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梯利版西哲史的过程中,巴门尼德的论述似乎是第一段关于形而上学的论述。
--------------------------摘自罗素版西哲史----------------------
巴门尼德把他的教训分成两部分:分别地叫作“真理之道”和“意见之道”。后者我们不必去管它。关于真理之道他所说过的话,就其保存了下来的而论,主要之点如下:“你不能知道什么是不存在的,——那是不可能的,——你也不能说出它来;因为能够被思维的和能够存在的乃是同一回事。”那么现在存在的又怎么能够在将来存在呢?或者说,它怎么能够得以存在的呢?如果它是过去存在的,现在就不存在;如果它将来是存在的,那么现在也不存在。因此就消灭了变,也就听不到什么过渡了。“能够被思维的事物与思想存在的目标是同一的;因为你绝不能发现一个思想是没有它所要表达的存在物的。”
这种论证的本质便是:当你思想的时候,你必定是思想到某种事物;当你使用一个名字的时候,它必是某种事物的名字。因此思想和语言都需要在它们本身以外有某种客体。而且你既然可以在一个时刻而又在另一个时刻同样地思想着一件事物或者是说到它,所以凡是可以被思维的或者可以被说到的,就必然在所有的时间之内都存在。因此就不可能有变化,因为变化就包含着事物的产生与消灭。
--------------------------------------------------------------------
-----------------------摘自梯利版西哲史--------------------------
巴门尼德问道,一个东西怎么会既存在,又不存在。一个人怎能这样的矛盾?一个东西怎能改变它的性质?一种性质怎么能变成另外一种性质?如果说能,那就是说某种东西存在和某种东西不存在;无能生有,有能变无。或者换一种论证的方式:如果存在有变化,它一定产生于非存在或产生于存在。如果产生于非存在,它产生于无,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产生于存在,那么它是产生于自身,这就等于说,它同它自身是同一的,过去一直是同一的。
-------------------------------------------------------------------
巴门尼德秉持的观点有这么一段:“能够被思维的事物与思想存在的目标是同一的;因为你绝不能发现一个思想是没有它所要表达的存在物的。”,即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
既然如此,那么“如果存在有变化,它一定产生于非存在或产生于存在。”中的非存在是什么?这个定义很模糊。
假定非存在是指人的思想中不存在的东西,那既然它在思想中不存在,那么它怎么会从人的思想中产生?
排除上面那种说法,假定非存在是指人的思想中存在的一种东西,但它又如同字面意思一样,代表了那种不存在的东西。既然它现在存在于思维了,又由于非存在的含义,那么它就不存在于现实了。但根据他的观点,既然思维与存在同一,那么怎么会有东西在思维中存在而在现实中不存在?
因此,再排除上面那种说法。非存在既存在于人的思维也存在于现实。那它现在与存在有什么区别?
我找不到巴门尼德对于非存在的语义指代,而我上面的论述驳斥了非存在。
我会再看看柏拉图的《巴门尼德篇》。
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