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生活方式是自己选择结果,不必计较不同,需要的是告诉自己如何更自然。思维冲突,没有人能够解决,只有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做下去即可,不要试图找到劝慰的人,与他抱头痛哭。
读书无法进行下去,你抱怨别人写作又臭又长,其实,关乎人家什么事情呢?你又没有买人家的书,人家又没有占用你的书架和卫生间。写作又臭又长,这样的人举不胜举,就在你的身边有一箩筐,但是,多少其实并不重要,有思想就好。
人们大多无法理解哲学家的语言,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是这样说话的:
“实然命题说的是逻辑上的现实或真理,例如在一个假言的理性推论中,前件在大前提中出现为或然的,在小前提中出现为实然的,而且表明这个命题已经按照执行的规律而与知性结合着了,必然命题则把实然命题思考为由这些知性规律本身所规定的,因而是先天断言的,并以这种方式表达了逻辑的必然性。”
有些绕吗?他的哲学著作通篇都是这种表达。这是一个好男人的表达方式吗?虽然他已经逝去250年了,我还是觉得这个人是一个典型的德国人,清明冷静,值得尊敬,就是写作的语言方式有点惹人烦。
伊曼努尔·康德是一个马具商的儿子。出生在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他的一生几乎都在这里度过。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念书,毕业后留校担任讲师。1770年,他成为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
康德生活平静,深居简出。海因里希·海涅在他的《论德国宗教和哲学史》里写道:
“我认为,哥尼斯堡教堂大钟的工作方式未必比伊曼努尔·康德的日常生活更规律和冷静。康德先生从早晨起来到喝咖啡、写作、阅读文献、用餐、散步,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规定的时间。
邻居们都知道,每天康德先生都会穿着他的灰色紧身外套、手持一根西班牙手杖在下午三点半的时候从家里出来,前往菩提树路散步,这条路就是现在著名的“哲学家之路'。”
规律的生活带给他稳定的思考,这让他为太多人所知。
当然,他为世人所铭记是因为他的哲学著作。他综合了莱布尼茨的理性主义和休谟的经验主义。莱布尼茨的理性主义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对现有观点的演绎,而经验主义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纯粹的观察。
康德的结论是人们有关世界的知识依赖于心灵结构。
纯粹理性是先于经验的。换句话说,心灵并不是被动等待对象在其上作画的画布;心灵会对感知的信息进行加工,在获取知识时扮演着非常主动的角色。我们对对象的理解,与其说与对象本身相关,倒不如说是我们作为观察者重新创造的结果。
康德认为自己在哲学界发起的哥白尼革命。他界定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认为时间与空间的存在并非永恒,因此不能通过经验习得。相反,它们是理解世界的理论框架的基本概念。尽管心灵没有创造世界,却是构成世界所呈现样子的必要组成部分。
对于康德而言,现实的本质和人类道德都扎根于理性,这是道德哲学的基本原则。自然有其规律,道德也有其规律。《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有这样的话语:
“请按照普遍原则来行动,你有能力让这些原则成为通用的律法。”
规律的生活让他给人定规律,还是因为规律的思考让他开始思考规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