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华晨宇
疯人院——自由灵魂与禁锢社会

疯人院——自由灵魂与禁锢社会

作者: 霁小月 | 来源:发表于2020-01-31 19:30 被阅读0次

  他像是压抑了许久,终于在夜晚的缝隙中获得一丝自由,钢琴声缓缓响起,更显夜晚的宁静,感情慢慢流淌,并不突然爆发出来,像流淌的月光,是疯人的自白。“再度毁灭”显然预示疯人不是第一次逃离,而这次显然是这种压抑达到了顶峰,疯人选择了逃离用毁灭来取得一点卑微的自由。其实疯人院对于他来说并不是什么天堂,甚至是一个道德与行为的教化场,其目的不是自由而是禁锢。

  对疯人来说那并不只是身体的监狱,更是心理与心灵的双重监狱。疯人此时是清醒的,此时,他正沉浸在这份自由之中,但逃离与解脱是否是真正的解脱呢?逃离与解脱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禁锢于束缚,而逃离本身并不能改变疯人的困局,正如福柯在《疯癫与文明》所阐述那样,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疯人院,文艺复兴时期的愚人船、乃至后来的精神病院与各种疯癫的文学形象,实际上传递着同一种理念,社会对疯人的禁锢实际上是无时不在、甚至随着文明的进步而增强。

  只有在被压抑到极致的时候,哪怕一丝丝的自由与解脱都显得珍贵。疯人内心是孤独的,在这一一刻他只能默默享受这一切,却无人可以倾述。他认识到这份自由及其短暂,甚至他不知道这份自由是真实还是虚幻,这时候疯人内心得到释放,情绪得到高潮。于是在这一段情绪转为颠狂,随即转为雷鬼,(反拍)进入一段极为欢快得旋律。这是疯人在起舞。“抽手”的动作是疯人情绪的第一次爆发点,他抽离出来,并且在短暂的一刻释放自己。

  随之而来的步伐显出疯人此时已经陷入另一个世界中,在黑暗中起舞。这时候有一种“浪漫的癫狂”,他是自己世界的国王,掀起一场孤独的狂欢。像唐吉可德一样宣战,有点可笑却让人动容,像在黑暗中孤注一掷,孤军奋战的疯人,自以为勇敢地捍卫他自己的真理。内心不安却又拼尽全力。那是疯人的底色,哪怕他的旋律再怎么欢乐,舞蹈再怎么俏皮,那份骨子里的孤独感总是传达到听者心里。

    旋律重复出现,I wanna know woh!疯人内心不安疑惑,矛盾挣扎,他知道自己的疯狂,甚至清楚看到理性世界的种种,他清楚自己的极端,却渴望着救赎。这段扭曲却又有着奇异美感的舞蹈是内心的外象,隐藏着他挣扎扭曲不安甚至去追问的内心。我想要知道!如何拯救!此时的疯人像是无比清醒地看着疯狂的自己,内心的冲动却让他舞动的双手,试图以此解决内心的矛盾。那一刻像是看到了一个音乐剧式的场景,一个在黑暗一个在光下看着起舞的自己,像是对着镜子追问,又好像是灵魂的抽离。疯人第一个看到的的是自己的内心。

  随后这种思考与追问越来越深,上升到了存在与虚无。这里萦绕着一种及其荒谬甚至带着点黑色幽默的哲学意味,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里有很多这种意味,地下室里成群结队的苍蝇与老鼠,沾着带血的书本嗡嗡地飞,而在其中清醒思考的大脑在思索着生与死的界限,思索着存在的意义。这种颇有点讽刺意味。小小最不招人喜欢生物也在嗡嗡的叫声去证明自己的存在,疯人恍恍惚惚想到了房间,不断循环上演的生与死,在疯癫之中开始怀疑世界的真假。

  为什么需要精心扮演小丑?因为世人看待疯子就是这么一个小丑。可他是真的疯了吗?我看到他始终扭曲的身体,甚至看到了许多个历史的面孔。阿尔小镇的居民,看到梵高每天日出画画,傍晚红着脸的样子,却将他称为疯子,却不懂得那是属于艺术家的痴迷,他们眼中的正常人是日日耕种所有的行为都规矩。生理上的疯癫由身体定义,但除此之外世人眼中的“疯癫”由谁定义?社会中的疯癫有谁定义?福柯提出这样一个疑问,如过在我们眼中疯子的行为是怪异且荒谬的,在疯子的世界里我们何尝不是他们世界里的异类呢?这样一来,疯狂由绝大多数人定义,那么对那极少数的独特我们是否又给予了应有的尊重,当然我这里说的疯癫不是生理上的疾病,而是福柯所说的一种社会意象。人们不安且畏惧,“人们都在追求独特,但真正的独特出现在他们面前,往往人们会选择排斥”很久之前花说过这句话,当过了六年之后我看到这种排斥在历史的很多角落还在上演着。所以我突然明白花与火之间的羁绊,火太懂花的独特,所以用尽全力去呵护他,像全世界最易碎纯净的珍宝,我们被那个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澄澈灵魂所感动,从此我们每个人平凡无奇的生命中有了一份共同的最特别的存在,并甘愿成为守护的骑士,小王子守护着他独一无二的玫瑰。而现在我又觉得,他才是小王子,用最纯粹的爱来对待陪伴他的玫瑰。互相守护,是花与火的默契。

  之前看到知乎上有一个疑问?同样是梵高的画,为什么在他的生前却既不受重视,而死后却备受关注?人们总是害怕未知,对待梵高也如此,所以他们选择了一种逃避的态度划了一个圈子,将这些人们驱逐出去。他们不是不能付出自己的善意,只是他们害怕、不安。梵高离他们太近了。而梵高死后,他成为了一个符号,成为了一个艺术家,便被推上了极高的位置。但这之间梵高的思想与画作却是一直存在这并不断影响着后人。有时候我就经常在想,我们在认识到历史上那些独特的人们时,我们首先认识的到底是这个艺术家作为人的那一部分还是他风光的头衔?我努力回想了我第一次见到梵高的画,是老师在台上说这梵高的各种头衔,而对于画作本身我竟没有一丝印象,所以到现在我才真正地看到梵高的画,竟觉得自己十几年的美术课都消逝了一般。我们看艺术家,看到他们作为“神”的那一部分,可是对于他们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却总是排在后面甚至被忽视了。

记得我第一次看梵高的画第一个想法是,他的颜料好像不像是涂上去的,而是用力摁上去似的。厚厚一层,但却意外的释放着一种生命力与野性,像盛放的向日葵一样,不是最美丽的,但却像是把全部的灿烂在一瞬间释放出来一般,浓重的笔触像是生命的锤音。把整颗心掏出来作画传递给所有人。而那过分的灿烂下,仍有着一片小小的阴影和一份苍凉的底色。梵高的向日葵其实并不算上常人理解“美丽”但那种野蛮生长,肆意妄为的生命力却它有了灵魂,有了爱。

所以疯人成为了一个符号。或许,人们偏爱符号。因为那他们遥远,他们不会有恐惧和不安。我们安心沐浴着这些艺术家们的光,享受着他们为我们留下的一切珍宝,他们成为了历史书上的一个符号,可是身为人的他们却受尽了内心的折磨与苦难,却最终选择将这份痛苦转换为人间最美好的音符、色彩、文字留存下来,他们总是这样,有一股子常人没有的使命感。很多话总是说,但凡提到艺术家们的苦难,我们总能用鸡汤一样的话语说着天宫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尔其体肤。似乎所有的苦难都只是他们成功路上的附属品,他们是无坚不摧的战士,一代传一代,他们真实的面孔越发模糊,全部镶上了金边,闪着光,我们完全看不到他们的表情和喜怒哀乐。在艺术家们作为个体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心中便出现了一个金光闪闪的符号,这便是神化。小时候,看到一些故事,我当时想象着他们的心酸与痛苦、经历的磨难,会心疼、突然想让他们也体会一下幸福与爱,像戴谙老师文章里说的,去好好爱一场,过过俗世的生活。而这一切,都会被打上一句,没有挫折就没有他们日后的伟大成就。可是,他们的成就不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挫折呀!只是因为他们本身,他们作为一个人,对抗一切的勇气与爱。而挫折本身,不过是那些闪光灵魂的放大镜,让世人有个具象化的描述罢了。

  之前读孔子,之绝索然无味,道理通篇。可是当我不把孔夫子当成圣人,当成一个遥远的符号,在那些文字里竟看到了俏皮和可爱,一个有时严肃,却又爱开玩笑,每天吃吃喝喝,爱玩爱学生的挑剔老头儿。有时候,我又能看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各个国家之间奔波的心酸;被人嘲讽为丧家之犬的那种小失落;礼崩乐坏的痛心疾首,夫子很高,比常人能看到更高更远的地方,但他选择以一己之力,守护这文明的灯火。那时我才看到夫子圣人外壳下那个有血有肉的存在。他们应该拥有这个世间最美的情感,享受这个世间最美好的一切。

  我觉得他们不被认可会有着小小失落;但这份小失落和他们的追求比起来似乎算不得什么,有时候我觉得他们是世界上最宽容的人,所有僧侣都皱眉冥想,只有迦叶翩然一笑,那一刻他已经脱离了俗世的纠缠纷扰,悟了世间的道。

  有时候我想,他们需要的或许不在是不断神化的头衔,或许只是一份尊重,可以替他们拨开金光闪闪外壳,看请最真实他们。这样的他们或许会有瑕疵会有疯狂会难过会悲伤,可那一刻我们才能真正明白,他们是用着怎样强大的内心,将痛苦变成了我们眼前的绚烂!

  旋律里那声突兀的MAMA 是来自灵魂深处的颤栗与不安,一切复杂的情绪化为如初生婴儿的一句最原始的MAMA。像是担忧着什么?在害怕着什么?但却隐隐透着一股子纯真与无畏。

  很喜欢最后一段的旋律,像是黑夜中穿梭的疯人终于迎来了黎明的第一束光,又像是在黑暗凌乱的囚房里突然开了一扇窗,那曙光暖暖的包裹着疯人,蜷缩着身子,他伸出颤抖着,抬头握住那束光,像是黑暗中颤栗不安的灵魂终于得到了回应。那是天堂的样子,或许这只是疯人的一个梦,一个逃出疯人院的梦,但梦醒的那一瞬间,他看到了圣光。他像个孩子般蜷缩,又像个孩子般摇摆着双手。那是重生的喜悦!被救赎的释然。他终于得到了渴望的自由,慢慢走出了内心的囚笼。答案是什么已经并不重要了,像约翰纳什所说的,那一道无解的方程式,是爱啊。

  这一段花的表达也很有画面感,他躺在钢琴上,仿佛即将耗尽最后一丝能量,但在那一刻,突然一道追光,他像个孩子一样摆动着双臂、摇晃双腿,那是疯人内心最纯粹的样子。这段用了一段极为明亮的和弦,有种大教堂圣歌的感觉,一瞬间让我想到了另一首歌《卡西莫多的礼物》。还有《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那种明亮带着忧郁的童真。那一刻不只是一道微光,像是成千上万道光的汇集,暖暖的拥抱着,伸出双手,拥抱着纯粹的灵魂。那一刻,所有的人都被救赎了,也都被宽恕了。慈爱的主呀!降下福音普照世间!

从此疯人有了信仰,就是爱。

最后一段接上火孩的旋律,那是温暖的陪伴。

我看到了花展现给我的画面感,看到了一个孤独的人,被救赎的灵魂。

我在想,会不会这也是在说着我们的故事,我们的困惑。我们在这个世界,在这个社会如何活着,如何相处。我们也曾陷入压抑,也会失落追问自己存在的意义,也有那么一瞬间,会把自己关在小小世界里,拒绝外界,但心里又及其矛盾的渴望着被救赎。这也让我想到了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小z曾经说现在大家似乎都喜欢看一些救赎向的小说或电视剧。而且这种冲击力是非常之大的,这似乎暗示着这个时代,或者是几千年来人类内心的一种更深沉更隐秘的情感。而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的青年人有了自己的精神困境。而这种困境每个时代都有着不一样的体现,可是有一些超越时代的共性,会由一些艺术传递下去,如果让我给他们定一个共同点,也许,是爱吧!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前段时间给我这种感觉的还是梁文道先生的噪音里面提到的摇滚乐,鲍勃迪伦的像一颗滚石,在这诺大的时代像一颗没有根的滚石,将要到哪里去?这是那个时代人们精神的疑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现在依然存在着。

相关文章

  • 疯人院——自由灵魂与禁锢社会

    他像是压抑了许久,终于在夜晚的缝隙中获得一丝自由,钢琴声缓缓响起,更显夜晚的宁静,感情慢慢流淌,并不突然爆发出来...

  • 自由与灵魂,禁锢与恼怒

    自由 不是为所欲为 自由 是在灵魂的场地里 热舞 禁锢是灵魂的束缚 恼怒是禁锢的果实 在恼怒的世界里 灵魂是...

  • 100部经典电影思维训练营第89部《飞越疯人院》观后感-自由,从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自由,从来都是自己的禁锢 《飞越疯人院》可以说比《肖申克的救赎》更加耐人寻味,电影情节很简单...

  • me2

    被禁锢的灵魂,什么时候就自由了?

  • 感悟

    在看似自由的灵魂下,都隐藏着一个被禁锢的灵魂。

  • 自由的灵魂

    自由的灵魂 ---浅析《肖申克的救赎》 当灵魂被禁锢被束缚,当人性...

  • 自由与禁锢

    变简为繁?

  • 禁锢与自由

    人之一生,总是梦想如入海之蛟龙,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现实有时候却是,大多数人的一生,如浅滩之鱼,看似自由自在,但...

  • 无处安放的灵魂

    我的身体是自由的,但是我的灵魂被禁锢了…

  • 《飞跃疯人院》复盘(上)

    如果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疯人院,那我们该如何飞跃,如何获得自由? 有的人自愿进入疯人院,他们的生活被...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疯人院——自由灵魂与禁锢社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yfnt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