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生活的点滴开始写
《写出我心》的作者娜塔莉,在书中述说她的写作经历,曾经,她热衷于阅读书籍、品味诗词。然而,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动笔去写作,直到有一天,他路过一家书店,看到一本叫《水果和蔬菜》的书,翻开书页,看到的第一首诗,讲的竟是煮茄子的事,她非常的诧异,这种事也可以拿来作文章吗?这么司空见惯的事物?我日常做的事?她茅塞顿开,回家以后,她决心开始写自己知道的事,开始相信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去顾盼身外之事。
看到她的故事,我想到了汪曾祺,他的文章也是如此,并不写什么人生大道理,写的全是生活点点滴滴。比如看过他一篇写云南菌类的文章,他会详细介绍菌的种类,写什么季节适合吃,如何烹饪最好吃等等,细节非常丰富,全是他独特的日常琐事,只是他的文笔太好了,以至于大家都爱读。
所以,像娜塔莉和汪曾祺这样的大家,他们写都是自己生活的点滴。如果问如何开始写作?就从写自己开始,我也可以不用愁苦日更没什么可写。
不要小看平凡的自己,仅仅是记录和分享自己每天的生活,就很有趣。
你不必为了成为作家而写作,但你的确可以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找到自己的理念,活出自己而写作,可以逐步做到每日写作,每日践行理念,升级认知。
「自媒体」最重要的一个读者,不是别人,正是10年、20年后的自己。当你开始坚持记录自己的生活、困惑、思考、喜悦,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
2.「写自己」,才能坚持得下去
为什么很多人在开始日更几天之后就会发现题材枯竭?因为你总是尝试写其他人的感受和故事。但你终究不是其他人,你对其他人的浅显了解写完之后,你就会无话可说。如何解决?
写你自己!
写你内心的感受,写你的观察,写你的思考,写你的快乐,写你的痛苦,写你经历的一切。
以上的话不是我说的,是张辉(「辉哥奇谭」作者)说的,但我非常的认同。最近在做百天日更挑战,用卡片随时记录想法时我就发现了一个现象:只要开始写,脑海中的想法就会源源不断涌现,有时一口气写了五六百字。这时我会感叹,写作竟然可以如此简单。
所以,日更到最后就是「写你自己」,写你今天所经历的事情,写你感受最深的瞬间,写你最快乐或者最痛苦的片段。如果没有那么多起伏,就写一下平淡的一天,哪怕是流水账。
3.「写自己」,最大获益这是自己
看看辉哥的案例,有一天他在公众号这样写:
今天在公司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到家也很晚了,本来什么也不想写,但是迫于自己的誓愿,决定还是写。写什么呢?就把自己「生气、不想写」的状态写一写。当我开始这一天尴尬的写作之后没多久,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我内心的愤怒、不平,逐渐在写作的时候释然了。所以文章到后来发生了180度的大转折,我开始能理解其他人,理解自己,内心也没有那么难受了。这一天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从此明白「日更写作」对我自己的意义。
类似的情况还有一次:
有一个重要项目的规划一直拖着没有做,但是通过周五晚上「写作自我对话」,我解决了自己的心理问题,也想到了推进项目规划的具体办法。「写文章」再一次帮到了我自己。
当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写作给自己带来的巨大获益之后,我们便不再需要向外寻求驱动力,“每天写作”“写一辈子”就会变成自然而然了。
每天写自己,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可以促进自己对生活观察的敏锐度。现在,我每天都要写,所以会倒逼自己养成随时记录想法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直接刺激了感官的敏锐度,对于身边原本忽视的人、事情以及自己内心的涟漪更加敏感,也产生了更多的写作素材。
4.要「高质量」还是「写自己」?
一直重复「写自己」,必然面临内容重复的问题,因为个人经历有限,也可能无法产出优质的文章。
辉哥在「高质量」与「日更」之间的抉择思考,最终他选择了「写出我心」,让写作成为每天的组成部分,舍弃「高质量」,看看他的经历:
在春节期间坚持了日更,而且文章质量普遍不错。但是通过这几天的日更我发现,要想写出好文章,必须用足够的时间。时间够了,内容质量自然上来。但矛盾也在这里,我在新的一年里自由时间大大缩水,所以能用于写作的时间也少了不少。如果坚持日更,就得接受质量上的妥协。如果坚持质量,就得放弃日更,减少为每周三篇左右。这个问题没有容易的答案,这是我面临的挑战,但基本的想法是回到出发点,为自己而写,为辉友而写,继续抱着「写出我心」的态度与大家交流。围绕生活,围绕工作,围绕每日的学习内容写,这样写作就不再是一个负担,而是每日生活的组成部分。
在我看来,首先是坚持写,不放弃,过程中总会出现优质的文章,就像我这十来天的日更,前天的文章阅读量、点赞量以及收藏量突然“暴增”,这是我完全没预料到的。
“暴增”的文章写AI写作的,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
changelog:
第13/100篇,耗时:120m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