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在就业方面没优势最主要的原因就学生的学历及能力层次是多样化的,多年前的美国留学生更多的是精英化留学,而现在更朝着大众化发展的趋势蔓延,海归光环被极大的削弱,再加上国内教育质量和本土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海归不仅没优势,甚至处于一些劣势,比如:
1、容易错过外企校招季
国内企业一般在9月开始进行传统校招(秋招),网申还要更早,一直持续到11月中下旬。这个阶段招聘企业的数量和质量相当高。然而我们海归大军的毕业时间大多数是6月,也有根据课程完成情况选择12月毕业的,说真的,要想抽空回国参加秋招和面试很困难。
虽然错过了秋招,我们还可以选择来年2月底到四月中旬的春招,但是春招的招聘单位无论从质量和数量上都大大下降,所以想在春招找个好的工作是比较困难的。在求职时间上,海归就处于劣势了。
2、缺乏相关工作经历
可以说大部分人在留学期间对未来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所以在大学期间只顾着努力提高自己的GPA和综合素质,不清楚相关工作经验在求职中的重要性。很多海归硕士项目也只有两年时间,时间短,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一些相关实习,这和国内很多拥有充足的时间去获得实习经历的名校本科硕士比起来,在核心竞争力上处于很大的劣势。所以,我们也很绝望啊!
3、和国内名校比,海归处于劣势
国内学生有地利之势,国内的企业对他们更加了解。他们觉得能通过高考考进清北复交等211,985学校的学生,吃苦能力要比海归强。从期望值和薪资要求方面来说,也要比海归低,工作的时间也会更稳定,不那么容易跳槽。
4、国内HR只认名校
海内外的信息差和课程设置不同,国内的HR压根儿没法判断一个海归的含金量,所以大多时候国内HR只认海外名校。
一个康奈尔和一个UIUC的学生同时应聘一个CS岗位,HR选择名校康奈尔的毕业生而回绝了UIUC的学生,他可能不知道在计算机专业排名上,UIUC是要比康奈尔好的。
5、对自身没有明确的定位
高额的留学成本让海归希望通过高薪迅速赚回自己的留学费用,所以在回国求职当中把自己的期望值定的太高。但是很多人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能力达不到薪资的要求,俗称眼高手低。我觉得留学是一种长线投资,不要因为留学前期资金投入大的压力而盲目的对自己进行定位,对自己期望值太高必然会求职困难,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6、大城市求职竞争激烈
绝大多数海归回国后都把目标涌向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寻求好的公司与好的岗位。国内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一样,对于这种供大于求的局面,求职的竞争必然是激烈的,和国内985,211的优秀学生比起来,海归光环并带不来什么优势。
由于海归们能力的参差不齐,很多公司已经不盲目迷信海归,甚至于会觉得海归没什么了不起,或有“这些人只是花钱去镀金”的一种类仇视心理。而除了哈佛、斯坦福等等名校,其余的好学校大多时候国内企业的HR并没有那么了解,而且一些海外的实习、项目、课程设置等和国内的完全不同,对于不了解的领域HR很难做比较或判断。比如找工作觉得简历上有几份管理咨询相关的实习,如果是要去投行或咨询等比较高端的公司,海归其实还是有明显优势的,他们的付出和经历也可以被比较公平的衡量和比较。
![](https://img.haomeiwen.com/i11026430/126e3c8d4514b74b.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