洲唯一能与《爱丽丝漫游记》作者相媲美的童书作家,同时他也是一名插图画家,获得过法国童书界最高荣誉奖项“魔法师特殊成就奖”、法国国家文化及图书馆联盟颁发的“最佳图画书奖”,以及意大利撒丁岛“儿童文学奖”。
旁帝、玛丽夫妇原想创作一本囊括世上所有孩子的书,但显然不大可能,于是他们精心挑选了一些人,这些人或大或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童年》一书既是向这些曾改变世界的人致敬,也是向“童心”致敬。
为孩子展现童年百态,思考未来要成为怎样的人
许多写给孩子的书,都着重描绘“榜样的力量”,但是《童年》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范本,也给孩子们展现了更多的人生可能。正如美国当代哲学家马修斯在《童年哲学》中,将孩子视为“天生的哲学家”。虽然孩子们并不懂那些晦涩的哲学术语,但他们无尽的好奇心让小脑瓜里总是充满各种困惑,而这些困惑与哲学家思考的问题并没有什么不同。
书中56个童年故事,就像56个人生密码,将童年与人生紧密相连,而实际上每一个孩子都有能力决定自己的未来。
尤里·加加林7岁的时候,遇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的家乡遭到了德军入侵,敌军飞机经常来到村子上空狂轰乱炸。有一次,苏联战斗机在村子附近迫降,孩子们争先恐后去围观,飞行员在等待另一架飞机前来救援的空档,热情地给孩子们展示了飞机的操作,尤里观察得很仔细,这件事也深深埋在他的童年记忆里。长大后,他尝试了很多职业,直到加入一家飞行俱乐部,才真正发现自己的才能。1961年,为了响应苏联宇航局号召,他成为了第一个绕地球飞行的宇航员。
而有些伴随着痛苦与磨难的童年,则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成长意义,勇敢地承受起未来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
出身犹太家庭的安妮,13岁的生日礼物是一个挂锁的漂亮日记本。那时正值犹太人惨遭大屠杀的时期,父亲将全家藏在公司办公桌后面的暗室。安妮已经在那度过了2年的封闭生活,朋友会偷偷送去食物和消息。安妮听到地下电台说,战后日记可以让人们了解民众的苦难,于是她坚持写日记,并且不断修改,希望在战争结束后发表。可是不久,安妮一家被告发,所有人被送进了集中营。战争结束时,只有父亲一人幸存下来,他回到家中将女儿的日记发表。这本《安妮日记》启迪过在狱中的曼德拉,以及许许多多遭遇苦难的人。
在《童年》这本书中,不论是喜欢玩士兵游戏、很有领导能力的小戴高乐,还是深受父亲喜爱、最后如父亲所愿成为埃及第一位女法老的哈特谢普苏特,亦或是7岁就离开祖国避难、被好心人收养、继承了善良高雅品质的作者的奶奶,书中的这些孩子都坚定地选择了自己未来的人生,并用独一无二的方式改变着这个世界。
为大人寻回丢失的自己,重拾曾经的梦想
法国亚马逊评价《童年》是一本奇妙的书,让成年人穿越时间,找回丢失的自己。不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都认为童年是最贴近人性的,童心即天性。就连西方宗教中,耶稣告诫弟子“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便断不能进入天国”。
在西方艺术中,最接近童心的艺术才是好的艺术。毕加索虽然在十几岁就画出了可以媲美伦勃朗的伟大作品,但他仍然用尽一生,向6岁的儿童学习作画。他通过不断领悟童年,用孩子的视觉、趣味和表现方式,来创作出更伟大的作品。
第一张自画像(15岁)和最后一张自画像(91岁)
许多古老的中国哲学,也是围绕着童年展开。儒家倡导“赤子之心”。禅宗里,“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也是同样告诫人们不要忘记初心,要回到像儿童一样自己本有的状态。道家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复归于婴儿”。这是老子在面对春秋末年动荡混乱的环境,提出的一种处世原则。这并非说像婴儿一样毫无城府,幼稚无知,而是要返朴归真,像孩子一样率真自然,这才是成年人最好的状态。
《童年》一书中就有这样率真的孩子。1955年,美国蒙哥马利市的法律将黑人的公民权全部剥夺,黑人与白人有着残酷的隔离制度。15岁的克劳德特因为在公交车上拒绝给白人让座,触犯了法律,但她表现得十分镇定。警察上车扇了她两个耳光,然后把她拖下车扔进监狱,还起诉这个女孩侮辱攻击了警察。这个孩子最后被判了刑,再也实现不了自己的律师梦,但她做到了很多人想做而未做的事,也给了大家勇气和力量。9个月后,一个名叫罗莎的黑人主妇在公交车上重演了这一幕,并随之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著名民权运动。罗莎成为了载入历史的民权英雄,而小女孩克劳德特·科尔文却逐渐被人们遗忘。
《童年》就像一面镜子,每个人都能照出自己的样子,也让每个人都能重拾梦想。
成功的标准不以财富地位衡量,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旁帝、玛丽夫妇在创作《童年》的过程中,将自己对“成功”的定义引入其中。这本书选取的内容,关注的不是孩子长大之后取得了何等成就,而是关注于每一段童年的境遇和思考。书中讲述了56个孩子的童年故事,每个故事都占两页篇幅。一页文字,一页插图。无论是伟人,还是平凡的人,都是如此。
文字部分的开头,分别列出了人物的姓名、身份和年代。然后,作者用精炼的千字篇幅描绘了人物童年时期的某个重要时刻,并在结尾用一小段话概括了其一生中的高光时刻。这种特殊结构,使读者不自觉地摒弃了“财富、名望、地位”这些惯常的衡量成功的标准,转而思考“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而这正是作者对“成功”的一种思考导向。
在书的封面,一个穿着红衣服的孩子站在岔路口,面对着许多条路,未来充满无限的可能,而孩子也有能力去选择自己想要踏上的路。路不仅是路,也是参天大树的根,童年正是梦想开始的地方。这也许就是旁帝、玛丽夫妇在《童年》这本书中想要告诉我们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