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会提问》--读书笔记

《学会提问》--读书笔记

作者: 王家胖丫头 | 来源:发表于2018-05-20 20:27 被阅读169次

    作者共总结了10个关键问题:

    1)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2) 理由是什么?

    3)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4)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5)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6) 证据的效力如何?

    7) 有没有替代原因?

    8)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9)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吗?

    10)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这本《学会提问》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批判性思维读物,很出色地完成了传授批判性提问的技能这一目标,既简洁又全面,实践指导性强,会对同学们提供很大的帮助。

    美国神童教育(天赋教育)的童子功入门第一招是培养批判性的阅读能力,第二招是培养批判性的聆听能力在小学阶段还是作为一种行为习惯来培养,到了大学阶段就已经成为一种思维方式了。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因而成为各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课程设计围绕的核心。——《天赋教育在美国》

    如果你不改变问问题的方式,你永远都不会成功。——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

    提问题比回答问题更启发人的智慧。——潘石屹我管理公司是靠“发问”,不是靠“回答”。问答会启动对话,对话会刺激创新。如果你想要一个创新文化,那就多发问。——谷歌CEO施密特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我的回答是:1)多问"how",不要只学知识,要知道如何实践应用;2)多问"why",突破死背知识,理解“为什么是这样”之后才认为学会了;3)多问"why not",试着去反驳任何一个想法,无论你真正如何认为;4)多和别人交流讨论,理解不同的思维和观点。——李开复

    提问题,体现一个人的思考力、洞察力,反映了一个人快速分析问题的能力,更体现一个人不盲从的理性和积极的态度。

    前言

    只有经过关键问题层层考验后形成的决定和看法,才让我们觉得更加理直气壮。记不清在多少次的公开讨论中,我们遭遇到普遍的极度无视证据、语言草率、错把声高当有理的情况。满足于似是而非,或者说对真相漠不关心的态度正变得越来越普遍。

    40多年向学生传授批判性思维技能的经验也让我们确信,尽管读者能力有差异、术业有专攻,但只要用简单易懂的方法传授批判性思维的技能,他们很快就能成功将其应用于各种实践。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他们的信心逐步增强,在重大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方面做出理性抉择的能力也与日俱增,哪怕面对以前极少经历过的重大问题,也一样可以应付自如。

    当外科医生说有必要做手术时,本书所倡导的“寻找关键问题的答案”这一步骤就可能变成生死攸关的大问题。此外,坚持练习这些批判性思维的问题也可以巩固我们不断增长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现世界万物运行的方式,更好地理解这些方式,教会我们怎样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好比一个人正努力思考如何评价这篇文章,而读者则在这个人的脑海里旁观整个思考过程。我们认为比起简简单单让学生看一下答案,让学生切身“感受”一个人接受、拒绝、修正和组织这个答案的一点一滴的过程,可以为他们提供一幅更加现实的画面,向他们展示获取答案的批判性思维的真实过程。

    本书反复强调的关键问题可以提高每个人的推理分析能力,不论其受过的正规教育有多少。

    第1章 学会提出好问题

    引言:一切从批判性思维开始

    很多影评家迫不及待地告诉我们,哪些电影不容错过,哪些电影不看为妙。可是他们的看法到底有哪些我们可以笃信不疑呢?有哪位影评界的权威但凡做出结论一定会提供最令人信服的理由?

    1.激发你的批判性思维

    所谓批判性的聆听和阅读,即对自己耳闻目见的一切进行系统的评判,这需要一整套的技能和态度。这些技能和态度都建立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上。我们会循序渐进地学习这些问题,而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能将这些问题融会贯通,从而找出最佳的决断。理想的效果是,经常提出问题将成为你的身份标记和存在宣言,而不仅是你从书本上学来的一套本领。

    批判性思维是本书使用的一个术语,其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1)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2)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3)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问题一旦提出来,就要让被问对象给出一定的回答。通过提问,我们传达给被问对象的是:“我对这个很好奇”“我想多了解些”“请帮帮我”。这样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对他人的尊重。关键问题的提出,能让所有听到问题的人得到更多信息,引导讨论的方向。

    2.两种思维方式: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要想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被动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确实为你提供了一个富有成效的起点,但海绵式思维却有个极严重、极致命的缺点:对各种纷至沓来的信息和观点如何做出取舍,它提供不了任何方法。如果读者始终依赖海绵式思维方式,他就会对自己最新读到的一切深信不疑。

    海绵式思维强调单纯的知识获取结果,而淘金式思维则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知识展开积极互动。就此而言,两种思维方式其实可以互补。要想在知识的河流里淘出智慧的金子,你的淘金盘里首先得有点东西供你掂量才行。此外,要评判论争分辨是非,我们还真得有点知识,也就是有点儿可以信赖的见解才行。

    淘金式思维要求读者问自己一系列既定的问题,旨在找出最佳判断或最合理的看法。 脑海里存一份淘金式思维的清单注: 我有没有问为什么他要我相信他的观点?

    3.淘金式思维举例:美国该禁枪吗

    美国社会有个久拖不决的重大问题,牵涉到美国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枪支管制法案。

    (1)作者提到的“绝大多数人”或“典型的杀人犯”是个什么概念?是否意味着剩下来的那“少数人”当中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杀人犯出于一时冲动而枪杀了自己的亲人?

    (2)“枪支持有者”是什么意思?是不是主张枪支管制的人竭力推动禁持某些特种枪支,而这一部分人持有的正是这些特种枪支?

    (3)文中引用的几个研究到底有多大说服力?作者提供的研究样本是不是很充分,是不是随机抽取的,是不是涵盖了不同人群?

    (4)有没有什么枪支管制的潜在好处文中没有提及?有没有和作者观点相左的重要研究成果作者略过不提?

    (5)每年有多少人死于手枪之下,而实行手枪管制的话这些人可能根本就不会枉死?

    如果你总爱提这种类型的问题,那么这本书简直就是为你量身撰写的。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你了解何时提问、怎样提问才能让你判断出信什么、不信什么。

    淘金式思维方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参与和互动,即作者和读者、演讲者和听众之间展开对话。你本着相信他人的愿望而来,但首先他们得对你提出的问题做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别人观点的不当之处总不会一直不停地自动跳到你的眼前。作为读者和听众你必须保持全神贯注,而保持精力集中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提问题。批判性的提问是检索信息和搜寻答案的最好方法。恰到好处的连珠发问有个强大的优势:它们能保证你打破砂锅问到底,哪怕你对讨论的主题所知有限也不碍事。比如,你不必成为育儿专家也一样可以针对日托中心的某些举措适当与否提出一些关键性问题。

    4.正确答案莫非只是神话

    我们能否找到确定无疑的答案,常取决于困扰着我们的问题的类型。物质世界的科学难题最有可能找到准确的解答,只要不钻牛角尖,大家几乎都可以接受,因为物质世界较人类社会而言在某些方面更加可靠或者说更能预测。我们也许不能百分之百地确定地球与月亮之间的确切距离,或是一块新发掘的古文明社会的骨头距今有多少年代,但在物质环境的方方面面达成共识的例子却随处可见。因此,在自然科学方面,我们常常能找到“正确答案”。

    不止这样,我们当中有许多人都对人类行为的各种解释和描述极为热心和关注,诸如堕胎率、肥胖带来的后果或虐待儿童的起因等问题,我们更热衷于相信那些和我们的期望值一致的解释和描述。这样,我们难免会把自己的喜好带入这些问题的讨论场合,而对那些与自己喜好不一致的说法一概加以排斥。

    可是我们一旦承认自己的保证建立在或然性而非必然性的基础上,那么对那些试图说服我们改变观点的人,我们对他们的推理也必然要更加开放和包容才行。毕竟我们的有些看法难免会出错。

    不管提出来的问题属于什么类型,最需要你细细加以研究的往往是那些与“开明通达人士”看法不一致的问题。实际上,很多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正是因为在解答方法上大家的意见出现严重分歧。任何一场论争都包含不止一种立场和观点。有些立场和观点背后可能有强有力的论据支撑。而对社会问题的论争,很难有一个观点可以让你一锤定音地宣布,“在这个问题上,只有这个观点才完全正确”。如果这样确定无疑的答案有可能出现,那开明通达人士也不会为这个问题辩论不休了。本书就会重点围绕这些社会问题的论争而展开。

    5.最好先问一问“关我什么事”

    提一些像样的问题,虽有难度,但结果肯定大有裨益。对你而言有些论争比其他论争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一个论争其结果对你和你所处的社会影响甚微,你自然不肯花大把时间和精力去对它加以批判思考,而宁愿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加重要的论争上去。举例来说,对支持还是反对保护濒危物种的论争进行客观评估就很有意义,因为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立场将会给社会带来重大影响。反之,一门心思地去评估蓝色是不是大多数公司老总最喜欢的颜色,就显得意义不大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在决定花大把光阴去客观评估一个问题之前,最好先问一下自己:“这个问题关我什么事?”

    6.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

    前面我们说过,对很多个人和社会的重大问题你都有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你现在肯定也乐意对以下问题表达自己的立场,如“卖淫要不要合法化?”“酗酒是难以自控的疾病还是有意为之的恶习?”“乔治·布什在任时是不是一位成功的总统?”带着对这些问题的观点和立场,你在读书和听讲中不断加以印证。

    批判性思维可以用来①捍卫自己的观点,②评价和修正自己的初始观点。理查德·保罗(Richard Paul)教授对弱势批判性思维(weak-sense)和强势批判性思维(strong-sense)的区分有助于我们理解批判性思维两个对立的用途。

    强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估所有断言和看法,尤其是自己的看法。

    当我们思想开放的时候,我们欢迎一切针对自己现有看法的批评,而当我们思想封闭的时候,我们就会维护自己的现有看法绝不动摇。要对自己持有的某个观点感到自豪,这个观点就应该是我们千挑万选出来的——我们透彻理解并客观评价各种纷繁复杂的观点,然后从中披沙拣金,选出最合理的观点。

    7.亲自动手才更有乐趣

    亲自动手的乐趣要远远大于袖手旁观,而圆满完成任务的乐趣又远远大于浅尝辄止。

    如果你能坚持不懈地使用这种淘金式思维,那么进入你大脑的任何知识首先都会接受系统的检查。如果一个观点或看法确实符合这里所设立的标准,那么同意或接受它就是明智的决定,至少在新的证据出现之前是这样。

    8.勤于练习的重要性

    我们的目标是让学习过程变得越简单越好。但是,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养成首先得依赖于大量的练习。

    也许我们根本就问错了问题一有什么问题浮现在脑海里马上就不加辨别地提出来,这并非是件对我们有帮助的事情。我们得有所选择,就像《黑客帝国》里的干探布朗提醒我们的那样:“也许我们根本就问错了问题。”

    关键问题一览

    价值标准和别人将别人当成你最有价值的资料库,当成你最终获得事实、观点和结论赖以建立的坚固基石,别人是你“结论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会以一种重要而又持续不断的方式,孕育和培养你的结论。这个大家庭的主题就是相互联系。

    价值观就是我们自己认可的行为准则,并且我们希望别人的言行能与之相一致。当我们希望我们的政治代表能够“实话实说”时,我们传达给他们和我们自己的信息是:诚实无欺是我们最为珍视的一个价值观。问问你自己,你希望自己的朋友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培养出什么样的行为准则?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帮助你拓展对价值观的理解。

    9.批判性思考的人拥有的主要价值观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致力于帮你成为一个会批判性思考问题的人。而作为一个批判性思考问题的人,你的主要目标是寻求更好的结论,寻找更好的看法,做出更好的决定。

    通过了解和欣赏批判性思考的人所拥有的主要价值观,你也就拥有了一些心智力量,用来提醒自己去重点关注那些和你的价值观取向不一致的人。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主要的价值观。

    (1)自主性。

    举例来说,民主党人如果只听其他民主党人的意见,势必要铸成大错。

    (2)好奇心。

    他人有驱使你前进的巨大动力,将你从当前偏听偏信的状态中彻底解放出来。要想成为一个批判性思考的人,你需要对自己遇到的一切不断提问。

    (3)谦恭有礼。哪怕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每周都会犯下一堆错误,认识到这一点,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让我们积极

    ,谦恭的意识让我们能避免批判性思维最为常见的一大障碍,就是相信凡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都是立场褊狭,而自己则立场公允。

    (4)以理服人者逢之必敬。

    不论怎样,有理有据时做事要信心百倍,下结论时不可犹疑,但一定要留有余地,三思而行,最好扪心自问一下:我的结论有没有可能是错误的呢?

    10.理智思考和感情用事

    听一听政治讽刺作家斯蒂芬·科尔伯特(Stephen Colbert)是怎样嘲讽我们以下的看法的:“你知道,我可不是什么事实的‘粉丝’。事实总会不断变化,而我的观点却从来不变,不管事实如何我都无所谓。”

    当然,一直不停地改变观点证明你是个随机应变的人绝对是不智之举。可是当你遇到新的证据和理由,胜过你一直以来依赖的所有理由和证据,你就有必要弃暗投明、轻装上阵。你应该倾力拥抱这个修正后的世界,信心百倍地认为这样的世界才更加可靠。宁可在理由充分、证据确凿时反复无常,也不要在缺乏论据、强词夺理的结论上执迷不悟。

    请牢记一点,我们思考时都有明确的目标。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思考正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

    更明智、更进步的做法是一旦思考,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思想更有深度,让我们的思想更加精确。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要不时锻炼自己,耐心倾听那些和我们意见相左的人的论证。

    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非常重要,因为在有些问题上我们的许多立场和观点并不是特别有理有据不容辩驳,它们也是别人传递给我们的观点,经年累月下来,我们对这些观点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事实上,很多时候,当别人提出相反的结论时,我们都将其当做针对我们自己的人身攻击。对一个论题过于感情投入的最大危险,就是你可能考虑不到其他立场潜在的正当理由——这些理由其实非常充分,只要你愿意听一听,足以改变你对这个论题的看法。

    理想的做法是,只有在经过分析推理以后还对其笃信不疑才可以加大感情投入的力度。

    让对话一直进行下去因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交活动,所以当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和结论不断质疑时,我们还得考虑他们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一个论证是两种不同形式的陈述之间的结合,即一个结论和支持这一结论的理由间的结合。正是理由和结论之间的紧密结合才支撑起一个人的论证过程。

    11.让对话一直进行下去

    以下列举一些谈话策略,你可以利用这些策略来让谈话继续下去而不致中断。(1)尽量阐明你对别人言论的理解,不妨问一问:“我好像听你说过这个。”(2)问一下别人,有没有证据能让他改变他的观点。(3)提议暂停一段时间,你们可以尽量找到支撑自己结论的最佳证据。(4)问一问别人,为什么他认为你据以形成结论的那些证据显得不堪一击。(5)尽量弥合分歧。如果你接受对方的最好理由,并将这些理由和你的最好理由放到一起,有没有发现一个你们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新结论呢?(6)寻找一些共同的价值观或其他一致同意的结论,以此为基础,找出对话中分歧产生的原点。(7)好奇心再强,也要表现得体贴关心和不温不火,一旦讨论的语气升温,就要不断提醒自己,你是来虚心学习的,不是来舌战群英的。

    12.一厢情愿是批判性思维的最大劲敌 

    当一个人特别喜欢那些他希望是真的概念或事实,而对那些已经证明是真的概念或事实退避三舍时,他就已经钟情于“似是而非”了。 一旦我们认识到自己有似是而非这样的倾向,我们就要不断问自己:“是不是因为我希望它是真的这事才是真的,还是有确凿无疑的证据证明它是真的?”否则我们就要自取其辱 。

    当人们无力去理解或改变自己的境遇时,奇迹式思维就变得更为强大。在这种巨大需求的驱动下,任何相信人生有随机或偶发因素的想法都被斥为令人沮丧而置之不理,代之以奇迹式的因果关系的承诺。对抗奇迹式思维的方法就是积极主动地使用本书所教导的关键问题。批判性思维的种种障碍会一直不停地伴随我们,不能忽视它们,但是凭借好奇心以及对批判性思维原则的尊重,绝对可以抵制它们。

    2章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在我们客观评价一个人的分析推理之前,首先必须找到他的分析推理之所在。

    要成为会批判性思考问题的人,第一步就得培养找准论题和结论的能力。

    写这篇文章对手机的作用进行评价的人很想让你相信他的观点。但是他的观点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相信他的观点呢?

    一般来说,那些建网页、博客、写社论、出书、给杂志写文章或做演讲的人都在竭力改变你的看法或是信仰。你要对他们循循善诱的说法做出客观公正的回应,首先就必须找出其中的争议或者说论题之所在,然后再找到作者要推销给你的结论。(别人的结论也就是他试图传递给你的信息,目的在于塑造你的信念和行为。)找不准作者的结论,你就会曲解别人的意图,这样做出的回应也就显得驴唇不对马嘴。读完本章以后,你应该能自如地回答我们提出的第一个关键性问题。

    关键问题: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小贴士:论题就是引起对话或讨论的问题抑或争议。它是后续所有讨论的驱动力。

    1.“是什么问题和应不应该问题

    ·家庭暴力最常见的诱因是什么?

    ·服用帕罗西汀(Paxil)是不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

    ·美国2016年医疗保险的花费将会达到多少?

    ·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研究院的水平怎么样?以上所有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点。对它们的解答无一例外地都要描述世界万物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存在方式。比如,前两个问题的答案有可能是:“一般来说,受过音乐训练的孩子比没有受过音乐训练的孩子学起数学来要更省力”“长期酗酒是引发家庭暴力最常见的原因”。

    它们在教材、杂志、互联网、电视节目中较为常见,反映了我们对世间万物存在形式和秩序的好奇。

    小贴士:描述性论题是指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各种描述的精确与否提出的问题。

    ·公立学校里应不应该教授智能设计?·对医疗补助欺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我们应该立法禁止使用运动型轿车还是应该去面对哮喘病发病率的直线上升?上述所有问题需要的答案都显示出世间万物应该呈现的样子。举例来说,前两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公立学校里应该教授智能设计;我们应该采取更加严厉的惩罚措施来对付医疗补助欺诈。这些论题都属于伦理或道德范畴,它们提出的都是关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该有什么不该有、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问题。它们需要的是规定性的答案。因此,我们将这些问题称为规定性论题(prescriptive

    issues)。社会论争通常都属于规定性论题。

    小贴士:规定性论题是指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所提出的问题。

    2.他到底在说什么啊

    问一问“作者是在对什么事件进行回应”常常能帮你找出一篇文章的中心论题。还有一个比较好的线索是了解一下作者的背景,比如他所加入的组织机构。所以说在你下工夫找论题的时候查一查文章作者的背景信息也很有必要。

    在你辨认论题的时候,要努力抵制这种思想:陈述这个论题的正确方法只有一种,其他都是错误的。

    但是,当论题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找准结论。很多情况下,在你能确认论题之前都得先找出结论来。因此,在这些情况下,进行客观评价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出结论之所在——这常常也是较困难的一步。我们只有找到结论才能进行客观评价!

    小贴士:所谓结论,即作者或演说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

    3.他想让我相信什么结论

    结论是逐步推断出来的,它们来源于分析推理。结论是一个个观点,需要其他观点来进行支撑。

    因此,如果有人断言某件事是正确的,或者某件事应该去做,却没有提供相应陈述来支撑他的这一断言,这一断言就不能称为结论,因为提出此断言的人并没有提供这个看法得以建立的任何基础。相应地,我们把没有证据支撑的断言称为纯观点(mere opinion)。

    4.使用这个关键问题

    一旦你找到结论,就将结论作为你评论的重点。结论是作者或演说者希望你选择的目的地和终点站。接下来你所关心的是:基于支撑这一论断的所有材料,我该不该接受这个结论?

    5.找到结论有线索可循

    线索一:问问论题是什么

    线索二:寻找指示词(indicator word)。当你看到这些指示词的时候,务必要提高警惕。它们往往会告诉你后面出现的就是结论。

    如果你在读一篇篇幅很长且错综复杂的文章,不明白作者到底在说些什么,那就直接跳到结尾去看看。

    线索五:检查一下交流的语境和作者的背景。作家、演说者或网站常在有些论题上持一种可以预见的立场。如果文章的结论并不明显,那么资料来源中可能存在的偏见和文章作者的背景就会变成特别有价值的线索。对那些与作者或演说者有关系的组织机构的信息我们更要特别当心。

    线索六:问一问“所以呢?”因为结论常常都是含蓄的,所以我们要问“所以呢”来得出结论本身。问一下“作者是不是要我们从他所提供的信息里面找出隐含的结论”。在政治广告中,诸如“某候选人会对犯罪行为心慈手软”这样的结论经常会留给读者或观众,让他们自己从广告提供的有限信息里推断出来。

    6.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你有没有在阅读同学的文章时这样思忖:“所以呢,嗯,这家伙到底要说什么?”

    7.写作之前先将论题的范围尽量缩小

    从中学的作文课开始,老师一定经常教你不要急于草草动手写文章,最好先花时间将你的思绪整理一下列出个条理来。

    我们之所以建议你在写作之前花点时间想想论题,还有一层原因。许多作者拿起笔来就写,结果常常是贪多嚼不烂,自己却还浑然不知。例如,在一篇3~5页的文章里,年轻的作者很可能竭力要向读者证明:气候改变确实存在,什么原因导致了气候改变,为什么针对气候改变的批评是错误的,以及读者为什么要关心气候改变这个问题。这些论题确实每一个都很有趣又很重要,但要想在有限的篇幅里说清楚,这篇文章的作者也许过于贪心了。

    8.引导读者得出你的结论

    当你写作的时候,你总想千方百计地说服你的读者,让他们全心全意地相信你的论证。你的结论和理由都应该一目了然。

    要让你的结论一目了然,这样不仅节省了读者的精力,而且可以提高文章的逻辑度。


    3章 理由是什么

    请思考以下几个陈述:(1)政府只应该保护精选出来的一批濒危物种使其不至于灭绝。(2)遭蜈蚣蜇伤比被很多种蛇咬伤都更危险。(3)学校应该有权搜查学生抽屉看有没有毒品和武器。

    这些断言都没有包含解释说明或逻辑依据来论证为什么我们应该同意它。因此,如果我们听到有人提出上述任何一个主张,我们都只有干瞪眼,急切想知道其所以然。

    以上陈述所缺的部分正是支撑其论断的一个或多个理由。所谓理由,就是指用来支撑或证明结论的看法、证据、隐喻、类比和其他陈述。这些陈述是构建结论可信度的基础。

    在第2章里我们已经介绍了怎样找到论证大厦的两大柱石——论题和结论的必要方法,本章则主要介绍找到论证大厦的第三块柱石——理由的各种技巧。

    一个人有没有头脑,主要的标志就要看他能否提供充足的证据来支撑他的看法,尤其当这些看法存在争议没有定论时更是这样。

    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是批判性思维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只有我们问一问为什么别人持有这样的观点并且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我们才能公正评价这一观点。关注结论形成的理由就要求我们虚怀若谷,容忍那些可能和我们不一致的观点。

    关键问题:理由是什么?

    有时候,一个论证只包含单个理由和结论;但是常见的情况是,很多理由用于支撑某个结论。所以当我们谈到某人的论证时,我们可能在谈论单个理由和相关的结论,或者是一整套理由和它们将要证明的结论。

    小贴士:所谓理由,即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个结论的解释说明或逻辑依据。

    在我们使用的术语中,论证(argument)和推理(reasoning)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指使用一个或多个想法来支撑另一个想法。

    论证本身的几个特点值得我们加以注意:

    ·论证必有其目的。人们展开论证的目的是希望说服我们相信某些事情或是按某些特定的方式行动,所以论证需要别人对之做出回应。不论我们的反应类似于海绵还是淘金者,我们一般总会做出回应。

    ·论证的质量有高有低。我们需要依赖批判性思维来判定一个论证的质量高低。

    ·论证有两个明显的必要构成部分——一个结论及其支撑理由。二者当中如果有一个我们找不到,也就意味着我们失去了客观评价这一论证的机会。我们无法找到的东西自然也无法对其做出评价。

    实际上,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就曾说过,一个聪明人和另一个聪明人说话时,大家总是先说:“等一等!”花点时间找出论证之所在,然后再去评估我们认为别人说过的那些话,只有这样对提出论证的人才够公平。

    1.他为什么相信这个观点

    找到理由的第一步就是采取质疑的态度去接触每个论证,而你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你已经找出了结论,现在你想知道为什么这个结论有道理。如果一个陈述回答不了下面这个问题“为什么作者或演说者相信它”,那么这个陈述就不属于理由。要想成为理由,一个陈述(或一系列陈述)必须要被演说者用做结论的支撑或根据。

    因此,航空公司应该要求他们的飞行员随身携带辣椒喷雾器。

    然后我们问一问这个问题:为什么作者或演说者相信这一结论?回答这个问题的那些陈述就是理由。在以上这个例子中,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调查得来的证据作为理由。

    在你确定一个人的推理结构时,你应该把每一个好像被作者拿来支撑其结论的观点都当成理由,即使你根本不相信它实际上能为其结论提供多大的支撑。在批判性思考的这个阶段,你一直在努力寻找论证之所在。因为你想对做出这一论证的人尽量公平,你就需要利用施惠原则(principle of

    charity),首先假设这个论证是最无懈可击的,理由很充分,然后再着手进行评价。

    如果作者或演说者相信他正在摆事实讲道理为自己的结论提供支撑,那么我们至少应该先考虑一下他的分析推理过程。后面还有大把时间来细细评价这一推理过程呢。

    2.找到理由有提示词

    如同寻找结论的情形一样,有些特定的词常常显示出紧随其后的往往就是理由。

    请记住:推理论证的基本结构是“甲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乙”。这样,“因为”这个词,以及与之意义相同或功能相近的词,经常提示我们理由会紧随其后出现。

    3.理由是模具,结论据此成型

    论者往往会诉诸很多不同类型的证据来证明他们的观点。它们包括事实、研究报告、生活实例、统计数据、专家或权威意见、当事人证词以及类比等。

    使用这个关键问题一旦你找到理由以后,在进一步深入阅读或聆听时你需要一遍又一遍地重温这些理由。结论站不站得住脚主要取决于理由的扎实与否。薄弱的理由必然导致薄弱的推论。

    先有理由,再有结论我们在第1章中警告过你有关弱势批判性思维的危险。当有人持有一个观点而被你诘问得理屈词穷时,你会发现他好像是在编造新的理由(甚至是当场编造)来捍卫他先前的观点,这时你用来警惕弱势批判性思维的警铃就该响声大作了。

    理想的做法是,理由是模具,结论据此得以成型和修改。

    找到涵盖你的论题的主要刊物,如果你的论题是利用当前时事来探究政治或社会问题,比如公立教育改革或反恐战争,那就应当从主要的新闻出版物着手。《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和《今日美国》都是美国读者看得最多的报纸。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都会订阅这些报纸。专业性的数据库(如LexisNexis)也允许你从中搜索和访问这些报纸和其他主要报刊上的文章。很多报纸的网站至少都能让你免费阅读其中的一部分文章,包括我们上面提到的那四份报纸。

    几乎所有人们感兴趣的领域都有主要的出版刊物,从音乐(如《滚石》《音叉》和《旋转》杂志等)到商业(如《福布斯》《财富》和《彭博市场》等)无一例外。花点儿时间仔细研究一下涵盖你所选论题的几家主要出版物,这样你对当前讨论的热点问题就有了最新的知识。你也要全身心地投入这些辩论,了解是什么论题吸引了其他论者的注意力至今尚无定论。

    4.帮助读者确定你的理由

    当你写作或演说的时候,你一定会时时刻刻惦记着自己的读者或听众。他们需要清楚地了解你的结论是什么,你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样你就要公开列举你的理由。

    另一个帮助读者找到理由的方法是给他们提供一份蓝本。所谓蓝本,就是相关文章或演说的提纲或内容梗概。你可以在文章一开始就简要介绍下你的理由,列出文章的提纲。这样读者就会知道从这篇文章里能获得什么信息。

    尽量用自己的话复述理由,用自己的话复述有助于阐明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4章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虽然找到结论和理由为你提供了基本清晰的论证结构,但你还需要进一步检查这些部分的确切含义,然后才能公正地评价呈现在你面前的信息。这时你就要特别注意语言的细枝末节。

    准确辨认关键词或短语的确切含义是决定你是否同意别人观点的必要步骤。如果你没有仔细核对起决定性作用的术语或词组的意思,也许你所评价的观点和作者的原意压根儿就风马牛不相及。

    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把握交流者使用术语的准确含义显得如此至关重要:旅游业现在已经处于失控状态。旅游业可能对经济发展大有裨益,但是它也会给地区环境和当地居民带来危害。我们应该采取更多措施来控制旅游业。如果我们任由这些人随心所欲地肆意妄为,我们作为原居民必定要深受其害。注意,如果我们不深入了解作者心目中具体控制措施的类型,那我们简直不知道该对这个论证做出怎样的评价。他是要限制游客的数量,还是要对游客的行为制定一套准则?除非我们知道作者所建议的具体控制措施,否则我们评论起来就会狗咬刺猬无处下嘴。

    关键问题:哪些词或短语意思不明确?

    1.让人捉摸不透的多义词

    我们所使用的语言极为复杂。如果每个词都只有一种潜在的含义,而且大家都认同这个含义,那么迅捷有效的交流就更有可能实现。可惜的是,大多数词语都有不止一种含义。

    想一想“自由”、“淫秽”和“公平”这些词的多重含义。这些词的多重含义在判断一个论证的价值大小时可能会带来很大的问题。例如,如果有人指出某本杂志根本就不该出版,因为它的内容很淫秽,只有在你了解了作者所指的“淫秽”这个词的准确含义后,你才能对他的论证做出客观评价。

    我们说一个术语或词组意思不明确,是指它的意思在我们所考察的论证的上下文语境里让人捉摸不透,我们需要有进一步的解释才能判断推理的过程是否恰当。

    但是我们能够而且应该避免的是在论证当中出现意思表达不明确的情况。如果有人想要说服我们相信某件事或者动手去做某件事,在我们认真考虑他的论证到底有多大价值之前,那个人首先就有责任澄清任何可能存在的歧义。

    2.找准关键词

    要确定哪些词或短语意思不清楚,第一步要以表述出来的论题为线索来确定可能的关键词。这里所说的关键词或短语,是指这些词或短语在论题的上下文语境里有不止一个意思可以解释得通;也就是说,在你决定是否同意交流者的论证之前,你觉得有必要请他进一步解释的那些词或短语。

    要确定哪些词或短语意思不清楚,第二步找出推理结构当中的关键词。一旦找到这些关键词,你就能判断它们的意思是否含糊不清。

    在寻找关键术语或词组的时候,你应该牢记你找它们有什么目的。因为有人要你接受他的结论,所以你只需要去寻找那些影响你接受其结论的词或短语。这样说来,你应该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这些词或短语。那些不包括在基本推理结构内的词或短语就可以“从淘金盘里扔出去”。还有个寻找关键词或短语的好帮手,就是牢记下面这个原则:一个词或短语越抽象,人们越有可能对其做出多重解读。

    为了避免在使用“抽象”这个词时意思不明确,我们通过以下方式对其定义:当一个词所指代的对象离特定的、具体的事例越来越遥远,它的意义也就变得越来越抽象。因此,诸如“平等”、“责任”、“色情”和“侵犯”这些词,就比“可获得相同的生活必需品”、“直接引起某一事件的发生”、“男女生殖器图片”和“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这些短语要抽象许多。这些短语提供了更加具体的图像,因此就不会显得模糊不清。

    还可以通过反串(reverse role-playing)来找出潜在重要的又有歧义的短语。问一下自己,如果你采取与作者相反的立场,你会不会选择用不同的方式来定义某些词或短语?如果是这样,你就找到了一处可能存在的歧义。例如,“对动物残忍”这个短语,喜欢看宠物秀的人给出的定义肯定和不喜欢看宠物秀的人大相径庭。

    3.检查有没有歧义

    现在你知道在哪儿找意思不明确的词或短语了,接下来要做的是重点关注每个词或短语,问一问自己:“我知不知道它的意思?”要回答这个重要问题,你需要克服几个主要障碍。

    第一个障碍是你自认为和作者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因此,在开始寻找之前,你就需要避免这种和作者心心相印的想法。

    你要养成不断提问的习惯,不停地问“你这样说是什么意思”,而不是“我就知道你是这个意思”。第二个障碍是认为术语只存在一个明显的定义。很多术语其实都不是这样。因此,别忘了问一声:“这些词或短语中有没有哪个会有不同的意思?”

    因此,判定你是否找到一处重要的歧义,最好的检测方法就是将这个词的不同含义替换到推理论证的结构中,看看改变这个词的意思是否会对理由支撑结论的效度产生重大影响。

    虽然你也想相信别人说的话,但作为一个批判性思考的人,你就是不能轻易同意他的分析推理,直到他将影响推理过程的那些意思不明确的地方解释清楚才行。

    4.判定歧义

    现在让我们利用上文提到的线索来帮助我们找出交流者使用的哪些关键词意思不明确。记住:做这个练习的时候,你要不断地问:“作者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尤其要注意抽象词语的使用。

    我们将从简单一点的推理结构——广告开始:“大家牌”(OurBrand)催眠药:30分钟见效。论题:你应该购买什么样的催眠药?结论(暗含):购买“大家牌”催眠药。理由:30分钟见效。短语“购买‘大家牌’催眠药”和“30分钟”的意思显得很具体、很清楚。但是,“见效”这个词怎么样呢?这个词的意思是不是很清楚?我们认为并不是这样。何以见得?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测验。“见效”这个词可不可能有一个以上的意思?当然有可能。它可能意味着这种催眠药让你昏昏欲睡。它也可能意味着这种催眠药让你一下子昏睡过去,直到第二天早上也醒不来,或者它还可能有许多其他的意思。如果说这种药很快“见效”,意思就是它的效果恰如你心中所想的那样不多不少,那你是不是更加急不可耐地要听从广告的建议呢?因此,这个地方的歧义就显得很重要,因为它已经影响到你能否被广告说服的程度。

    广告词里常常充满了意思模棱两可的词语。广告商有意使用这些歧义词来说服你相信他们的产品比所有竞争对手的产品都要棒。

    eg:a.疼痛消(No-Pain)是超强止痛药。

            b.这本书千呼万唤始出版,它将告诉你如何找到好男人,并让他对你不离不弃。在每个例子中,广告商都希望你把最具有吸引力的意思安到这个意思不明确的词语上。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较为复杂一点的例子,其中同样使用了意思不明确的词语。请记住,一开始就要找准论题、结论和理由。千万抑制住自己,不要记下任意一个词语或全部词语的不同含义。对批判性思考的人而言,只有出现在分析推理过程中,意思不明确的词才最为关键。

    5.看看上下文,这才是它的真实含义

    写文章和做演讲的人很少会给关键词下定义。因此,通常情况下你要理解一个模糊不清的陈述到底是什么意思,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这些词语使用的上下文语境。这里所说的语境(context),是指作者或演说者的背景。这一词语在具体论证当中的习惯用法,以及可能出现的歧义词前后的其他词语和陈述,这些因素合在一起为潜在的关键词句的意思提供了线索。

    如果你想搞清楚一篇文章中“人权”这个词语的意思,你应该先问自己:“人权到底是些什么权利?”如果你检查一下这个词出现的语境,最终发现作者是挪威政府的一个主要领导,那你基本可以确定他脑海中所谓的“人权”是指就业权、免费医疗权和居住权。而一个美国参议员所说的“人权”意思可能完全不一样。他心目中的人权可能是指言论自由权、宗教信仰权、旅行权以及和平集会权。注意,这两个版本的人权并不需要彼此一致,一个国家可能在保障一种形式的人权的同时侵犯另一种形式的人权。你必须努力通过检查上下文语境来弄清楚这些词的确切意思。

    6.使用这个关键问题

    集中讨论歧义现象的关键问题为你提供了一个不偏不倚的基础,让你可以理直气壮地不同意某些推理论证。如果你和想要说服你的人在论证过程中对术语的意思在理解上有偏差,那么你首先就要解决这些偏差,然后才能接受他为你展示的推理过程。要仔细检查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关键词或短语的意思。如果意思还是难以确定,那你就发现了一处重要的歧义。如果词语的意思很清楚但你却不认同,那你就要警惕包含这个术语或短语的任何一个推理论证。

    7.字典里的定义不一定适合文章里的情境

    前面的讨论让我们明白了一点,要找到并解释清楚歧义,首先我们必须知道这些词可能包含的意义。

    eg 这段文章:这所大学的教育质量并没有出现滑坡。我在访谈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和老师都说他们在这儿根本看不出有什么教育质量滑坡的现象。大家都知道在上面这一段中弄清“教育质量”这个短语的意思非常重要。如果你在字典中查“质量”这个词,你会发现它有很多种意思。考虑到这个词出现的语境,它最合适的意思就是“杰出度”(excellence)和“优越性”(superiority)。“杰出度”和“优越性”是“质量”的同义词,它们都比较抽象。你还是想准确地了解到底“杰出度”和“优越性”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教育是“质量高”还是“杰出程度高”呢?理想的做法是,你希望作者准确地告诉你,他在使用“教育质量”这个词组的时候到底是指怎样的一种表现。

    你能不能想出什么不同的方式来给这个词组下定义呢?下面我们就列出了“教育质量”这个短语可能存在的几种定义:

    ·学生的平均成绩

    ·学生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有博士学位的教授人数

    ·考试过关通常要付出的劳动量

    每个定义都暗示了一种衡量教育质量的不同方法,每个定义都有不同的具体衡量标准。每个定义都提供了这一词组可能存在的具体使用方法。注意这些定义每个都有可能影响到你想同意作者推理论证的程度。例如,如果你认为这里的“质量”应该指学生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而大多数受访的学生都把它定义为考试过关要付出的劳动量,那么你的理由就不一定能支撑结论。考试过关也许根本就不需要有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还有一种方法可以帮你发现这个词可能存在的其他含义,那就是尽量在脑海中想象这个词所代表的具体景象,如果你想象不出来,那你很可能就找到了一处重要的歧义。让我们用下面的例子来检测一下:我们公司一直都有很多能干的员工。如果你加入我们的员工队伍,那你立刻就能享受我们刚谈到的那个工资级别,当然,还有好多额外的福利。我希望你在选择就业的时候考虑一下所有这些因素。

    上面这段明显是劝说某人到其就职的场所去工作的论证,理由就是工资和“额外的福利”。你能不能在脑海里想象出一幅清晰的“额外福利”的画面?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想法,但是这些想法完全相同的概率实在微乎其微,实际上,它们很有可能是千姿百态的。“额外福利”是指医疗保险,还是指一间拐角的新办公室?我们要评价这个论证,就得知道作者所指的“额外福利”的具体含义。因此,我们就找到了一处重要的歧义。

    8.小心那些饱含感情色彩的词语,它会让你的思维短路

    你认为哪个对社会的威胁更大:全球变暖还是气候改变?你更愿意投票支持税收宽免还是税收减免?你是不是更愿意投票支持削减死亡税而不是遗产税?研究表明,人们对上述句子中出现的黑体词汇有不同的情感反应,尽管这些词的意思基本相同。美国人对税收宽免这个词的反应要比对税收减免更为积极,他们更愿意支持削减死亡税而不是遗产税。人们对这些选用的术语和词组的不同情感反应会大大影响到我们对论证的评价。

    歧义并不都是偶发性的事件。那些想要说服我们的人常常清醒地意识到一个词有多重含义。而且,他们知道某些含义携带了强烈的感情色彩。诸如“牺牲”和“公平”这样的词就有多重含义,其中有些含义因为激发我们心中的特定感情而获得了附加的感情色彩。任何一个想利用语言来激发我们情感共鸣的人都会利用这些可能藏在我们心中的感情。他们既可以使用激发我们心中对某些想法的正面情绪反应的语言,也可以使用抑制我们心中负面情绪反应的语言来达到目的。例如,美国在阿富汗和关塔那摩主管监狱的军方官员急着要避免人们得出这些监狱鼓励大量犯人自裁的印象,但是大量犯人确确实实是在那里自行了断的,而军方不管怎样都必须要统计这些死亡人数,所以他们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惩罚自己的危险事故”这样的死亡类型,使他们既可以承认这些死亡人数,又不用给他们贴上自杀的标签。在这里,“惩罚自己的危险事故”这个短语的意思不明确并不是偶然造成的,它是刻意用来淡化人们对其指代对象的情感反应。

    9.谁想要说服你,谁就得负责解释清楚

    在你竭尽所能地找出并消除掉有歧义的地方以后,如果你对某些关键想法的准确含义还是拿不准,那又该怎么办呢?接下来应该采取什么合理步骤呢?任何一个理由如何其中包含了歧义,让我们无法判断能否接受这个理由,那我们建议你干脆忽略它。作为一个积极主动的学生,你有责任提出各种问题来消除歧义。

    你没有义务来评价那些不明确的想法或选择。如果有朋友告诉你应该选修某一门课程,因为这门课确实“与众不同”,但是他却不能告诉你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那你就没有依据来同意或是不同意这个建议。如果他不能提供一幅清晰的说理论证的画面,那他就没有权力强迫你相信他。

    10.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想象一下你正和室友展开一场热烈的讨论,这场讨论最后以这样一句话作结:“我怎么说你都不懂,你家里都是有钱人。”读完这一章以后,你就知道“有钱人”这个词是附加了感情色彩的词汇,充满了不确定性。每个使用这个词的人都给这个词附加了他自己的文化、意识形态和个人经历上的意义。

    在写作的孤独中,你一定要抵制住诱惑,千万不要以为这个词的定义众所周知。这样你很容易就会忘记不同文化、不同经历和不同思想之间的巨大分歧,所有这一切都会给词语添加一层层的含义。

    当你留心到某个潜在的歧义,反串让你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尽量采用一个来自不同文化的人或一个有不同政见的人的思维框架。从另一个人的视角来探究你的论证,可能会把你的注意力吸引到你之前并没有意识到的不明确之处。

    在研究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希望你全身心沉浸到流行刊物和专业刊物上与你的论题有关的那些持续不断的讨论中。还有个检测你的关键词是否不明确的方法,就是回到这个研究中来。在这些持续的讨论中众位作者是否就某些具体的术语展开争论,还是大家都在使用同一个短语而意思却有所不同?如果你注意到关于某个术语的争论,那么再检查一下你自己的写作任务。你有没有使用这个术语,还是使用了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如果是这样,那你现在知道自己应该小心谨慎、明白无误地说清楚你是怎样使用这一术语的。

    想一想你心目中的读者或听众的特点,可以帮助你决定哪里的歧义需要进一步阐释清楚。如果你的写作是面向一群专业人士,对一般读者而言显得非常模棱两可的术语和特殊的专业词汇,他们则可能完全理解。这个现象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到共同的课程中。

    比如在你的高年级心理学研讨课上,你无须像面对一群没有上过这门课的学生那样,绞尽脑汁地给心理分析或退化现象这两个术语下定义。

    相反,如果你的写作是面向一群普通读者,请牢记你所使用的专业性语言也许会让他们觉得云山雾罩,这样你很快就会与他们失之交臂,而且可能再难重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一旦你判断自己的论证里有个词意思不明确,就一定要解释清楚。在你说服别人接受你的结论和理由之前,你一定要确保读者和你面对的是同样的结论和理由。如果你害怕自己的表达不明确,那就仔细界定你的术语。

    本文中提到的“不当着装”同样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没有一套判定的标准。作者从没有提到“不当着装”的意思是T恤上面印有伤害人的文字。这个意思是我假设的,因为在我看来这些T恤就属于不当着装。作者也没有说“不当着装”的意思是女生裙子短到一定地步,或是男生裤子短得能让人看见内裤。这个术语看起来比我一开始想的意思要模糊一点。

    ·在我确凿认定之前,我想试一试反串这个建议。反对这个结论的人会怎么定义“不当着装”这一短语?持反对立场的人也许会反驳说,着装规定确实限制了表达自由。学生穿衣服是希望表达哪些东西呢?T恤上面经常可以看到政治信息。我就看到过年轻人穿着反战口号或支持他们喜爱的总统候选人口号的T恤衫。反对着装规定的人可能担心学生表达对重要问题关切声音的那种权利遭到剥夺。

    ·呵呵。现在我被困住了。如果作者是在讨论T恤衫上印着伤害人的信息,那我同意他的观点,让我们禁止好了。但是如果作者讨论的是限制学生表达政治观点的权利,我强烈反对。我对这个论题无法做出决断,除非消除掉这个歧义。

    5章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任何一个想要说服你相信某个立场的人都会尽量拿出与其立场相一致的理由。因此,乍一看,几乎每个论证都显得“有道理”,其外表结构看起来都显得完美无缺。但是表面的、明说出来的理由并不是唯一用来证明或支撑其结论的想法。有些内在的没有说出来的看法在透彻理解论证方面所起的作用可能至少和表面理由同样重要。让我们思考下面这个论证,考察一下这些没有说出来的想法的重要性。

    请记住:一个论证表面可见的部分常常最有可能穿上华丽的外衣,因为展示这个论证的人总希望能说服你,让你全心全意地接受这个论证。

    批判性思考的人都相信自己做主、好奇心、通情达理等价值观是人类最重要的一些目标。批判性思维的最终结果是要求一个人虚怀若谷地接纳各种观点,理性评判这些观点,然后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决定接受哪些思想或采取哪些行动。

    我们把这些没有明说出来的想法称为假设(assumptions)。要全面理解一个论证,你必须要找出这些假设。假设有下列这些特征:(1)隐藏或没有明说出来(大多情况下如此);(2)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3)对判断其结论有较大影响;(4)可能有一定的欺骗性。

    例如,美联社最近刊发了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St.Louis Federal Reserve Bank)研究的一份详细报告。这项研究的结论是相貌好的人比相貌平平的人挣的钱多,升职也更快。作为批判性思考的人,你就会质疑隐藏在这份报告背后的假设,如果有的论证使用这项研究数据来证实其结论,我们这样做就可以防止自己很快接受这样的论证。民主社会亟须这种小心谨慎的思考。?关键问题:什么是假设?

    1.到哪儿去找假设

    你应该还记得,一个论证的表面结构由理由和结论两部分组成。但是,你所关心的只是影响到论证结构质量的那些假设。因此,你就可以限制自己寻找假设的范围,只在你已经学会怎样去寻找的论证结构中去寻找这些假设。

    有两个可以寻找假设的地方你应该特别留意,那就是寻找理由需要它们才能证明结论的那些假设和寻找理由需要它们才能成立的那些假设。我们先介绍前者——价值观假设,然后再介绍后者——描述性假设。两者在形成论证的过程中都极为重要。小贴士:先检查理由,然后检查结论,寻找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会提问》--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xnt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