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每次表达有自杀的想法时,咨询都要不厌其烦地询问来访相关的一些问题,不管来访目前有没有实行的行为,都要极度重视,最大的可能程度去避免发生不好的后果。
对待青少年的自杀要从两个角度工作:一个是从事实出发进行危机干预;另一个是从动力角度出发去理解和分析。这两个角度都很重要,而后者可以为前面提供更准确的方向。
独立、认为自己可以处理任何事情的来访,在咨询的过程中,要注意其表现出来的一些态度是否是假象,比如在咨询师面前表现出来的坚强、乐观,还有一些积极的想法和观点;比如来访说自己经常想到死,又很果断地强调说自己是不会这样去做的。
比如来访在视频咨询中,会表达一些消极的想法,和一些自身的问题,但在面询时,却又极力在表达着自己之前表达的问题似乎都不要紧,咨询师要思考的是:来访到底经历了一些什么,让其可以实现这样的转变。
“悲惨”的来访并不需要咨询师“居高临下”的怜悯,这对来访来说是会觉得很刺痛的事,来访不需要有个人来给自己指路,实际上他们对于选择有自己的节奏。
这类型的来访在这方面是有着“超心智化”的能力,能很敏感地感觉到他人的想法,别人想要给他的帮助甚至可能会成为一种伤害,因此咨询师在想要给予来访帮助时,要尽量做得不动身色,要做到帮助人像没有去帮助人一样。
对于敏感、超心智化的来访,咨询师需要反应迟钝一点,尽量无为,这样更有利于咨询工作的推进。特别是学校咨询师,咨询的工作目标更多的不是修通,而是陪伴来访走过这一段路。
咨询师在工作中要注意少用“我”,因为当咨询师不断强调“我”的时候,注意力便会转移到咨询师的身上来,而来访更需要的是自己被关注、被看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