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去见心理医生时,与他说起我和前夫的几次极端冲突。比如我情绪失控徒手砸碎了玻璃门,鲜血直流,而他因此愤怒,不肯开车带我去医院缝针。我纠结于他对待我情绪失控的冷漠。心理医生说:“你老公不具备这种承接你情绪的功能。”
我才开始反思:当一个人有了情绪,另一个人可能会被卷入这种情绪当中。投之以愤怒,报之以加倍的愤怒。不是因为缺乏爱,而是人格中不具备这种功能。
在抚养枫枫的过程中,会经常遇到他发脾气的时刻。虽然不曾撒泼打滚,但他尝试过摔东西、大吼大叫、“不跟我做朋友”等等方式表达他的愤怒。最开始,他发脾气做了不合理的事情时,我会惩罚他坐小板凳。但看着他的伤心与愤怒,又极其不忍心。
有段时间觉得惩罚会“强化”他的这一行为,想要通过忽略来让这种行为“消退”。一段时间后又感觉自己的做法有点像冷暴力。
前一阵,舅妈带着他,他发莫名的脾气时舅妈就拍视频给我看,并且在旁边奚落他:“你看,这个男子汉跟小女孩一样...发脾气咯~”隔着物理的距离,没有被他发脾气的行为影响我情绪,就能更理智地看待“脾气”本身,以及舅妈他们的应对方式。
谁没有脾气呢?我们经常会把“发脾气”和“不听话”划上等号,认为这是他反抗监护人的行为。其实实际上是他情绪失控,情绪波动超出调节能力的事故。我们生活了30多年,所学知识及生活经验尚不足以调控突如其来的情绪,何况一个三岁多的孩子。他需要的是一个人能包容他的情绪,在他失控时成为他的港湾,给他定心丸。当爱意被传递给他,情绪自然就会消退。只是在那种失控和愤怒的状态下传递爱意,对父母的控场能力有较高要求。
有时,他生气了会打我。于是在心平气和时,我跟他沟通好:“生气不能打妈妈。” 允许他生气,但是不允许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这样保证他的情绪发泄在合理范围内。
当他不能攻击我们,并且保证自己的情绪不被影响时,我们就可以作为一个旁观者,洞见他的情绪。
“看起来,你很想要刚刚那支草莓味的牙膏。没有买你喜欢的牙膏,你生气了对吗?是不是对橙子味的牙膏很失望呢?”
孩子情绪失控时,被情绪左右,但是自己并不自知。当我们把他内心感受到的莫名的烦恼,用具体词汇“失望”、“生气”进行描述时,增加了他的确定性,也就增加了情绪的可控性。
情绪来时我们最需要的是倾诉对象,一个倾听理解我们的人,而不是给我们出主意的“救世主”。其实方法我们早都知道了~
所以孩子生气时,他最需要的也是父母的理解。“妈妈懂你的感受。”给孩子擦擦眼泪,拍拍肩膀,倒杯水或者一个拥抱。情绪的本质是短时间内的强烈感受。给他有爱的、安全的、包容的环境,情绪很快就会过去。
情绪平息之后,可以引导他思考解决方案:“你是不是特别想去换回来那支牙膏?” 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问他“你感觉好些了吗?”
昨天在植物园散步,枫枫一直催促我快点跟上他。我和桌子在后头拍照,一边敷衍着他。后来他不耐烦了,跑到我们面前,朝我大声骂:“你再不跟上我就不要你啦!我要扔掉你,让你一个人!” 骂一句,走几步,又回过头来朝我翻白眼。在一旁的桌子看着他的不礼貌行为好尴尬…但是我已经习惯了,问他是不是生气了,他继续骂。
旁边其他带孩子的家长也想上来解围...但是选择了围观嘲笑的方式:“崽崽快看,这里有个哥哥发脾气啦!” 我感受到氛围很不对,笑着对他说:“快点,其他人都笑你,妈妈保护你吧?” 他没有妥协,继续一个人走前面去了。
刚好前面有个卖冰激凌的,我问他吃个冰激凌会不会好一些?他可能觉得没台阶下,拒绝了,自己站在一旁生闷气,比刚开始缓和了很多。我们选了口味,喊老板出来收钱,再过去问他“你感觉好些了吗?”他说好些了。我抱起他,问他:“要不要也吃一个冰激凌?"他同意了。
吃冰激凌的时候,我跟他沟通:“刚刚是不是妈妈走得太慢你生气了?但是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呢?下次我们试着用更礼貌的方式表达情绪好吗?”他欣然同意了。
情绪还会无数次来袭,也许没有最好的办法。但是作为妈妈,一直在感悟在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