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晓说有感

晓说有感

作者: JLOVEDANZI | 来源:发表于2019-03-06 10:08 被阅读0次

    高晓松老师作为阿里巴巴的阿里音乐集团主席,在回清华大学做讲座的时候,谈了他对5G和区块链的看法和对未来的预测,覆盖互联网的大量内容,提供了大量新的眼界和看法。听完了这一期的晓说后,受益匪浅,故尝试着用我粗劣的笔法来试着回顾高老师的思想和部分理论,并掺杂了一些我自己的想法。

    互联网大市场可以分为四个角色,创作者、推广者、分发者、消费者。在过去、现在以及不远的未来,真正的创作是无法被替代的,机器学习可以模拟你的习惯,你的风格,但是无法真正替你去创作有价值的东西。例如Sony通过10几首The Beatles的歌曲,它就自己创作了一首与The Beatles风格相像的歌曲‘Daddy’s Car’,不仅乐曲风格极像,连The Beatles的‘Irving Berlin’的创作风格都模仿得很是那么回事。但是,无论它怎么创作,它也只能创作出middle级别的音乐,无法作出《Hey Judy》、《I want hold your hand》这种脍炙人口的歌曲。5G的到来,最直观的体现除了网络速度的飞速增长,还有数据量的几何级爆炸,但是,所有的数据放到一个人身上或者当前的机器身上,也无法做到千面创作,现在不可能出现把乔布斯从小到大受过的教育和经历数据传导给一个人,那个人就会发明跨时代的iphone的情形。创作更依靠的还是人的大脑中迸射出的一丝灵感,即人占主导,而不是数据。

    至于推广者,也可以叫marketing,负责把创作出来的产品告诉别人,怎么告诉呢?比如请明星代言、比如让大V来一段介绍。请一个三流小明星来代言和请吴亦凡代言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别人粉丝4600万粉丝,三流小明星呢,有个100万都不错了。而且,吴亦凡举着产品一句话不说和说一段rap来介绍产品不是一回事,说一段朗朗上口的rap和一段普通rap也会达到不同的效果,所以在marketing中,人依然占主导地位,而消费者我们略过不讲,因为他本身就是人,无法被数据取代,不可能出现数据或者机器来主动消费你的产品。

    而分发,这是个完完全全数据驱动,这个内容应该给谁,给什么状态下的消费者,在什么时间给等等,都可以从数据中判断出来,之所以我们现在还达不到这个地步,是因为我们的数据颗粒度还不够细!其实我们当前网络的发展也如同开饭馆的发展历程。第一家饭店开张的时候,老板不知道顾客喜欢吃什么,喜欢吃湘菜还是粤菜?喜欢素菜还是大鱼大肉?老板都不知道,只能试着做,顾客说:“诶!很好吃哦”,那下次我就多做这个菜。但是用户不是每次都满意这道菜,还会吃其他的菜,那老板想,那我把这些菜都放上来,你自己吃吧。这里衍生出两种模式,一种是点单制(高老师没有说这个,但我认为菜的粗数据出来后,可以形成菜单给用户点了,但互联网不存在这些东西),一种是自助餐(即美国称之为“all you can eat”),这两种模式都有个共同点,因为你基本上你能做的菜或者都得有,所以你总是得准备一些材料或者菜,今天有个外国人来,你得准备牛扒,为了预防他下次还来,你至少一段时间里是要备着这牛扒以防万一,明天一中国人来,喜欢吃猪脑子,店家又得准备两个猪脑子,但如果这人许久都不来呢?那你这牛扒和猪脑子都得臭在这里,这成本就收不回来了。但如果有一天,可以不需要用户自己去选择吃什么了,我们从数据中发现,用户可能喜欢吃什么,比如今天天气寒冷,用户没带衣服,冷得一直抖,我送个小火锅过去,靠谱吧。或者今儿情人节,用户要见女朋友,这女朋友呢,平时特别喜欢吃西餐牛扒,那我给你分发个牛扒,是不是很容易就靠上了?

    我们现在的分发还只能做到说根据你的浏览记录,购买记录、标签等来判断你可能喜欢什么,但是却无法探究用户为啥喜欢,比如说今天发现一件衣服爆款,为啥爆款,怎么引起的爆点?爆点后续的引线是什么?不知道,爆款了怎么办?那开工再复制啊!复制出来,却不一定畅销了,为什么?因为我们无法真正的立体明白用户的想法和周围环境变量对他产生的影响,可能是商场打折突然有人哄抢,也有可能是某个网红带红了,但这些都是你猜测的,也只能初略的判断一群人的想法。但5G的到来,不仅让网速加快了,数据量也几何级的增长,数据量来源于哪?来源于身边的智能硬件,比如手表、比如电视、冰箱、厕所、沙发、汽车等等,以后可能都没有“智能硬件”这么一个说法,因为大家都智能,也就没有什么智能不智能的说法了。

    Spotify是美国一音乐分发平台,高老师对这种平台模式并不看好,如刘强东所表述的“产品必须产生价值”,而纯集合分发的平台并没有产生任何价值。用户去Spotify,不是你播什么我就听什么,而是我就是冲着Taylor Swift,冲着Justin Biber去的,用户对Spotify不存在任何忠诚度,某一天Spotify没有这些音乐授权了,用户立马就走掉。因为Spotify对他们没有价值,一首烂歌,在Spotify播放器上不会产生好的感觉,而我用50元的耳机听Spotify的歌曲,并不会听出Beats的感觉。而且这种粗放的分发平台到最后一定会死掉,因为成本高昂,还不能让用户产生价值,就算你收取它的会员费,那用户也会同时挑你的毛病,比如某些歌没版权啦,别的平台也能听啦等等。数据统计,好莱坞一年的创作投入大概在20亿美元以下,而Spotify买版权一年就得花不下于35亿美元。

    5G后的某一天,围绕着你的各种硬件反应你时刻的状态,那我就能知道你想干嘛,对某些东西是否刚需,并以此定价,跟滴滴的大数据杀熟有点像,因为你刚需嘛,那我就多收你点钱,比如一电影,男的特别爱看,一定要看,那我就全价,女的其实并没有多想去,但是呢,要跟男的一起,如果两全价,可能女的不乐意,男的也去不了,那我就低点,打个五折,那就女的也能进去看。滴滴杀熟的策略其实并没有错,但收了钱应该提供附加功能啊,不然多交钱但提供的服务一样,那用户肯定不乐意。就算是当前这种使用时间段的数据统计,是否也可以根据他的刚需来提供一些增值服务,比如说专用通道更快速的搜寻司机?选择自己想要的车型?选择星数更高的司机来接?不愿意增值付费的,就使用普通通道。

    那这个时候问题又来了,就拿看电影来说,每个人想看这个电影的期望值是不同的,从0-100分进行打分,我可能是100分(不看要死),而你则是65分(有那么点意思),那我们两个肯定需要采取不同的收费测量啊,电影公司收我全价票,给我坐好位置,获得最好的观影体验,我愿意啊!而你电影公司给你提供普通座位,给你打7折,你也就来了,但是当前没法做到这么细致,那该怎么办呢?再说广告,蔡徐坤为什么给nba代言?因为nba看中了他的流量和220万粉丝。可是蔡徐坤真的应该代言NBA么?形象完全不相符啊,粉丝群体有个顶层经济,即明星的钱往往来源于最顶层的20%,而这最顶层中的1%贡献了80%的收入。NBA也一样啊,如果给蔡徐坤的广告费给到狂热的NBA粉丝,本身他们也在为NBA做宣传,那他们迸射出的力量不高多了?因为就算NBA没给粉丝钱,他们也在拼命帮你宣传,有经济刺激,不更厉害?

    5G的到来,必定会推动VR+大数据AI+AR的大爆炸,自动驾驶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4G的时候,所有的激光雷达、摄像头、计算器都得装车上,因为4G有延时啊,你如果让汽车把数据传回总部处理完后再传回来,最低也要0.4秒的样子,但是汽车运行过程中,这点时间已经导致出车祸了。装在车上就导致每台车都要装,每台车造价都几百万美元,没人买得起...而5G理论上可以达到1ms,这是啥概念,1秒 = 100ms,比4G快了几十倍。那么以后完全可以只在车上装必要的感应器材,比如红外激光、比如摄像头。然后把图像识别、运算过程等全放在云端,然后运算完后传回给车。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普适化的自动驾驶。VR和AR也是一样,现在由于渲染、空间定位都太耗算法,如果都让手机或者VR眼镜的CPU来做,那肯定不行,手机用一下AR就发烫,VR眼镜甩一下就能看到没来得及被渲染的黑边等等,5G到来,这些东西都可以放到云端去,机器就只负责呈现,那就好做多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晓说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xvb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