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来源于对世事有某种看法,它的教义对人生问题有某种解决办法,所以佛教在一些语境下被称作“药”。一般来讲佛教有十三宗,禅宗是其中的一支,禅宗也称佛心宗。相传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拈花示众,惟迦叶尊者与师心灵相通而微笑,于是释迦摩尼就将“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
达摩在梁武帝的时候自印度来到中国,即为中土禅宗初祖。其后二祖慧可,三组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弘忍后禅宗分为南北两宗,禅法南顿北渐,南宗以慧能为六祖,北宗以神秀为六祖,禅宗大盛,倾动当世,独秀于佛教诸宗。禅宗认为众生平等,人皆有佛性,通过修行人人皆可成佛;轻视别人,会有无边无量的罪。禅宗讲究十六个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是觉悟了的人,众生是未觉悟的佛。
慧能这个人很了不起,他的弟子记其所说编撰了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中国本土人士所说的佛经《坛经》。慧能的《坛经》使得普通百姓也可以直接参与到参禅悟道中来,继而提高心境。唐后,本土三教合流于宋明新儒,由是矗起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又一高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心学,绵延至今。不难看出,同西方的宗教不同,我们中国人从有文明的那一天起走到现在,这一路上都是用我们自己的思想方法在经营自己的心灵家园。这整个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那就是佛教禅宗的建立。禅宗被后世学者誉为“最高智慧中的智慧”﹐牟宗三先生说:“以禅宗的方式来修行是奇特而又奇特﹐真是开人间的耳目﹐此只有中国人才能发展出来﹐这不只是中国人的智慧而且是人类最高的智慧﹐故大唐盛世并非偶然﹐中华民族发展到唐朝实在是了不起。”。
禅是什么呢?禅是梵语“禅那”的译音,有“思惟修”、“静虑”之意。它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安安静静地坐定思考。随着佛教的日益本土化,禅的含义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它不再只是一种修持的方法,更是代表了“涅槃之妙心”的境界。胡兰成说:“中国自隋唐至明,千余年间,思想的活泼在禅。禅的思想是一个“机”字,盖承自《易经》卦爻之动与《庄子》之齐物论,非印度佛教所有”。在禅宗看来,“禅”无处不在,它充盈在宇宙跟人类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禅茶一味”不是凭空掉下来的,只有捋顺了这些,始能谈禅茶一味。那么茶这个苦、涩、酸、甜、咸、鲜、香诸味俱全的入口的农产品,它怎么跟佛家的禅就一味了呢?咱们再说说禅门著名公案“赵州吃茶”吧。
赵州禅师(778年-897年),法号从谂,禅宗大师,享寿120年,人称“赵州古佛”,素有“赵州眼光烁破天下”之誉。《五灯会元》里记了这么件事,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
公案里到过寺庙的人、未到过寺庙的人、寺庙的院主都被赵州从谂禅师派去吃茶,三个“吃茶去”其实就说了一个意思,喝茶是生活中的一件最为平常的事,所谓的禅茶一味就是指“平常心即道”,道不远,也不缥缈,它在人间烟火里。人首先得懂的自己要活着才行,否则谈什么修行也是枉然。饿了就吃饭,渴了就喝茶,困了就睡觉,饱了就拉屎,“夏天赤胳膊,冬寒须得被”,这是人纯真之本性,也就是人的本来面目,只有知道了这个简而又单的道理,才能明心见性。否则禅茶能一味吗?赵朴初先生也曾写过: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意思是说,空守着连你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百千部经书去悟道,还不如喝茶去呢。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不单喝茶,挑水、搬柴皆是道。
禅茶一味,不是拿个蒲团,摆上杯茶,地上打坐的形式;不是穿上唐装,水注盖碗,面带庄严,十秒出水的摆设;不是闭目运气,睁眼发功,神经兮兮,徒增笑耳的闹剧。如画家寄情山水、乐家经由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来安顿自己的心灵家园一样,禅茶一味是喜茶icon之人把茶籍为安顿心灵家园的载体而进行的修行,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禅茶一味了,就是你在生活里了,就是你有佛性了,就是你觉悟了,就是你跟自然默契了。《开悟诗》说得好:“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偶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禅茶一味了吗你?我尚愚钝,还未处其境,只知热茶烫嘴。陋言种种,均作谈资,不免为大方贻笑,唯望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愿之初耳。
![](https://img.haomeiwen.com/i11163215/84a177db527b2160.jpg)
版权声明:本文为简书认证美食领域创作者"耕而陶的茶"原创撰写,欢迎茶友在简书上转发,交流茶知识。但,任何单位、媒体、个人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违者必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