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城南旧事》这部影片自1983年在中国上线公映,距今已有37年。我第一次看见“城南旧事”这四个字还是在小学课本里,但今年我偶然想起,才又去看了电影。那个时候看不太懂,但却记得那个女孩英子。
我记得那个在骆驼面前学骆驼咀嚼的女孩,傻傻的,和那些卸下来的“乌金墨玉”,以及骆驼脖子上的铃铛,耳边似乎响起了沙漠里“叮当”的驼铃声……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我的童年也随着时间的逝去而逝去了,几乎已找不到那时候的心境。但是在看到妞儿和英子一起看小黄鸡啄米的时候,我笑了;妞儿与秀贞重逢的时候,我又哭了;看到“小偷”被抓的时候,会感到心酸;当看到宋妈知晓自己的两个孩子,一个死了一个被送了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的时候,又顿感悲凉。
小时候的我们力量那样弱小,总是被动接受着所有,好多事情的发生,我们都没有办法阻止。可是长大了后才知道,即使长成大人也有许多不能改变的事情。
比如离别,比如生与死。英子的爸爸离去了后,英子想起爸爸说的话,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所以,告别过去,痛苦的事会忘记,甜蜜的事会永存心底。
(1)成长总是伴随着疼痛:像雨、像雾、又像风
“你怎么啦?傻乎乎的,睡觉直说梦话。” 我好像还没醒过来,要站不住,便赶快又坐下来。这时雷声响了,从远处隆隆地响过来。对面的天色也像泼了墨一样地黑上来,浓云跟着大雷,就像一队黑色的恶鬼大踏步从天边压下来。
妞儿对英子说:“我不是我妈生的,我爸也不是亲的。”她说得那样快,好像一个闪电那样快。她们约定晚上见一面,去妞儿的亲妈秀贞那儿去。
而天空迅速黑下来,雨立刻下大了。
英子把自己母亲藏起来的金镯子戴在自己手上准备送给秀贞母女做盘缠。英子对妞儿说:“人家都说,她想你想疯啦!你别哭,我们进去。”
英子和妞儿进了惠安馆的大门。而妞儿和秀贞一见面,秀贞就激动得哭起来了。搂着妞儿一顿亲,嘴里不停说着:“我苦命的小桂子。”然后把自己做的衣裳一件一件套在妞儿身上。
秀贞疯吗?秀贞说:“人家疯子都满地捡东西吃,乱打人,我怎么会是疯子,你看我疯不疯?”
可是,秀贞不疯吗?她给英子指着着墙上的年画胖娃娃说这是我的小桂子,衣服也不穿,满屋地跑,就那样淘!又给心上人思康做了一箱子的衣裳,可她的心上人自从说回家看生病的母亲后就再没回来。
又给从未见面的女儿小桂子做衣裳,还说思康再过一两个月就回来了,小桂子也快回来了。但英子一问为什么思康叔还没回来,秀贞就发愣,两眼直直的,嘴里喃喃着:对呀,怎么还没回来,这是个什么事啊……!然后就呜呜地哭。
我也想过,为什么秀贞不第二天天晴了再带着妞儿走,至少得等雨停了。现在我才明白,原来秀贞不是神智上的疯,而是她的心已经跟着她的心上人去了。
“送他到了门口,看他上了洋车,抬头看看天,一块白云彩,像条船,慢慢地往天边上挪动,我仿佛上了船,心是飘的,就跟没了主似的。”
所以在惠安馆的不过是个思念成疾的壳子罢了。
但是当秀贞一看见妞儿,确定妞儿是她的小桂子后,她的心立时回了一半,但由于另一半还在不知所踪的思康那儿,所以“归心似箭”,顾不及别的,就立刻要带着她的小桂子去另一半心――思康那里去。
所以,造成了这样的悲剧。秀贞与妞儿都是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
雨夜,秀贞拉着妞儿去赶火车,英子在后面艰难地追喊,雨越下越大,英子感到眼前越来越模糊,手脚越来越乏力,倒在雨地里。而当她醒来后,已是十天后的一个大早晨。
忘记秀贞给她讲故事,给她染指甲草的红花指甲,给她扎辫子的事吗?还有和妞儿一起说悄悄话,一起玩,一起看小油鸡啄米,听妞儿唱歌,这些事都要忘记吗?
可是,这一切都过去了。英子醒了,看着自己送出去却又回来的小钻石表和妈妈的金镯子,迷糊间听到的妞儿和秀贞被火车碾压的事情,好像懂了,那些可爱的朋友和事情永不会回来了。
“从前的事呢?” “从前的事都过去了,没有意思了,英子都会慢慢忘记的。”
风吹过来的香气,也不是桂花的味道,而是马缨花的味道了。
曾经那么在意,搅的心口发痛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周围人的刻意遗忘,便叫自己也像觉得是一场梦。但是那些故事和那些红艳艳的指甲花,以及自己曾红红的指甲,都可以那么容易就忘了吗?
还是说,英子不得不与那些人,那些事告别……就像我们小时候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因为一些原因必须要转学,而我们只能对他说:“一定要想我啊,别忘了……我也会想你的。”
成长的旅途,总是要与一些人分离,要与他们告别,似乎这样,我们便又往前走了一步。
(2)好人与坏人:下次再见,就是再也见不到了
妈妈对爸爸说:“带把锁回来吧,贼闹得厉害,连新华街大街上还闹贼呢!”
因为要给“野孩子”方德成和刘平捡球,英子进了一堵破墙里面,密密高高的草,长得比墙还高。英子碰到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故作镇静的样子问英子:“小姑娘,你几岁啦?念书了没有?”
英子如实回答:“七岁,在厂甸附小一年级。”
年轻人要给英子许多汽水球,但英子把手掌努力张开,球都掉在地上了。年轻人显出很没有办法的样子。接着他又说:“那好,可千万别跟人说看见我了呀!我也是好人。”英子觉得他的样子好奇怪,谁又说他是坏人了呢?
年轻人道:
“我那瞎老娘是为了我没出息哭瞎的,她现在就知道我把家当花光了,改邪归正做小买卖,她不知道别的。我那一心啃书本的弟弟,更拿我当个好哥哥。可不是,我供弟弟念书,一心要供到让他漂洋过海去念书,我不是个好人吗?小英子,你说我是好人?坏人?嗯?”
英子从爸爸那里得知贼就是偷东西的人,而偷东西是不对的。英子有些迷茫,因为给弟弟攒学费却是好人干的事。孩子眼中常常能敏锐地捕捉到难得的好,但周围的的大人眼里却似乎总能“看”到充斥于平淡生活中的“坏”。
惠安馆的疯子我看见好几次了,每次只要她站在门口,宋妈或者妈就赶快捏紧我的手,轻轻说:“疯子!”我们就擦着墙边走过去,我如果要回头张望一下,她们就用力拉我的胳膊制止我。
妈妈还在哭,宋妈又说:“可真也怪事,她怎么一拐能拐了俩孩子走?咱们要晚回来一步,咱们英子就追上去了,唉!越想越怕人,乖乖巧巧的妞儿!……”
还有贼被抓住时,周围大人们的议论,“好嘛!他妈的,这倒方便,就在草堆里窝脏呀!”“小子不是做贼的模样呀!人心大变啦!好人坏人看不出来啦!”
宋妈他们都以为秀贞是疯子,便不让英子与她接近,妞儿被火车碾死了,都认为是秀贞拐的,还差点把英子也拐了去。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保护英子,却不知道秀贞只是个可怜人,妞儿其实是秀贞的女儿。
母女俩被火车碾死既是一场意外,又是一场封建礼制下的悲剧。而草地里的那个“贼”,又何尝不是一场当年北京城老百姓的悲剧写照的一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悲欢,不能予人知道。就像鲁迅先生说的:“世上的悲欢本不相通,我只觉他们吵闹。”
但小英子能感受得到,那个大哥哥给弟弟攒学费不得已去偷东西的痛苦。她教他念课文:“我们看海去,金红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金红色的太阳究竟是从蓝色的海上升起来,还是从蓝色的天空中升起来的呢?
英子和“贼”做了一个“我们去看海”的约会。将来还要分清海跟天,好人与坏人。
但是离别,人总是要离别的,只是英子好怕这种离别。
当小偷被抓住的时候,英子意识到很可能是因为自己,那个草地里的人才被抓住的。英子觉得内疚,他们刚有个“去看海”的约定的。
英子的妈妈叫她写一本书,说一说一个坏人怎么做了贼,又怎么落得这个下场。
英子说:“不!”我反抗妈妈这么教我。
可是那个在英子眼里对弟弟那么好的小偷,就像疯子秀贞和好朋友妞儿那样,再也见不到了。将来很快就要来,过去却是已经过去了。
(3)当现在变成过去:天下无不散的宴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我初三的时候还有发音乐书,上面有一首歌就是《送别》,我特别喜欢这首歌,只因它的调子很好听,似乎在哪里听过,老师还叫我在课堂上唱过。后来一去翻以前还没丢的旧书,才知道《城南旧事》的最后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是初一下册的课文。
《爸爸的花儿落了》以六年级毕业典礼为主线,夹竹桃为副线,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逻辑严谨,思维缜密,因此整篇文章并不显得凌乱。
写到英子被爸爸打,命令必须要去上学的那一天,是下着大雨的,而她爸爸给她带了零钱,我就想到自己上小学时窗外下着的大雨了,我外婆给我送雨伞的事了,“哗哗啦啦――”。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宋妈临回她的老家的时候说:“英子,你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他还小。”
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说:“等到你小学毕业了,长大了,我们看海去。”
人总是要长大,周围的人都说:你大了,要懂事,要帮爸爸妈妈做些事情,不能惹大人生气,等你大了,我带你去坐火车……在我们慢慢长大的时候,总能听到这样的谆谆教诲。那时候连坐个火车都是一件新奇的事。
但后来才知道,该经历的都会经历,只是小孩子比大人有更多的好奇心,和对美好事物的不舍。
在电影的最后,英子和妈妈坐上洋车,看见前面的宋妈骑着毛驴跟她的黄板牙丈夫渐渐地消失在小路的尽头,林荫尽处,一片萧瑟与凄凉,漫天的秋红色里,风更冷了。
和英子玩得那样好的妞儿和秀贞走了,草地里的那个年轻人也被抓走了,连在家待了四年的宋妈也跟着“黄板儿牙”丈夫骑着毛驴回她自己的家了。
而在电影里没有拍出来的《兰姨娘》这个故事,即使英子不喜欢兰姨娘留在家里,也不喜欢“四眼狗”德先叔,但是他们的离去,让英子想哭又想笑,我想这应该就是对世事变幻,不由人想的一种无奈。
“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英子?”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一次次的告别,终究让我们明白,过去不可追。而未来虽远,却有当下能让我们紧紧地触碰,感觉到他的真实。
至于未来,林荫尽头,何尝不会柳暗花明,期待也是能让人感到快乐的一种方式,即使再困难的处境,也依然对未来存有希望。
因为,过去已逝,天下无不散的宴席。
结语:《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由吴贻弓执导,于1983年改编成同名电影。但鲜少有人知道,这部由上影厂出品的电影其实是北影厂放弃的剧本。其被搬上荧幕的缘由是一个同样对童年有深切感触的故事。
当1981年,吴贻弓偶然读到林海音女士的《城南旧事》这本小说时,一下子便唤起了他的童年记忆。
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童年的梦啊!一个银灰色的,却又不时熠闪着玫瑰色的童年的梦。不知怎么搞的,它突然使我想起了那没有倒刺的鱼钩,那光着小脚丫蹒跚向我跑来的小伙伴,和那首一唱就想哭的歌,还有别的一切,一切……就象作者在小说正文前的那篇小序里写着的那样:“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于是,童年的那些可爱而又略感悲伤的事又通过英子的眼睛重临于我们的心头。
童年的记忆,有的人遗失了,有的人却能深深地记得那份无忧无虑时的美好与单纯,让我们深夜安宁时分,又缓缓的想起。毕竟美好的事都值得令人怀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