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孤山隐士——林和靖

作者: 白玉蝉笈 | 来源:发表于2018-07-26 20:10 被阅读14次

杭州自古名人众多,仅在西湖边的南山路随意溜达一圈,诸多遗迹便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旖旎的风光和人文的胜境,千百年来曾令多少睥睨尘嚣之人产生归隐之心?他们可能刚刚经历过一场宦海风浪的搏击,抑或在日常生活的磨损中积郁已久,现在来到了西湖边,怅望着浩淼的烟波和如画的青山,心头定然是滋味杂陈。其中绝大多数人只能行色匆匆、心存遗憾地离去了;而有些人卸下行囊,掸了掸周身的尘土,就此留了下来,像倦鸟归林,浪子还乡,只为和西湖长相厮守。

东坡居士云:“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自然之于文化,恰如无禁之载体。承载愈丰,韵致则更为绵长。忘我的谐趣、实境的虚灵便产生了,于是有些文人成了啸傲林泉、与境神会的高士一族,他们在世人的眼中是神秘的,甚至人们根本觅不到他们的行踪,他们是游离于世间的隐居者。

而在这样的隐居者中,只有极个别人被界定为“隐士”。

所谓“隐士”,并不泛指所有隐居之人,“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南史·隐逸》)。而“隐而不仕”之士,若非“高士”“名士”,也断不能划入“隐士”之列,而只能归位于一种小我的生存形态。况且,从“隐士”中又分出一种,是为“处士”,专指才德并茂、有机会做官却从未做官的一类高士。故“隐士”之谓,实有所指,绝非泛称。历代中国文人都很推崇隐士精神,实际上是寄予了对人生境界的向往之情。他们歌颂“隐士”,仰慕“隐士”,即便自己归隐不得,却乐于在倾斜的精神殿堂里,悄悄地把“隐士”供奉起来,以弥补缺失;还有那些“不得不隐”之士(以屡试不第、最终放弃科考的士子居多),也把古来公认的著名“隐士”作为追随的偶像和精神的导师。于是,“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易·蛊》),“所高者独行”“所重者逃名”(《旧唐书·隐逸》),便成为他们的价值皈依,一旦确立了这样的标准,即便终身苦寒,也被视为一种“澡雪精神”(庄子)而在所不惜。

隐士们总是以对现实社会的背离姿态,匿迹于众目烁烁之外,他们结庐一山、一水,便避开了车马之喧、人声之沸。他们满腹才华,志存高远,以诗酒自娱,洞晓人间世相、千古玄机。

他们绝不会在正史中占据突出地位,有关他们的记载也往往只言片语,但在文化心灵史上,他们却是强健的精神构成。忽略了他们,一切都将矮上半截,短去盈尺,甚至面目全非,魂魄尽散。孤山,目下主要是以清乾隆皇帝的行宫(康熙帝亦曾于此设行宫)而名世。景区内多处设有玻璃罩,以保护历史的遗迹,实际上无一处是完整的留存。但上下错落之间(原行宫规模远远大于现在),仍能窥见当年皇家园林的奢华气派。只不过,林逋(字君复,谥号和靖)这个人物,要远远早于清朝,而是要回到千年以前,他曾隐居孤山达二十年之久,且从未迈进近在眼前、繁华热闹的杭州城。

他生于宋太祖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父早亡,遂家道中落,常为衣食忧。但他发愤苦读,学识超群,通晓经史百家,善书画诗词,作诗多奇句,但性情孤傲,却不慕世间荣华,年纪轻轻,便崭露高士风骨。别人读书,是为了求取功名,好谋个一官半职;林和靖读书,却一不为应试,二不求进身之阶。他终身不考、不仕,而愿意做个散淡闲人、隐居之士。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 ,与梅鹤为伴,终身未娶未仕,故有“梅妻鹤子”之说。人称:“林处士”。

如今他的故居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放鹤亭,周围遍种梅花,亭内有一座巨大的“舞鹤赋”石刻。这座石刻上的“舞鹤赋”为南齐鲍照所作,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所书。

林逋与梅鹤为伴隐居孤山二十来年,他平日里喜欢植树(尤其是梅树);也时而吟诗、作画、奏琴。他终身未娶,以所植之梅为妻,以所养之鹤为子,这便是“梅妻鹤子”的由来。每当梅花盛开,他便踏雪赏梅,饮酒赋诗;而两只仙风道骨的白鹤,跟随其后,形影不离。如果有客来访(都是那个时代著名的文人),而恰逢林和靖外出,家童便会在亭台间放出白鹤,林和靖在外一见白鹤必棹舟而返,与客见面。这样的画面,相信会令很多当代文人神往不已。偶尔也拜访寺院,会晤高僧,或者泛舟西湖,垂钓自娱,但足迹很少踏入杭州城内。他生前在自己的住处旁做好了墓穴。临终为自己不曾接受皇帝的任何封禅而感到欣慰。想来他的高雅就在于从当时肉欲横陈,纸醉金迷的歌舞升平中看到了社会腐败的根源而拒绝同流合污吧。

放鹤亭的一侧为一平台,不知是否当年林处士放鹤的所在?

从放鹤亭放眼望去,青山绿水尽收眼底。故人已乘仙鹤去,湖山依旧夕阳中;

他死后,就连那个被他一生回避的朝廷,也不得不给他个谥号“和靖先生”,杭州太守李谘甚至一身素服为他送葬。后来,绍兴作为南宋临时都城之时,宋高宗赵构为建观之需,下诏迁出孤山的所有坟墓,却唯独保留了林和靖的墓。以后各代都重修过林和靖的“放鹤亭”(关于林和靖养的鹤,传说在其死后,也于其墓前悲鸣而死,人们把鹤葬在墓侧,是为“鹤冢”),作为“处士”,林和靖并无功业;而作为文人,林和靖却始终象征着一种超凡的存在,一如长空皎月,空谷足音。

立于放鹤亭侧的景点介绍牌

他的墓曾被人盗挖。结果在墓中只发现了一方端砚和一支玉簪。想来林逋终身不娶,应该和这支玉簪有关。联想到他的长相思;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不知词中提到的妾是否玉簪的主人?

林逋墓紧挨着放鹤亭,位于江南特有的粉墙黛瓦围起来的院落内,院内院外种满了梅树:林和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尤其是写梅花的诗,空灵婉约,影影绰绰。仅录两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倒是他对写诗的态度,十分超脱,属于随写随扔型,而不在乎能否流传、有无诗名,故存世诗作并不多。却有一首绝笔诗,可谓其一生节操的活画:“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林和靖几乎是文人风骨的代名词,就连苏东坡、欧阳修、梅尧臣对他也是充满了钦佩之情。但存世的只有300来首,汇入“林和靖诗集”。山园小梅全诗如下;

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辛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相关文章

  • 西湖孤山隐士——林和靖

    杭州自古名人众多,仅在西湖边的南山路随意溜达一圈,诸多遗迹便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旖旎的风光和人文的胜境,千百年来曾...

  • 古体诗 | 林和靖墓感怀

    林和靖墓感怀 丙申年八月十六,阴雨,余携友共游西湖,至孤山,拜林和靖墓,有感,乃作此篇。 放鹤亭上孤山游,鹤去亭空...

  • 五绝·林和靖

    应羡林和靖,寒英咏不休。 无心爱湖月,梅鹤解伊愁。 注:林和靖即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

  • 西湖梦,孤山魂,一代隐士林和靖

    何为隐士?天生不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而达到自家身心的完美平衡的人。他们是自然之子是天生的哲人,他们亲近和陶醉于自然造...

  • 《西湖梦寻》|闲锄明月种梅花

    写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林和靖,终生未娶,隐居孤山,植梅养鹤,是谓“梅妻鹤子”。 原来西湖之畔,曾...

  • 12.2家里有矿,几位大佬的政商人生,潮起潮落

    我叫林逋,名字很熟悉吧,和西湖小孤山的一位隐士同名,不过人家可是牛人,种几颗梅花便能写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

  • 放鹤亭的名字最终是康熙定下来的

    放鹤亭位于孤山东北麓,是为纪念北宋诗人林和靖而修建的。 中国历史上不乏隐士,比如许由巢父、伯夷叔齐、商山四皓、竹...

  • 西湖捡漏之 放鹤亭

    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北宋有位诗人叫林和靖,经史百家,无不通晓,但一早悟出了自己不适合做官,便在西湖孤山北边盖了间茅草...

  • 20200220《庚子年春行孤山赏梅》G094

    昨日信步孤山赏梅,开得繁盛,暗香浮动。追思唐时白居易(乐天居士)曾游孤山、白堤作《钱塘湖春行》,宋人林逋(和靖先生...

  • 寒梅赋并忆林靖和

    杭州孤山行忆林靖和 独向崖前展逦逶, 几回霜雪透香枝。 孤芳不入俗人眼...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西湖孤山隐士——林和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yki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