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就怕囫囵吞枣,只是图个热闹。
阅读应该怎么“读”?近期期末考试也发现孩子们的阅读卷部分对阅读的提取和把握还是个短板,跟家长们做了不少沟通,也引起了我的思考:不开启“题战”的炼狱模式,如何真正从根儿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希望孩子们在保持对阅读兴趣原动力的前提下,真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一篇故事性小短文现阶段二年级孩子都能读下来,但是当我们去考察孩子们的阅读体会时,孩子们经常支支吾吾,回答不出个所以然。
可见让孩子看书,光靠兴趣导向也太粗放了。
不求甚解,这怎么行呢。
杭州有个五年级的小朋友,看书就很通透。 他翻阅了好几遍《西游记》,发现了其中隐藏的一个BUG。书里例举了很多美味佳肴。但是就算到了西域,人们吃的还是中餐。 这位小朋友给这个漏洞想到了理由:作者吴承恩是淮安人,因此《西游记》里的食物大多是江淮美食。
这个新奇的视角,得到了很多教育专家的肯定。
同样是抱着浓厚的兴趣主动看书,同样在书本里倾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呢?
原来,这位学生的妈妈时常鼓励并指导孩子写阅读笔记。
在教导孩子阅读的方式方法上,我们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写作就是与自己对话。阅读引发思考,而思考会激发更浓厚的阅读兴趣。“阅读笔记”在强化某种感受的基础上,很有可能将感受引向感悟,从而使孩子的思想走向深刻。思想的深刻性,是孩子获得人生价值最锋利的武器。
“如干将莫邪之剑,吹毛断发,削铁如泥。”
☟
在教育发达的欧美国家,父母引导孩子阅读,从来就不是把书扔给孩子就完事了。
孩子读完书后,引导孩子完成阅读笔记是父母必做的功课。
记录故事的几大要素 对人物的分析 总结论点、论据而国内常见的,却是这样。
阅读应该怎么“读”?在网上查阅中英文关于阅读方面的资料时,偶尔寻得这本参考美国阅读理论适合我们中国小朋友的《骑象阅读笔记》。书中70多种阅读策略,能给孩子建立一个大大阅读的支点。
阅读应该怎么“读”? 阅读应该怎么“读”? 阅读应该怎么“读”? 阅读应该怎么“读”? 阅读应该怎么“读”? 阅读应该怎么“读”? 阅读应该怎么“读”? 阅读应该怎么“读”? 阅读应该怎么“读”? 阅读应该怎么“读”? 阅读应该怎么“读”?“笔记本”里所罗列的问题很有启发性,并没有所谓的“准确答案”。
当你有一定的人生阅历之后,也可以写出更丰富、更角度刁钻的答案。
因此,这是一本献给全年龄段读者的“阅读笔记”。
➭苏格拉底说,“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其实,“未经思考的图书,也形同白读。” 希望我们的孩子成为真正能热爱阅读、会结构化批判性思维读书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