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宣明五气

宣明五气

作者: 骆长珊 | 来源:发表于2018-02-03 21:48 被阅读13次

  本篇要点:

本篇以五脏为中心,运用五行学说,对人的日常生活、发病因素、脏腑功能、病情变化、脉搏形象、药物性味、饮食宜忌等进行分类归纳.

原文与译文: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

五味酸、辛、苦、咸、甘所入的分别是肝、肺、心、肾、脾.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弱,胆为怒,是为五病。

五脏之气失调后所发生的病变:心气失调则嗳气;肺气失调则咳嗽;肝气失调则多言;脾气失调则吞酸;肾气失调则为呵欠、喷嚏;胃气失调则为气逆为哕,或有恐惧感;大肠、小肠病则不能泌别清浊,传送糟粕,而为泄泻;下焦不能通调水道,则水液泛溢与皮肤而为水肿;膀胱之气化不利,则为癃闭,不能约制,则为遗尿;胆气失调则易发怒。这是五脏之气失调而发生的病变。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善,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脏之精气相并所发生的疾病:精气并与心则喜,精气并于肺则悲,精气并于肝则忧,精气并于脾则畏,精气并于肾则恐。这就是所说的五并,都是由于五脏乘虚相并所致。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五脏所恶:心怕热,肺怕寒,肝怕风,脾怕湿,肾怕燥,这就是五恶.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五脏化生的液体:心之液化为汗,肺之液化为涕,肝之液化为泪,脾之液化为涎,肾之液化为唾。这是五脏化生的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味所禁:辛味走气,气病不可多食辛味;咸味走血,血病不可多食咸味;苦味走骨,骨病不可多食苦味;甜味走肉,肉病不可多食甜味;酸味走筋,筋病不可多食酸味。这就是五味的禁忌,不可使之多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种病的发生:阴病发生于骨,阳病发生于血,阴病发生于肉,养病发生于冬,阴病发生于夏。这是五病所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为五乱。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分,则阳偏盛,而发为痹病;邪搏于阳则阳气受伤,而发为癫疾;邪搏于阴

相关文章

  • 宣明五气

    本篇要点: 本篇以五脏为中心,运用五行学说,对人的日常生活、发病因素、脏腑功能、病情变化、脉搏形象、药物性味、饮...

  • 黄帝内经听课笔记——《宣明五气篇》

    该篇名为宣明五气,宣明意为阐明,五气指的是五脏之气。本篇取法四时理论,阐明人体五脏之气的生理,病理的变化规律。以五...

  • 黄帝内经宣明五气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

  • 肾主骨,流传千年的“强肾古法”,不可不知!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主,....肾主骨。” “主”,有主持的意思。“肾主骨”包含肾充养骨...

  • 五行脉诀

    一、五脏脉象 《素问·宣明五气篇》: “五脉应象: 肝脉(如)弦, 心脉(如)钩, 脾脉(如)代, 肺脉(如)毛,...

  • 精读《黄帝内经》(第194天)

    【宣明五气篇】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

  • “五劳所伤”健康启示录

    《素问.宣明五气篇》有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五劳...

  • 第三章 脏象学说2

    二、脏腑与形体组织及四时阴阳的关系 《内经》提出了内脏主五体的理论,《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五藏所主:心主...

  • 道医~道家养生都干什么活?(四)

    调坐: 武术里面讲“坐如钟”。《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讲久坐伤肉。 久坐伤肉,是久坐不动...

  • 腰痛反反复复,五个动作与腰痛和解

    有一种痛,疼起来有种无处安放的感觉,坐不得、蹲不得、躺不得,咋着都是疼—“腰疼” 《素问·宣明五气》中记载:“五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宣明五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yrp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