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来自大一前看的最后一本书,朋友推荐,作者法国才女萨冈。
在找工作呢的时候,有许多人问我,为什么不读研,我总是拿着自己考研时的政治成绩开刷:政治成绩恶心到我了,作为大学少有的几个因为政治没考上研的,属实恶心。
认真来讲,自己研究生考试虽说没有拼死拼活的准备,但是那段付出的时间却实在是我大学非常宝贵的半年,最终却被政治打了一巴掌,不是因为专业课也不是因为英语,这件事咋一看不会有多大的问题,但是真的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当初自己的决策,我有过决策么?
我始终学不会做一个理智的“投资者”,作为一个理科生,我的脑中充斥着千奇百怪的思想,却没几个能在理性的角度上站稳脚跟,理性一直不是我所追求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又是一个非常容易动摇的人,非理性的做法会让我沉浸在对未来深深的担忧之中。即便如此,我还是选择不甚理性的做法,甚至开始追求生活带来的那种担忧感,哪怕这种担忧令人坐立不安,心神不宁。
我为什么拒绝所谓“理性”,我觉得人活着的追求,并不是理性的,我们追求的是什么呢?物质或者精神,那理性地追求者物质精神就能达到人活着的意义嘛?好像不完全是,不管理性与否,最后落脚点在追求精神、物质生活上这一点就不是我想要的。生命是一个过程,假使在生命活到四分之三的时候,我的精神极大丰富或者物质极大丰富我却还活着,那活着是为了什么?再朝长远的方向思考,假设未来科技足够发达,人的生命延长到无法想象的长度,在那漫长的岁月之中,活着是为了追求什么,这样说下来过去唐突,毫无理论根据,毕竟那种情况在我们的认知之外,现如今我们还是会死去,基于此,站在死亡面前,哪些努力不是徒劳的?
我尝试着回答,我为什么活着。
有所追求、有所向往,这些追求和向往,会伴随着一身。活着实现不了,死后也无法完成,这样的事情对我来说是无法接受的。那我想要的就应当存在于我生活着的每一天,这样不管死亡何时光顾,我都无憾此生。从存在于活着的每一天中出发,寻找期待与追寻来看,人追求的应当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过程不必能够看到结果,毕竟生命的还未可知不允许如此,这样我天天都生活在自己的终极目标之中,时间能多点长久便是上天的恩赐。
还会有一个问题,所谓的理性。人不可能一辈子疯疯癫癫毫无理性的生活,同样的人也不能一辈子靠着理性的教条终极一生,理性不是一个绝对的词,他由感性出发,必然涵盖着感性的成分,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理性,因而人们的理性会时时相对。
如此看来,我追寻的应当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游离于世俗理性的边缘,遵循寻找着自己的理性,穷尽一生,不论长短,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个精神家园,独一无二,他属于我,却能得到她的认同,那这个人也会让我穷尽一生,守护一生。
我想化用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中的观点,结束本篇:
安徒生写过《光荣的荆棘路》,他说人文的事业就是一片着火的荆棘,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着,我和王先生的观点一致,没必要想这么多,他用宁静的童心来看,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
而我现在看来,现实生活是一片着火的血红荆棘,人们在火中煎熬烤着,包括我在内。但烈火之下是在世界的另一个维度,那里的我正目不转睛地看着紫色牵牛花上的蓝蜻蜓,场景时时更迭,或许会呈现出一望无际的沙漠,我背着草皮,一块块地铺展开来,背后一片浩渺的星空。星空下的我窝在她怀里,安然到能够死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