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在旧社会里米店多,我只有六十多岁,自然没有亲眼见过。现在药店多我是见过的。无论是哪个城市,还是城市里的哪一条街道,你都能看到一个药店挨着一个药店。如果你到一个偏僻的乡村,找不到米店很正常,找不到药店倒是一件不正常的事情了。上网查了一下数据,一万人不低于四家药店。
米店的数据网上查不到,说明没有人研究米店的问题了。
数据已经证明了我们的结论。
家庭主妇或是妇男,已经很少单为买米而上街了。她或他,一般都是在买别的生活用品时到超市顺便拧一袋米回家。专门卖米的档口,我们现在只是在批发市场里才能看到。人们到这里来买米,大多是冲着折扣价而来的。
旧社会,都说米店最多。人们有一点钱得保证先填肚子,买回家的生活必需品自当是米面,那个时候少有拿月薪,更别说年薪了。有稳定收入的人不多,多有的是短工,做一天有一天,有一天赶快拿到手一天。且经济一团糟,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赶快换成米是最佳选择。量小次多,庶民刚需,也造就了米市繁荣,商人趋利,自然是米店多了。
或则计划经济时期,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大政国策,为人民服务宗旨要求,社会稳定之措施保证,粮店的数量由政府行为直接决定,自然是繁荣。
历史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米店曾经也是如春笋冒头。许多创业者翻着老黄历,抱着在任何情况下人总得吃饭的想法,奔向米这种刚需的东西。
我们可以看到国营粮店旁不断地出现新的个体的集体的,被称之为多种经济成份的米店(粮店)。
这种街景没有存在多长时间,似乎一晚上,满大街的米店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们都未来得急从容地欣赏一番!
好奇心让我在一些批发市场调查过这个现象,比较集中的说法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临街铺面租金太高。市场繁荣,临街存量铺面求大于供,租金芝麻开花节节攀高。米面这种低附加值的商品经营者,加价幅度加不过那些高附加值的商品经营者,常常为房主拒租。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