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名留美7年大三学生对教育与选择的反思

一名留美7年大三学生对教育与选择的反思

作者: 鲜随想 | 来源:发表于2020-07-20 10:58 被阅读0次

    从2020年三月美国疫情全面爆发,学校所有的课转成了线上,原本忙碌的学期当省去了在暴雪天路上的来回奔波,每天都留给自己很多独处的时光。明年即将升入大四的我要面临毕业后的选择,然而回首过去在美国接受教育的这七年之中,我好似是威廉·德雷谢维奇教授笔下那只 “优秀的绵羊” -- 表面斗志昂扬,但同时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极度迷茫,仿佛是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老实巴交地与他人朝着一个方向前进。于是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做出的每一个决定和接受教育的意义。

    2013年在仓促的决定下我来到美国接受高中教育。原因很简单,当时我和家人一致认为美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利于全面发展也会增加进入美国高等学府和未来的机会。我感激那一段高中经历让我明白如何面对生活中要承担的挑战并且让我深入了解了美国的文化,然而就教育体系而言,我认为它却被很多国内的学生家长们“神圣化”。我从不否认美国高等学府的录取学生的标准侧重课外活动和全面发展,它们实质也就像是成绩单上的绩点,是进入精英大学的门槛。因此那时身边的同学都在日夜忙于学习多门AP, 参加志愿,课外活动以及体育训练来让自己更加具备竞争力。参与这些活动的目的也许只是为了丰富经历从而可以进入一个理想中的学府。即便其中不乏有学生通过活动寻找到自己真正所热爱的想要投身的领域,例如因为热爱绘画所以想要从事艺术领域或在在化学课取得卓越成绩立志成为化学家。但从所学的课程与忙碌的活动中很少有机会可以让学生去思索要成为怎样的人,人的兴趣与所处的环境在不断变换,但是清楚地明白自我身份和价值却可以让自己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坚守住自己的心不被潮流驱使。当所有学生都在为丰富自己的活动清单而努力的时候,我就像是被翻涌的波涛驱使前行的小船,仿佛是在向前一直不断前进却不知道那一股使我前行的动力源头是什么。“一个好的大学意味着更加广阔的未来”是中外普遍赋予大学的定义,至于对于高等学府,尤其是本科文理基础教育的本质缺乏更深层的思索。无论中美,普遍对于高中生而言,去一所好大学更多的是一种应尽的责任。和依旧记得八月份和父亲来到安娜堡校园在硕大的体育场观众席下听来自校长激动人心的开学演讲,那时我认为自己已经充分做好了即将开启新的生活的准备,我给自己定了年末的三个目标:确定好未来的方向,要与教授和同学建立好的关系,还要找到一份好的暑期实习。然而,事实是我并没有准备好 --- 我知道我要去实现这些目标,却不明白内在动机和真正想要追寻的东西。大学第一年我带着和高中一样的心态和思维模式想着不能遗漏任何可以丰富自己简历的高大上的机会,于是带着这样一颗浮躁的心让我奔波在各类比赛,活动和 networking之中。大一很快就结束了,在编写简历的时候我觉得很骄傲地认为自己收获真不少,虽然 “专业” 一栏中依旧是个 “未决定”。

    那年暑假机缘巧合获得了上海一家咨询公司的实习,说不清是什么原因,也许是工作的环境和能够与身边“优秀”的人一起工作,便对这个行业充满着向往。然而在咨询行业中要做的实际事务并非我所擅长。但是当时许多身边的人告诉我不要将工作想象的过于理想化,因为这只不过是未来为自己谋身的手段,而自己所拿到的报酬完全可以去支持你要做的正真热爱的事情 -- 这些过来人的建议让我不得不质疑自己在职业选择时过于天真和理想主义。另一方面,在这个竞争压力逐年上升的社会里,可以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是万幸。再者就是一个本科毕业生进入大公司对未来发展的益处。诸如此类的声音让我肯定了自己的志向 -- 银行,金融,咨询,一份不让我讨厌又可以满足我生活所需的体面的工作。因为明确了职业方向我继而又选择了 “经济学” --这个同样让我不讨厌又可以补补我这个文科生与艺术生短板的专业。而且身边选择经济的学生又极其之多,每当要做自我介绍说到自己是一名经济学学生,仿佛就像是把自己归纳到了一个 “正常” 又 “体面” 的群体之内,这也给了我莫大的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慰藉和安全感。现在当我想是什么阻碍了我去选择一个自己必然会更喜欢的文科领域。第一,是因为我从一开始就没有明确我要从大学的教育中获得的是什么。我在专业课的学习中从未感受过“心流”以及哲学家所称的 “epiphany" (顿悟) 。而这应该是一个大学的教育能够带给学生带来的价值,让他们可以推翻思维框架,去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并去思考作为一个个体与这个社会的连结并且激发他们对一个未知领域的好奇心。然而所有经济学科开设的课程都是在几百号人的课堂里,每次我去办公室和教授探讨的内容也就是模拟卷上的几道题,实在不理解的题靠死记硬背也可以得到好的分数。我发现这样的课程近乎与中国应试教育的经历无差。虽然我对经济学没有足够的热情与好奇心,直到大三我都持保守心态,没有去多加尝试经济学科之外的课程,在这之前浑然不知在学习那些看似无用的人文与社会学科竟然可以颠覆我曾经的价值观念并带给我获取知识的强大愉悦感。第二点是因为这个社会的普遍观念和来自各方的期待使我我没有勇气遵从真实的意愿,我不愿意冒险地选一个 “无用” 专业换来他人的质疑和狭隘的工作机会。对于一些少有人开辟的道路与领域,我害怕走错跌倒。显然这样的想法是幼稚的,因为 liberal arts(基础文理教育) 实质与未来就业关联很少,而是否对某个领域有好奇心与探究的渴望才是决定学习某个专业的最良动机。第四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我终究不清楚自己究竟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倘若在进入大学之际,我明白自己不要仅仅成为一个精致利己主义而是要用自己的天赋去做些我认为真正有意义的事情,那么一切决定都将会有所调整。我不会再去因为纯粹的光环和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跟风似地去参加各类商业竞赛和招聘活动。每日我在校园中忙忙碌碌地穿梭,看似是一个勤奋上进的大学生应该有的模样,但可能也只有自己一人知道内心早已被迷茫充满,好似一旦停下脚步便是懈怠与懒惰的标志。每天手机里的职业招聘以及实习推送告诉我各个金融咨询公司的秋招春招时间和 python,sql 编程大礼包学习资料,驱使着我向一个不明目标的方向不断奋力奔跑。有个声音仿佛说着 “别想那么多,身边那么多人都在追赶,你只要超越他们就好”。即便可以做到我想象未来的我如果真的能够坐在某一个商圈的高端写字楼,忙碌地做着自己不厌恶也不喜欢的工作却也不明白其目的是否会质疑自己的选择背后的缘由。

    某天我静下心来重新审视在即在大学所做出的每个重大决定,发现其背后的动机无过于浮于表面的自尊心,安全感,满足于他人的期待与内心对未知的恐惧。所以这些年我所接受的教育好似并没有让我成为一个真正思想独立的个体,而是在让我立志成为一个可以符合社会价值观所期待的形象,一位可以被人尊重和羡慕的优秀精英。如果这样的思维定式一直延续到毕业之后,那进入职场和社会的我将依旧茫然。我突然清楚的看见自己心中的空洞和虚荣,虽并不是由金钱驱使,却是恐惧和胆小让我无法超越各种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与价值观为我设定好的框架。如果我可以听从自己的内心,那我的天赋和内心真正热爱的东西又是什么? 我拾起成长至今的记忆碎片,发现自己最关心热爱着的也最擅长的就是艺术和赋能于他人。我仅仅想将艺术作为自己的爱好,却我可以预见自己成为一名教育者,去影响孩子的一生,做他们探寻知识和成长中的引领者或是去改变中国现存在的教育体制,这是一件对我而言有意义的事情,但我还在犹豫些什么呢?-- 这毕竟是一条少有人会踏寻的道路。身边虽然很少人在教育领域工作,却并不代表在这个行业没有可以探索的机会。我回想起曾经和一位同学一起去波士顿参加的国际教育论坛,邀请的嘉宾来自教育界的各个领域,其中不乏一些国内外的创新学校例如 High Tech High, 北京探月学院和一土学校。最近几天我仔细研究了这几家院校,看到它们的教学理念似乎在尝试改变现存在的残缺教育体制。在无数教育留学及应试机构曾出不穷的年代,这些学校做到了真正思考教育的真正含义 -- 不再是为了让孩子成为所谓名校与社会精英而是“内心丰盈的个体,积极行动的公民”(探月高中的办学初衷) ,让孩子在步入大学之前便可以懂得自己的要成为怎样的人并且如何利用以及索取身边的学习资源。我悄悄潜伏进了探月7月份举办的线上招生会,感觉心中有一盏明灯突然亮了,它让我看到中国教育的未来与我自身可以为教育创新事业可以做出努力的机会。

    再回过头来审自己接受的本科教育的意义,不就是为了可以自由发掘自己充满好奇的领域和经历被教授指引和点拨后灵光一闪的那一刹那?既然经济学课程没有满足我对大学教育的期待,我是否可以“任性”一回去尝试其他学科?大三下半学期选的两门课,比较政治和巴以冲突仿佛将我带进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推翻了曾经的思维定势并让我重新以一种新的角度去审视这个世界所正在发生的事件。我也渐渐发现许多宝贵的资源,例如学校开设的很多对公众敞开的免费学术讲座和课外学习的机会让我学会主动地去汲取知识。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非质疑商业领域和经济学这个学科本身,而是想告诉那些也许和我一样被各样声音所牵绊而不敢超越条条框框的学生们。我曾在迷茫中度过大一,大二的时光,其中包括选课与活动,从今天看来,这些所谓“弯路”必然是成长所要经历的一部分,但倘若可以再做决定前认真地内省便可以少一些迷茫。我想无论是教育者作为引导人和课程设计开发者在教书育人时在还是学生自身在学习和在做规划时在都应该围绕这三个核心的问题:一. 帮助塑造或追求怎样的人生观:是对物质的填补,满足这个社会的肯定与期待,精神的富足,还是价值的创造? 二. 内在动机 -- 金钱,名利,荣誉,热爱,稳定的生活抑或信仰?三. 教育的意义-- 是为了增添学生未来工作的机会还是去发现探索新的领域从而更好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成为积极行动的公民?对于一个即将进入大学的新生而言,无论是怎样的答案,只要能够做出你认为正确的选择,那将不会浪费大学四年的时光去做出令自己都难以捉摸其缘由的决定,也不会在刚开启大学旅程时便不假思索地前往离自己最近,最显眼的人群簇拥的地方而放弃选择穿越一条泥泞小道,却不知在走过那条路后也许有更广阔的风景等待着你去发现。而帮助学生们去让他们更好的认识个体与世界的连接,也许便是一名教育者最大的使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名留美7年大三学生对教育与选择的反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yef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