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在晚清历史上是一个举足重轻的人物。电视里面演他;书本里面讲他;甚至那些以骗点击量为主的文章,也利用他的名头。
我对曾国藩的了解并不早。最初知道他是在历史课上。当时年纪还小,看问题还很片面,觉得晚清腐败得很,所有的大臣都是坏人。想想那个时候真是幼稚,对一个并不了解的人下了这么绝对的定论。
第一次了解曾国藩是读了爷爷买的一本介绍他的书。书名已经忘记了,只记得是一本盗版书,纸质并不好。因为闲得无聊,就打开它消遣时光。那本书谈了很多曾国藩对兄弟子侄的教诲。那个时候我才发现,自己之前错怪曾老爷子了,他为官清廉,对物质财富并没有过多追求,但留给后代的精神财富却很可观。
后来,兴起了各种手机听书app,我在里面找到了讲述曾国藩人生故事的一部有声读物。那时才知道,他并非出身豪门大院,而是农家子弟点翰林。从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下娃,一步一个脚印,成为了晚清重臣。
曾国藩生活节俭,为官清廉。为了节省费开支做官后甚至只吃家里托人带来的腌酱菜,而酱菜也并非是用各种蔬菜腌制,原材料竟然是瓜秧子。他的样貌并不好看,甚至还受眼睛形状的拖累,遭到皇帝的厌恶。但是由于一片忠心和才华,他最终还是散发出了难掩的光芒。
因着他的求真务实,身边聚拢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学生,和他一起描画着清朝的振兴梦。但这部作品有点像电视剧,给曾国藩戴上了太多的主角光环。他在我眼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一个头脑清醒、埋头苦干的大英雄。他的一切都顺风顺水,他的每一次呼喊都有及时的回应。
前两天,我又听了另外一本书。这时候,我才觉得自己对曾国藩的了解变得全面了。他再也不是那画轴上的二维人物,而是拥有了立体的形象。
曾国藩很小就开始念书,但是考了很多次,才中了秀才。这似乎昭示了他并不是脑筋灵活的人。甚至秀才也只是倒数第二名,名次并不好。阅卷老师还对他的文章提出了批评,说文理不通。然而就是这一骂,倒如醍醐灌顶一般,点透了曾国藩。他的考试运就此降临,一发不可收拾。有人会说,他之前那么不顺利,可能是运气还没到。我觉得这很有道理。这运倒也不一定就是老天爷给的,而是阅卷老师给的。他一语中的指出了曾国藩文章的弊病,曾国藩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再加上刻苦努力,中翰林也不是遥不可及了。
曾国藩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刚入官场,也是很愿意给自己捞点好处的。但是后来,他想起了自己祖父的嘱托,想到了读书做官的初衷,就发誓自己不在做官上挣钱。初入官场的他,也是愤青一枚。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他人也如是。因此树敌颇多,甚至一度成为他人的公敌。
但是曾国藩有一个优点,就是善于总结错误,不断进步。他在家守丧的几年中,想明白了很多道理。再度做官的时候,他对贪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允许了灰色地带的存在。甚至也不再过分严格要求弟弟曾国荃。因为他明白了家里度日的艰难。光靠他的饷银,家里根本生活不下去。
至此,曾国藩在我眼中不再是那个完美的圣人像。而是一个有着不少缺点却在一直改正和克服的正常人。但是他依然比大多数人伟大得多。他提携了左宗棠,但左却没有尊敬他,甚至还给曾的为官生涯创造了不小的障碍。不过即便是两人站在了对立面上,曾国藩也没有在人前人后说过左宗棠的不是。甚至在给左供应军饷上,比其他人做的还好。这深深感动了左宗棠,让他觉得自己愧对这个同乡,愧对这个只比自己大一岁、有点愚钝的哥哥。这使得在曾国藩过世后,左宗棠主动承担起了照顾曾家子侄的责任。
曾国藩态度谦和,待人诚实,手底下培养出来的大官多达几十位。他不会为了一己私利而埋没下属的才华,也不会因为个人恩怨而耽误国家大事。他有着出世的心态,却依然在红尘中奋力拯救着天下苍生,直到最后突发心梗累死在任上。
至此,我对他的了解才算全面一些。这个清朝一代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他过世的年纪并不大,但我却觉得老天分外开恩。没有让他经受太多的病痛折磨。也算是对他一辈子为芸芸众生操劳的最好回报。
阿瞒 第十四篇作业 612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