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保险为基础的理财高阶课程》,4天的课程,2年内上了2次,一共8天。听第一遍震撼、醒悟;听第2遍,反而又迷惑了。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如果说2年前,加入保险行业,让我对这个行业有了信心,因为看到业内有像詹老师这样有独立精神、丰富阅历和生活方式的独立理财师,我看到了希望。那是两年前的春天,也是在杭州(2016.3.25)。
当我第一次听到保险代理人的定位应该是: 研究个人、家庭、企业财务安全隐患以及产生机制和背后逻辑、原理以及解决思路和提供解决方案。我觉得这个定位很棒、很牛、很专业。
定位: 医生vs 药, 财富规划师 vs 保单销售
经过两年的市场实践,每每直接切入产品,并且要和别人说次产品和那产品的比较,我自己的心里也会产生怪怪的感觉。
可是当我回到了职场,实际的实践中,不仅忘了定位,甚至有点迷惑自己到底在做什么。因此,这次在杭州的课程虽然是refresh课程,但我却抱着重拾希望的目的来听,果然通过课程我知道自己为何迷失了,就这一点来说,这是最大的收获。
此时此刻的我对专业的理解比2年前更深,2年前的我认为要懂法律、税务、财务、医学,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我在刚才提到的那些方面,的确要学习,了解,但不可能成为专家,我只要在定位定义的相关方面成为专业人士,至于如何,我仍然没有清晰的路径。但我知道需要做的一件事情是和消费品公司里消费者科学和市场研究部做的差不多的事情。
以终为始
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也提到这个习惯,与课程中的以终为始有何不同呢? 老师在课程中的举一反三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我只能叹为观止,望洋兴叹。
若在此次的课程中让大家的感觉是所有的终都倒向了个人资产。但若目标非常明确地指向了养老目标,如果按照GPS定位原则,时间,量化和重要性排序原则,如何回到老师讲的终呢?
马上去用
1. 每天、每个星期、每个月都要想一想我做了多少与自己定位相关的事情?
2. 类似“很多财是从才溜走的” 、“拿铁效应” 这样的素材是需要收集和积累的。
3. 讲是容易的,听会难一点,问更难,如何做到有技巧的提问难上加难。 把想表达的内容,通过答案罗列提问,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先去做,例如先学着去问,然后再实践如何有技巧地去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