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叙述弃读书学医的经历:年幼丧父,孤儿寡母,生活艰难,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背景下,放弃参加科举入仕途去学医,实乃无奈之举。
学医的考量:拥有一技之长,可以安身立命;济世救人,完成亡父之夙愿。
慈云寺遇孔老先生,询问之下告知弃举业学医之缘由。得知孔老先生乃皇极数真传,并将其带回家告知母亲,礼敬之。此期间,了凡请先生为其推演,结果一一应验。在表兄的帮助下,拜了郁海谷先生为师继续读书,这是了凡先生改变命运的一个契机。
孔老先生为了凡推算命数。童生考试、府考、提学考名词一一应验。之后又为其推算一生的吉凶祸福,并算得五十三岁寿终正寝,且一生无子嗣。因之前的推算一一应验,所以对后面的推算深信不疑。
当他食米七十石时,屠宗师批准了他补贡,这与孔先生预算的食廪米九十一石有出入,窃疑之。待被杨公驳回,直到丁卯年,殷秋溟见场中备卷,看到了他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见解,批准他补了贡生。经一番波折,了凡先生所食廪米共九十一石,从此对孔先生的预算深信不疑,故淡然无求。
当选贡生后,了凡先生入北京国子监读书学习,在京中一年,正如静止不动,严格贯彻“淡然无求”。己巳年,回南京国子监,先拜见了云谷禅师,两人面对面在禅房静坐了三天三夜。
云谷禅师在问明凡先生没有起妄念之心的缘由,语出,“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显然了凡的回答是云谷禅师始料未及的。他阐述了圣人与凡夫之别。在他看来,脱离妄念,身在妄念之外是圣人,身在妄念之中,为妄念纠缠的是芸芸众生。
《易经》有云:“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化万物,万物成世界。”
解凡夫之由:“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了凡先生因对孔先生的预算很笃信,便遵从命数,亦步亦趋,如行尸走肉,不知变通,迷惘地活在了算定的命数里。
在此次与云谷禅师的相遇,也使他的人生悄然发生着改变。
遂问,“然则数可逃乎?”
面对疑问,云谷禅师从诗书、佛典予以回答,“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了凡先生借用孟子之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云谷禅师所说,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足见返躬内省,内求于心的重要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