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今年29岁,在一家合资公司工作满4载,去年经同学介绍认识了与自己同乡的女友。都是异乡人为异客,三五次的见面后俩人确定了恋人关系。也就是那一刻,小高身为男人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他暗下决心要为晋升储存资本。
回到公司,小高分析了目前各个岗位的能力需求,发现自己如果想成为管理者还欠缺一些理论知识。虽然将近五年远离考场,但他相信爱情的力量可以支撑他考取MBA。有了目标,接下来他开始重新梳理自己的工作内容,尽可能安排出整段的时间来复习功课。
尽管工作没有出现任何纰漏,但他准备考研的事情还是被同事知道了。有好心人来暗示过他要把书本收好,可小高认为努力学习的行为不也是公司倡导的么?何况,自己都是利用业余的时间。
今年6月某个周一,是小高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喜庆日子,只不过比通知书来的更早的是被“离职申请书”。就在事发一个月前,领导突然叫他到办公室,聊了聊生活状态,并鼓励他未来肯定会有所成就等等。最终谈话的目标确实让他主动离职,原因给的说辞也是官场上的话,其实问题的关键是有同事背后向上汇报说他不专心工作,已经有跳槽野心等等。你觉得当初小高在有同事提醒后坚持考研的选择理性么?
也许你的想法是考研的选择应该是理性的,只是过程的处理好像有些非理性?那么,你对于“理性”这个词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呢?又或者说怎样的行为可以称为理性呢?
周末,你路过大型游戏厅,发现七八名成年人围聚在一起激动的挥拳大吼着“中!中!中…”好奇心驱使你一探究竟,原来中间是名10岁左右的男孩儿。只见他每次下注的水果都是得分最高的,他却不清楚为什么自己知道。这时,如果你也想押注试试运气,请问跟从小男孩的选择你认为是理性的选择么?
朱利安·巴吉尼在《理性思辨》中提到:理性、客观性和规范性是不能分开的。接受一个信念而不是另一个信念的客观理由就是人们应当去相信它。判断一个论点是合理的、客观的、理性的,也相当于说人们应当接受它。
如果按照此定义,我们可以分析出小高当初的选择是理性的,因为业余时间学习并没有违反“规范”。同时,押注听从小男孩的选择也是理性的,因为客观事实告诉我们他是比其他任何人都可靠的预测专家,所以即使不能清楚地了解他的思维过程,遵从他的建议也是理性的。
所以,在论证理性的过程中提醒我们关注两点:
1、理性需要判断来实现;
2、理性无法穿透道德。
现在时间穿越回到1967年,夕阳洒在两条笔直的铁轨上,远眺它慢慢的消失在视线中。平平常常的一天,你正准备返身向回走,招呼在隧道施工的人员下班,就在这时,远处出现异样的黑点儿,同时脚下传来微弱的震动。一列火车快速的驶向你身后狭窄的隧道,道内有5名工作还在施工,如果你什么都不做这几个人必死无疑。但你跟没有时时间跑回去提醒他们或发出其他任何警告。你能做的唯一办法就是扳动眼下的杠杆,将火车引入另一条隧道,但那样做会导致那条隧道里的1个人被撞死。这时,你应当扳动杠杆吗?告诉我你理性的判断是什么?
这就是菲利帕·福特提出哲学中最著名的道德两难困境。按照结果主义的传统,判断的标准是创造最有可能发生的最好的结果,在这个案例中很显然你如果扳动杠杆能减少四个人死亡。但按照道义论的传统,结果并不总能证明手段的正当性,因为我们有责任避免某些行为,比如杀害他人。如果理性都不能帮助我们做出永远正确的判断难道我们就不需要理性了么?
当然不是。因为最终的判断不是来自理性,而是来自推理者;对推理者而言,理性只是一个工具,而并非某种权威。既然是工具,就不是万能的。我们同样需要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思考理性对我们积极的作用。正如林奇指出的那样,从广义上来说,理性是解释和证明我们的信念与义务的能力。
提高使用理性的能力不是为了决策事情,而是为了不被事情决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