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时候某个阶段,似乎都存在着类似的偏执情况:
拿东西一定要他指定的人来拿,否则,哭!
喝奶一定要指定的人泡,其他人泡的坚决不喝,还要闹!
出门要按程序和常规路线,否则就闹!
睡觉,平时爸爸睡左边,妈妈睡右边,忽然哪天爸妈换了个位置,孩子就一定要对调回来。剥桔子,孩子预想自己剥,但是大人感觉他好像剥不了,就帮忙把皮儿剥开了,孩子就愤怒地把橘子给扔掉了,要求重新拿一个再剥。
家里的餐桌上,家人的座位顺序必须固定不变,谁坐那里就应该坐那里。
过马路,遇见红灯不能走,如果大人往前走了,孩子非要拉着你退回来,一直等到绿灯才能走。
......
这些情景,大家熟悉吗?我的儿子也是一样哦,在那一刻,孩子哭闹起来,根本不听大人的话,那哭声真的是让人听了心烦气躁,简直想把孩子塞回肚子里。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没事找事,不听话,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怕孩子由此走上不乖、不受教的道路,会觉得是不是到了“叛逆期”啊。
那我想说的是呢,孩子没有所谓的”叛逆期”,只有“敏感期”和“青春期”,你认为的叛逆期,可能是因为你还不够了解孩子。如果你不了解孩子,很可能这个时候,你会特别烦恼,会跟孩子对抗、斥责,也许就犯错了,因为孩子这种较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每个孩子到了某个年龄阶段都是如此,这事就和孩子学习走路一样是人生的必经的阶段。
还有一点我个人的体会,就是孩子的成长有很多内在的规律,无论你是硕士还是博士,只要不是研究儿童成长的,这方面就应该有一颗充满敬畏的心,感觉孩子“有问题”的时候,别上来就武断认为应该如何如何,而是应该通过学习,去认识了解规律,然后加以引导。没有一个孩子生下来是为了和你作对的,他们看上去那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大多是有原因的,你要做的,就是找出原因,然后正确引导,或者啥都不做心平气和面对。 就像如果孩子出现了这样的情境,我想说,恭喜你,孩子到了秩序的敏感期,这个时期对于培养孩子的秩序感非常的重要。
为什么说秩序敏感期非常重要呢?我想问下大家,你希望孩子长大做事有条理,有秩序感吗?在当今,有很多成年人,在醒来的时间,五分之一时间都在找东西,不能很好地优化自己的时间。那同时也有一些人,他总是把自己安排的紧紧有条,无论是时间还是物品,都非常地有序。也许你不知道的是,这跟孩子6岁以前的秩序敏感期是紧密相关的,如果这个敏感期错过了,长大了,你再让孩子建立秩序是非常难的。
那什么叫做秩序敏感期呢?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秩序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人格,这一切来自童年。
首先需要明白什么是“秩序”,秩序包括事物的先后顺序,时间时空的顺序,分三点来讲:
一是所有物的要求。孩子最先掌握什么是我,或者我的,再分辨什么是你的或者他的。
比如有客人来你家玩,穿上了妈妈平时穿的拖鞋,小家伙就马上哭起来,非要阿姨把拖鞋还给妈妈。孩子在秩序感的作用下,往往会对特定物体的归属十分敏感,认为家里的某一个物品是属于谁的,就是谁的,其他人不能动用,否则就破坏了事物存在的法则,值得他去纠正和维护。
二是顺序性。既包括“静态”的顺序,如物品的摆放,也包括“动态”的顺序,如行动的先后。比如妈妈下班回家了,每次都是孩子去给开门,但是那天爷爷刚好在门边,爷爷就先打开了,这时候孩子就不干了。妈妈没办法,只要重新出去,关上门,再敲门,让她重开一次,瞬间,世界恢复和平。那学前期的孩子,他的思维都是直线思维,他的思维比行动要快,在他的脑子里已经想好了事情发生的特定程序,如果没有按照他想的来,他就会非常焦虑不安,他会感觉对外界的掌控失去控制,会非常没有安全感。
第三是生活习惯。这是在前两者基础上尽力起来的,一列列日常行为的顺序。比如爸爸回家了,一回来就想抱宝宝,就顺手把衣服放在了沙发上,结果宝宝大哭大闹起来,知道妈妈把外套放回卧室,孩子才逐渐安静下来。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如果秩序出现了颠倒或改变,孩子容易丧失安全感,而感到无所适从。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如果秩序出现了颠倒或改变,孩子容易丧失安全感,而感到无所适从。所以当发现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来临了,那么家长要尊重孩子,我们都知道小娃娃从出生开始,连放屁打嗝怎么使劲都是学的,从来没有什么理所当然,这个世界什么对于孩子都是新鲜的,所以当他不停观察世界,终于总结出一些规律的时候,却发现事情好像不一定,那种震撼,是真正的三观崩溃,换你你也急,当他内心的顺序被打乱了,他是非常没有安全感的,非常混乱的一个状态。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对孩子发脾气,如果采取的方式是镇压,会让孩子产生更大的心理冲突,不利于孩子规则的建立。
那可以怎么做呢,首先可以重来,这是维护秩序敏感期的不二法宝,当孩子突然变得不可理喻,想想今天和以往有什么不同,起床程序有没有更改,就餐时有没有替孩子做了他自己做的事?按照原来的过程再重新来一遍。
如果实在不能重来,那么理解孩子,做好解释工作,孩子可能并不买账,依旧大哭大闹,这是一种健康的痛苦,孩子哭闹就陪着孩子哭一会儿,让他的情绪宣泄出来,慢慢他就会接受这个事实,慢慢明白,有些事情不能重来,家长的理解和耐心,会让孩子多一份面对的勇气。不要去制止孩子哭,哭是一种成长的情绪流淌,没见过孩子哭坏的吧,孩子哭一哭,肺活量都会提升是吧。
第三可以做的,如果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到了,那恭喜你,抓紧时间把好的行为传递给他,继而形成习惯,绝对事半功倍。因为秩序敏感期,对应的是生命的三大能力,美力、适应能力、自律。如果秩序建立的好,宝宝会而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他受益终身。比如,饭前要洗手,孩子目睹爸爸妈妈如此行动,也一直被如此要求,便渐渐形成了习惯,构成了孩子的行为秩序。睡前讲故事,这也是父母和宝宝共同组成的习惯,长久坚持,也会形成宝宝的秩序。家里有序物品的摆放,有利于孩子建立自己的环境秩序,当他发现洋娃娃掉在沙发角落里,他会感到异常。
有一些家长可能会庆幸,说我的孩子还没有出现这个情况哦,那你需要思考一下,是不是你没有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来临,这样的孩子往往是没有什么秩序感的。虽然两岁左右的孩子是集中表现“秩序敏感期”的时间,而实际上,孩子从出生就开始观察周围的环境,早就在形成一种内在的程序,所以尽量不要频繁更换孩子的教养环境。有的职场妈妈,在返岗上班后,会让孩子外婆、奶奶、自己加轮流抚养的做法,这是非常伤害孩子秩序感的做法,特别对于婴儿期的孩子来说,频繁变换的生活环境,将使得孩子很难产生稳定的秩序体验,进而冲击她们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所以保护孩子的秩序期期间,孩子出生后,最好让他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中成长。努力建立科学的生活作息秩序,孩子天然喜欢有规律的生活,家长不妨利用这一点,自孩子出生起,就帮他建立一种合理、科学的作息秩序,让孩子逐步适应这种有规律的生活,同时营造整洁有序的生活空间环境。
秩序敏感期对应的是生命的三大能力,美力、适应能力、自律,我们还是再来好好细说吧。看一下这个孩子的家居环境,孩子会有什么样的秩序呢?很难进入到金不换的秩序敏感期吧,秩序感对应的是一个人美的能力。
这张照片和前面的家对比一下,你想到哪个环境生活呢?你一定选后者。一个家更有秩序,就更有美感,能让孩子感受秩序感受美,美的能量有多大,可以滋养我们的精神,智慧,提升我们的能量,数不胜数。如果让孩子在干净的美的有序的舒适的环境中,就会提升他的创造力智慧力。
我们都很爱孩子,希望孩子长大以后有福气,轻而易举获得富足地人生,有成就,能成事都成人。可是如果一个孩子长大了,连自己的房间都整理不好,然后自己的工作时间学习都是无序地,都是乱糟糟地,这个孩子怎么成事怎么成人有智慧呢?如果每一个家庭都有如花园美的家,每一个空间柜子都是非常有序的,还在这这样的环境中有了秩序感得体验,才更有创造美的能力,才会在长大以后,才会努力地去创美美好的生活和环境。房子不在于多大,哪怕几十平,只要干净整齐,爸爸妈妈创造出了有秩序的环境,我们的精神就可以安一个家,就是给孩子高能量的爱,可能一个小玩具柜,他都能想到一个宝藏。所以房子家不在于大小,而在于整洁美好,孩子也在整洁美好的环境中,对美有觉察了,对美深信不疑,他也会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
再这里我要再强调的是秩序感不是教出来的。可能会有人说,孩子小时候要在美好的环境中长大,家里要干干净净,有序的,所以我要教孩子,东西放错地方我就批评他,你如果让孩子必须这样必须那样,可能你就会教出有洁癖的孩子有强迫症的孩子,你可千万不要瞎折腾。如果妈妈特别爱干净,特别自律,然后就要求孩子一定这样,那孩子长大了就会很自卑,完美主义,父母强制孩子,要求孩子,孩子会很对抗愤怒不情愿。所以我要强调孩子不是教出来的,孩子是看到爸爸妈妈怎么活,自己尝试出来的。所以我们在爱中创造一个自由的环境,允许孩子在美好当中去看到事物的规律,发现了这种秩序感,孩子才有能量,才会从心里长出一种力量,所以我们把教落实到陪伴吧。
孩子生活在秩序之美中,长大以后就会创造美好的事物,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超过良心。很多人为了美会舍去很多东西,一些年轻的姑娘,小时候没见过美,长大以后有人给她一套好房子,或者是一件好的衣服,她可能就不要良心了。我们不去评判对错,因为世界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如果孩子从小心中有那么多的美,感受了美体验了美,长大了就不会轻易诱惑。所以家里有女孩,她从小在美中长大,满足她对美的秩序感,她真的不会委屈自己,不会受穷。你看到任何和财富有关的东西,都是好美好看,让人感觉好的。
而且反复强调,秩序之美真的没法教出来,教孩子这样做那样做,孩子就会对抗不舒服,有些洁癖强迫症的孩子,就是父母太爱干净了,要求孩子无论如何都要做到。有效的方式,只是创造一个美的环境,让孩子自己去创造发现的,从心里长出这样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