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人民的名义》热播,带火了《万历十五年》。那时我甚至不知道这是一本历史书,连“万历”二字也不知其义,但是按耐不住猎奇之心,也趁热度买了一本。
《万历十五年》我先后读了两遍,逐对明朝历史产生了兴趣,进而又读了《明朝那些事儿》,渐渐意识到了自己对中国文化历史认知的贫乏,陆续购入《中国近代史》《大唐兴亡三百年》《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希望能给自己补补课,以自增文化自信,再不济增加一些酒桌上吹牛的资本也是可以的。
《万历十五年》不仅给我上了历史课,其精炼的文风也让我心驰慕往。此书首次刊行于1981年,比我还大6岁。当年没有口水满腔的网络语言,又是一本正经的史论书籍,啃完后感觉到,其丰富而又不失精准的用词,富有雅量。
比如这句:
夫妻四十年来未曾反目,只是遗憾她尚未能理解“丈夫志四海”的宏猷。
如果把“宏猷”二字替换成通俗语“宏大志向”,细读细品,会感觉失了一截雅量,少了几分精炼。类似这样的“雅和精”,通篇俯拾即是。
见贤思齐,我开始模仿这种文风,但沮丧的发现自己功底不够。我逐意识到,高手和一般人之间真是有差距的。中国古人对语言文字的使用臻于极致,千古名篇并非浪得虚名,我后世子孙望其项背。希望我也能够学个皮毛发肤,给自己增加一些文化底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