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的教育体系,常被人们诟病为存在应试教育、学生负担重、就业不对口等等问题。
本文在罗列出这些现象的同时,还将尝试用顺藤摸瓜的方式,理清因果关系,刨根问底地找出症结所在。
学而优则仕的文化基因
在中国,自古以来教育几乎是平民百姓获得事业发展的唯一通道,学而优则仕。
经过数千年的定向选择,再穷不能穷教育已经写进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K12与阶层跃迁
九年义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出身条件对于人发展的制约,提供更好发展的机会。
这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财富、地位优势对子女在智力发展上的帮助,大家的起点和规则相对公平。
但是随着时间演进,幂律规则将发挥作用:
K12是正式开始知识积累的阶段,初期随机因素造成的细微优劣,经过时间迭代,逐步形成正负反馈循环:
正反馈:学习好->老师表扬->更努力->成绩好->重点班->学习氛围好->学得好->进阶知识理解快->
负反馈:学习差->老师批评->叛逆->成绩差->差班->学习氛围差->学不好->进阶知识难理解->
马太效应越来越强,到了大学阶段智力分布的大致格局已定,再也难以扭转。
富裕家庭的优势在于,不仅提供更多初始优势,还能在出现负反馈的苗头之时,用补习班的方式来逆转循环。
寒门要出贵子,除了运气之外只能靠精神力量和觉悟了。
高考是分类匹配器
通过高考,来对学生进行分级,从而与不同级别的高校匹配。
最终高分考生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差生获得较差的教育资源。
这个大逻辑没错,但是存在两个问题:
1、高考考察的维度太少,评价的是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知识深度,而非知识广度,更缺乏对思考范式、创造力、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
2、选择权不对等:高考分数是选择权(option),成绩优秀的学生对高校有更自由的选择权,成绩差的学生就只能选别人挑剩下的,而高校基本没有选择权。
这样一来,高校难以自主发展,不可能产生世界级的大学。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通常在大学自主权这一维度表现得比较好,顶尖的大学必须自主招生,靠学者的判断力来选拔门徒。
真正有效的招生决策是复杂的,评价维度多、难以量化、决策过程无法透明(非线性模型),这有违公立学校作为公共资源,招考流程必须公开、透明、公正的原则。所以公立学校和自主招生有天生的矛盾。
解决方案:私立高校+自主招生+考生自荐。
此处先开个脑洞,可以用推荐算法来辅助(仅提供建议)学校、考生互选,前提要有考生各维度的评价,学校+专业各维度的评价,毕业后工作薪资、满意度、贡献度等数据积累。
高等教育资源供应不足
2017年,985、211的录取率加起来在6%左右,本科录取率在五成左右,高考总录取率在9成左右。
也就是说,至少有1成的人无法被高校录取,有4成的人进的是比较差的专科。
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基本成了必须项,供应不足就导致K12阶段的竞争激烈。
为什么资源少、竞争维度单一,导致竞争激烈?
这就好比,车少人多但是又不得不搭车时,大家都抢着上车;车多人少时,大家都不慌不忙。
有人认为这种竞争是有益的,会获得更优秀的人才。
实际上由于竞争维度少,衡量指标单一,此时容易陷入同质化的过度竞争,得到的更多是应试能力强(陷入过拟合)但解决问题能力弱(缺乏泛化能力)的考霸,在社会整体层面上造成K12阶段的教育收益远小于教育支出。
万维钢在《高中是个把人分类的机器》中,介绍了一个“婚姻超市”的经济学思想实验案例。
假设房间里有20个男生和20个女生。他们要做一个两两配对的游戏,只要配对成功 — 不管有没有真爱 — 就可以领取100元奖金走人。
我们可以想象奖金大概会被平分,男女各得50元。 现在假设参加游戏的男生少了一个,20个女生必须争夺19个男生。女生们为了拿着奖金离开,会怎么做呢?她们应该贿赂男生。只要你愿意跟我配对,我宁可多分给你一点奖金。 这游戏的有意思之处在于,只要有一个女生给男生加价,其他女生就不得不跟着加价。如果所有女生都不想被最后剩下一分奖金都拿不到,她们就会竞相加价。在极端情况下,女生们最后同意自己拿1分钱就行 — 这样每个男生都可以得到99.99元!
可惜就是这样,最终还是有一个女生什么都得不到。 这些女生完全可以坚持拿50元不动摇,可是每个人都担心自己被剩下,结果就是每个人都付出更大的代价。
这就是陷入同质化过度竞争的结果:竞争者边际收益约等于0,非理性情况下甚至小于0。
可以想象如果贿赂的内容(也就是竞争维度)是多样化的,可以是钱、玫瑰花、聊天、一个飞吻、一次拥抱等等,那么谁还会无底线的降价呢?
从国家科研经费拨款的角度看,当前我国的 教育经费/GDP 占比已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但由于存在严重的分配不均问题,人为造成了大部分院校经费不足,这使得对头部高校的竞争进一步恶化。
列入“211工程”和“985工程”名单的高校只有112所,仅占5%,就是这5%的高校拥有强大的“吸金能力”...... 2009-2013年的五年间,政府拨付的全国高等院校科研经费达到2647.69亿元,其中的72%被“211”和“985”高校收入囊中。
釜底抽薪的解决方案是,设立公平的绩效-教育经费拨款规则,增加招生评价的维度,赋予高校自主权。
高等学府等价于资源
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从科研经费、师资力量、硬件资源、学术水平、交流访问机会等方面看,头部高校都有巨大优势,自不必赘述。
文凭承载公信力:在诚信缺失的社会里,文凭无疑是硬通货,承载着就业市场的公信力,是进入优秀公司的敲门砖。
校友圈人脉资源:历史上长期的人—地关系绑定,个体保障制度缺失,儒家文化浸染,造成中国人在心理上是熟人、小团体型社会。所以圈子与人际网络也成为重要资源,在校友的身份认同之下,可以更好开展合作。并且高端院校等同高级别社交圈。
应届生落户:在户籍管理严苛的时代,各个城市对本市应届毕业生却是额外优待,基本都有落户政策。当然可笑的是,非应届就不让落户了。作为一名因为读研疏忽没有及时落户,最后各地都不接收差点成了黑户、换不了二代身份证的人士,我至今没搞懂地方政府这个神逻辑。
提分升学,竞争异常激烈
竞争往往是被认为是好事,通过适当的冗余来优胜劣汰、互相促进、提升系统效率。但是同一维度的过度竞争,就像把一袋种子都播进一个巴掌大的花盆里,就算最后有一株脱颖而出顺利成长,整体收益还是很低。
在K12阶段,过度竞争造成了下列问题:
负和博弈:家长不惜一切代价(学区房、重点班、补习班),重金追逐名校。最终收益可能远不如投入。
丧失多样性:学校几乎只关注升学率,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培育。
家长虽然关心孩子的个性化成长,但是迫于升学的竞争压力,不得不让孩子更专注于学业。
多样性为什么重要?因为多样性是一种冗余,使整个系统能够更好的面对不确定性的挑战,无论从个体还是社会层面,都可以更好地适应变化。
过拟合:学生被迫做大量重复练习,以增强知识记忆和应试模型的拟合。
这里简单解释一下,什么是欠拟合与过拟合。
蓝色线条,是训练出来的模型,用于对图案进行分类。
欠拟合:左图,因为训练不够,不能很好的完成分类,大量样本被错误划分。对应的,这是学渣的状态。
适当拟合:中图,一根简洁优雅的线条,虽然有些错误但在容忍范围内,且泛化能力强(更通用),可以用于生产了。对应的,这是学神的状态,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
过拟合:右图,为了追求零错误率,模型过度训练了,变得很复杂,泛化能力弱(换个测试样本错误率立即上去了)。对应的,这是考霸、学痴,缺乏实际应变能力。
至于增强知识记忆,这个更没必要,人类的绝大部分知识早已外部化存储,大脑更多承担信息加工、推理、决策功能。下一篇文章,再来分析一下真正有效用的学习应该干哪些事情。
时代变化越来越快,知识更新换代速度早已不是百年前可比,当具备专业领域知识深度之后,比拼的是宽广的知识面,持续、快速的学习能力,科学、高效的思维决策模型。
职业生涯规划缺失
多数中国学生和家长,直到报志愿了才想起职业规划这档事,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突击做攻略,但往往事后后悔莫及,在之后的10多年里持续为报志愿买单。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重大决策,得具备两种能力:
决策深度:了解当前各个行业的工作内容和状态,看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决策广度:看得长远,理解宏观经济周期和预测产业变迁,从而具备充足的选择权。
但现状存在这些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存在制度性缺失
多数人其实是浑浑噩噩过一辈子,连自己所在的行业走势都看不清,更妄谈预测各个大行业的兴衰和宏观经济周期的能力。
学生更没有这种能力和意识,也不具备决策广度。
再加上中国家长和孩子并不是平等交流,难以取得有效沟通,双方难以优势互补达成一致。
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是个技术活,不仅需要展望、指导、答疑,还需要带领学生参观企业。这得由专门的机构、专人来干。
但是目前的学校,升学率、就业率才是KPI,学生报考的专业是不是合理,就业是不是对口,有没有在浪费生命,who cares?
学生不具备足够的兴趣成长与知识面储备
错把兴趣当技能:学业压力重,课外还要参加补习班,没时间培养兴趣。就算报了兴趣班,也是为了加分或学到技能,报什么班家长说了算,兴趣班对孩子变得乏味。其实培养兴趣的意义在于,在乐趣中训练思维能力,让孩子的心智得到多维度的成长,并不在于磨练技能。
狭窄的知识面:迫于高考压力,许多高中生自愿或被迫放弃了看课外读物,除了课本对外界一无所知,于是报志愿时就像在盲人摸象。其实考得好不如方向选得对,与其走错路不如慢慢走。
专业错位,就业不对口
在报志愿的时候,学生只觉得对某些专业感兴趣,或是自己想象中的完美职业,殊不知从兴趣到安身立命所需的技能,中间隔了无数次艰辛的练习。更不知道这个职业真正的工作状态,工作几年后才发现自己掉进了大坑里。
中国教育在线对“高考生志愿填报”专项调查发现:近七成学生不了解所报考专业
并且我还总结出一个规律:“自带休闲娱乐性质的专业,就业往往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更低水平的平均工资”。比如艺术类、设计类专业。
喜欢花艺的女生到花店上班后,才知道自己只是享受插花时高雅的感觉,并不喜欢清理玫瑰花刺。
梦想成为建筑大师的男生,从大二开始无数次通宵画图,直到工作多年在收到甲方无数次直捣灵魂的修改意见后,才发现这辈子大概率只是个画图的,而大师还是那个大师。
大部分人工作许多年才发现进入行业,在毕业后10年内都在为填志愿时的决策买单。
这里有两个很残酷的数据:
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约为: 64%~66%
大学毕业5年后,从事职业与专业无关的比例:71.2%
很不幸,我也是其中一员。
高等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由上面的就业结论,我们可以推出:多数学生和所学专业其实不匹配,大学教育相当程度上是无效的。
一方面我们面临的是短缺的高等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高校却没有把资源利用好。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大学教育真的很有效用,可以让大部分非985、211的应届本科生能胜任并且热爱第一份工作,也不用因为找不到工作而继续读研。那么升学压力必将小很多,孩子们也将有更多自由时间用来个性化成展。
所以 高等教育资源稀缺 -> 过度竞争 -> 高校资源低效配置 是一条自我强化的正反馈循环(如下图),只有找到关键点阻断这条循环,教育系统才能进入良性发展。
今天先聊这么多,得空了再从一个奸商的视角分析一下,在这个市场里如何渔利。
参考文献
报告精读 | 社会蓝皮书:201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2017年全国各省高考录取人数与录取率汇总 ―高考频道―中国教育在线
吸金高校+不富裕的老师=效率低下的科研?
2015年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中国教育在线
万维钢:高中是个把人分类的机器
2015年度教育年终盘点―数据报告盘点―中国教育在线
考研报名人数显著反弹大幅增_研招调查报告――中国教育在线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油炸产品锦鲤
![](https://img.haomeiwen.com/i2106715/66ed2b9936dd4bf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