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龙战于野——君相权力结构考证(东周篇)

龙战于野——君相权力结构考证(东周篇)

作者: 薤露北辰 | 来源:发表于2020-07-16 21:21 被阅读0次

比起LOFTER的版本有修改。

第一篇,所以篇前的废话比较多,诸君宽宥则个。

本来前面是应该还有一篇的,因为是我自己说的要从“惟嗣王不惠于阿衡”开始写(《汤誓》《尹训》都是伪作,但《太甲》应该不是)。

但简牍相关经常掐架掐得很激烈,而古人写的东西又很迂,读来都很不快乐。我按《史记》和传世版本《尚书》写了个初稿,结果越校看着那些资料头越疼,放弃了。

所以有什么需要提到之前历史的东西我直接补叙,以我微薄的经学功底只能做到这个程度了。

希望有更了解这方面的朋友进行斧正。

东周是现在我们所能认知的“相”的概念的真正肇始。

“相”作为名词的本意是行礼时的赞礼之人,《仪礼·乡饮酒礼》有:“相者二人,皆左何瑟……相者东面坐,遂授瑟,乃降。”郑玄注解释为:“相,扶工也,众宾之少者为之,每工一人。”

“相”的这个义项逐渐演进为仪式的主持者,《论语》著名的篇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里有:“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这里的“小相”就是宗庙仪式的主持者。

同样,《左传·定公十年》的:“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指的是孔子作为这次诸侯会盟的仪式的主持者,并不是后世“相”的意思。

当然,鲁国……大家懂得,一向是发展得比较慢的。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将贵族的家宰称之为家相的说法。《礼记·曲礼下》有:“士不名家相、长妾。”

“宰”其实是上古汉语中更接近现在所谓“相”的词汇,“宰者,官也”。但随着语言的演进几乎被“相”完全代替了,直到“宰相”的出现——这个后面再说。

东周时期是传统贵族政治结构崩塌,新的政治结构建立的时期,正“礼崩乐坏”是谓。在时代发生变化,出于加强君主权力来与旧的贵族政治体系进行对抗的需要,“相”在新的政治结构里诞生了。在礼崩乐坏得最为严重的三晋,首先出现了“相邦”这个职位,按照“相”之前的意思,也就是国家仪式的主持者。

然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仪式的主持者,实际上也就是国家权力的掌管者了。

上古汉语还是更习惯用单字词,于是“相邦”又被简称为“相”,从此代替了“相”的原意。

在这个历史潮流里,有两个显著没走寻常路的国家——秦和它的老对头楚。

这两个国家原本的官职体系本就不与中原对接,非常蛮夷特色,又分别在战国时代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决定了这两个国家的最终结局。

先说楚,楚国相当于相的职位是“令尹”。“令尹”这个官职其实并不蛮夷(这是和你秦的奇妙官职比出来的)。

既然讲伊尹的部分咕了就把“尹”的训诂贴过来。“尹”的本意是治事。《说文》:“尹,治也。”《左传·定公四年》:“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

所以“令尹”就是使治理国家的意思,楚国不改也属于正常操作,把这样一个官职效仿中原改成“相邦”没有必要。

但是楚国的令尹存在太久了,没有起到中原诸国变更官职以进行变革的作用——证据就是楚国的令尹除了吴起,全部都是原本楚国的贵族所担任的,失去了战国相邦普遍具有的加强君主集权与贵族对抗的作用。

反观秦,秦国那些官职真的非常神秘,很难推断出是什么,也缺乏相关的记载。秦国的“庶长”就只能看出是一种经常由公室担任的重臣,数量不定。

说实话,秦在商鞅变法之前的官职系统,就只能通过固定下来的二十等军功爵窥见一二了。

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良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所以“左庶长”这个职位其实十分不行,但不会是商君不行……人和职位应当要分开看待。

但是变法之前的你秦大庶长们(对,经常不止一个)有很多次废立国君的记录,也是从这些记录可以看出来,秦之庶长更接近公室内部有实权的长老的形态。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右庶长是公室内部人员,左庶长是非公室大臣,这个说法毫无道理——商君之前你秦没有任何非公室担任庶长的先例。

但是自商君之后,一切都变得不同了。你秦那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全部被划进了军功爵制,在实权制度上逐渐向中原诸国看齐。(逐渐的意思是,犀首还是直接当过大良造,但同时也有相邦樛斿戈。)

但是庶长作为一种由公室担任的职位仍然时有出现,因为单纯说是庶长,所以应该是军功爵体系以外的东西。

直到“(惠文君)十年,张仪相秦”,秦彻底确立了和中原诸国相近的制度

其后,秦在战国普遍存在的相邦的基础上又自己发明了“丞相”。“(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结合上下文,其实这是在补张仪去魏国以后的缺。

之后你秦进入了一种……有时有相邦,有时有丞相,有时既有相邦也有丞相的神秘状态。

但是总还是有一点规律的——《史记》提到“相”的理论上讲都是相邦,而如果同时存在,相邦的地位高于丞相。

前文提到,战国相邦的重要职能是作为君主的亲信,与贵族相抗衡,加强君主集权——但这只是一面,相邦的另一面是作为贵族利益的代言者对君权进行限制。

这就设计到更古的,“相”这个职能的本字,《尚书·太甲上》的“阿衡”。(看看,咕一个伊尹我咕了多少。)

“衡”字本义是牛角上的横木,推广为车辕前端的横木。在最古的马车独辀车上,这根横木起到平衡的作用,使得车能够正常前进而不倾覆。在这个造型的基础上,引申到了称量用的工具——天平和称量的动作。

这是相——一切相所在的位置。

而战国的这个天平上两大蛮夷秦和楚站在两端,中原诸国两者皆有。最终这个天平倒向了几乎所有的相都是毫无本地根基只能倾向于君主的秦。(是你秦君相CP粉的胜利。)

至于秦统一以后的制度,那是下一篇的内容。

(秦汉篇已经开始写了,你猪真是令人头秃。)

篇尾碎碎念:

为什么不提“相国”?因为并不存在相国。

这个问题……刘邦啊刘邦,为什么你要叫刘邦呢?

传世文献,全是“相国”,挖出来青铜器一看,全是“相邦”。

刘邦这个避讳绝对是避讳对语言影响最严重的一个,彻底打乱了邦和国的意思。

相关文章

  • 龙战于野——君相权力结构考证(东周篇)

    比起LOFTER的版本有修改。 第一篇,所以篇前的废话比较多,诸君宽宥则个。 本来前面是应该还有一篇的,因为是我自...

  • 龙战于野——君相权力结构考证(秦汉篇)(上)

    高估自己了,不要说一篇写完外朝化,一篇写完秦汉都简直是痴心妄想,东汉只能另起一篇。 虽然标题写了秦汉篇,但帝国秦的...

  • 龙战于野

    2017.11.7 今日立冬。去听我们亲爱的清清静老师课。 课间都被窗外如雨一样的银杏叶惊艳到,都喜欢秋的绚丽。回...

  • 龙战于野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上爻居全卦之终,是阴邪极盛之时,坚冰也。阴邪之势盛必将剥阳...

  • 复活坤卦(九):上爻爻辞及小象辞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1.战。《小尔雅·广言》:“战,交也。”《易·大有》“...

  • 【易经功法】降龙十八掌之十五◆龙战于野

    【出处】 《周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解释】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上兵伐谋,阴极生阳 ...

  • 《坤卦上六:高傲丧身,保守归柔》

    坤卦第六爻 【原文】“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译文】本爻辞的意...

  • 人有善愿 天必佑之

    2018.5.14《易经》讲座第14讲坤卦第六爻。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1、有正确...

  • 纳兰用典之三十一 龙战

    纳兰用典之三十一 龙战 曾是当年龙战地,飕飕。 龙战地,即古战场。龙战自出《易经》“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一句。依卦...

  • 2018-05-14 易经早课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社会上对易经有误解,认为很难。有些人甚至认为易经要50岁才读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龙战于野——君相权力结构考证(东周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xomh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