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纵使皇恩不惠,也要许命国运苍生——读冯至的《杜甫传》

纵使皇恩不惠,也要许命国运苍生——读冯至的《杜甫传》

作者: 杏坛耕夫 | 来源:发表于2024-09-20 17:32 被阅读0次

杜甫一生可谓历尽坎坷。尽管生活困苦,但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种境地,他都以一颗赤诚的心关切时政民瘼,发力感人肺腑的诗篇。——封面语

关于杜甫,自唐以后,凡是识得文字的国民,不知道这个人的为数不多,只不过信息多寡而已。对于他的认知,世人首先冠以的标签就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其诗聚焦国运苍生,把对国家兴衰、生民疾苦作为诗歌书写的主体,他的诗歌从一个层面真实地呈现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国运兴废、黎民生存的图谱,所以诗歌被称之为“诗史”,其人被后人许之以“诗圣”。纵观历史变迁、朝代兴替,凡是在历史的轨迹中“留得生前身后名”者,往往都是其生命最闪光的地方,要么是臭名昭著,要么是熠熠生辉。由于专注于结果的呈现,所以他们经历的人生命途的过程很少能够真实地为世人所知。对世界的认知、对生民的观照,因普罗大众“从众心理”的驱使,造成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一叶障目”的逼仄。

治乱更迭的时代多源于历史人物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被圣贤气韵氤氲的时代,自然是国运昌盛,生民安居;奸佞当道、指鹿为马的世道,目之所及、耳之所闻只会是满目疮痍,哀鸿遍野。当历史按照自己的规律完成流转,在此过程中就有了“历史人物”留名史册。文治武功,是治国的两架马车。驾驭者没有严格的身份地位的限定。一国之君、万民之臣、乡野村夫……既然都是一个时代的国民,就与这个时代无法剥离。至于投之以什么样的眼光和情怀,当取决于自己的价值定位。经过长时间动荡“拨乱反正”的力量积蓄,时至大唐,预示着一个辉煌时代的到来。而历史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当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书写下“大唐帝国”四个字,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都留下浓墨重彩的笔墨。谈及唐朝的文化,唐诗自然是其标配;而言及唐朝的诗歌,杜甫是永远绕不过去的存在。

从出生血统上看,杜甫流淌的是贵族血液,从杜预到杜佑再到杜审言,这些是让杜甫引以为傲的先祖。正是有了这些显赫先人光环的普照,杜甫的内心始终涌动着一股蓬勃的动力,这种力量不是局限于小我,为自己谋取功名利禄,而是把江山社稷、国运苍生放在内心最重要的位置。“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简单的十个字,足见血气方刚的杜甫“兼济天下”的壮志雄心;“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简省的十个字,是杜甫对国家命运和黎民苍生的深切担忧;“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歌舞升平与饿殍遍野两幅图画对举,投射出的是杜甫对世道不公的愤懑……通过简单的罗列,我们窥见的是杜甫把自己完全交给国家和人民,关注兴衰、疾苦几乎占据他生命的全部,很少有“独善其身”的“颓废”。可是,就是这样一个“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以天下为己任之人却始终成为一个“编外”的存在。

受“奉儒守官”思想的影响,杜甫一生几乎都行走在求仕以报国的路上。但是,即使他“以命相搏”也没有跻身权力的中流,只是在八品及其以下的末流里短暂的混迹。裘马轻狂的杜甫漫游旅程的开启,预示着行走将是一生的主色调。悠游山水,看似惬意,但是当双脚感受大地的厚重,亲眼目睹生民的生活,内心深处潜滋暗长的是一丝不足为外人道的担当意识;与李白、高适、岑参等的交往,珍惜于友情、崇敬于才学的同时,更强化了他内心声音;客居长安、洛阳,感受皇城的繁华;避战时乱,奔波于四海,目睹了战祸对生民和国运带来的伤害;辗转与成都、夔州,“天地一沙鸥”的飘零加上“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生命遭际,更让他对现世人生和国家命运充满焦虑……

所有的人生体验,只有目之所及、耳之所闻,并有心之所感,才会“痛彻心扉”。安史之乱的浩劫对大唐帝国造成的破坏力是巨大的,由盛而衰的转折,让杜甫更为切身地体会到治世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而要由乱而治,离不开以身许国的志士仁人。自己虽然卑微,但“位卑未敢忘忧国”,即使皇恩不惠,也不失赤子之心。他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践行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身为谏官,即使人微言轻,也敬职敬业。尽管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执着,近乎执拗给自己带来无尽的麻烦,甚至生命的危险,但也没有让他止步不前;客居幕府,本是一份闲置,但也不愿意白白享受别人的施舍,也会言他人所不敢言。近乎偏执的杜甫用行动诠释“文死谏,武死战”的真意。

用后来者的眼光审视,杜甫是被浩荡皇恩遗忘的生命存在,他深爱他的大唐帝国,但是大唐帝国却不爱他。即使冷热两分离、冰火两重天,也没有给杜甫对国家的炽热深情降温;纵使自己穷困潦倒,难以维持生计,他也要为那些为了续命而苦苦挣扎之人奔走呐喊。纵观杜甫的一生,他真正彰显了“心里只有国家和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大义担当的精神。杜甫是一个惜缘的人,与李白、高适的相识相知成为他一生的守护;杜甫是一个视国运和生民高于生命的人,乱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呐喊,胜时“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欣喜若狂……作为士子,杜甫的一生坎坷多舛,朝廷对他的不公,让人遍尝苦难。即使如此,也没有消释他对国家和黎民的挚爱深情。苦难成为杜甫生命的主色调,也正是这个色调的浸染,再经过淬火,最终成就了杜甫的精魂。虽然身体孱弱,但是他的精气神却横贯千古,成为后世没有失去意识的文人学习的楷模!

相关文章

  • 读一本好书

    《杜甫传》冯至

  • 2022.08.29day241

    《杜甫传》P220-227 读《爱国诗人杜甫传》 看了夏承焘写的附录五,我们又拓展了知识。看冯至先生《杜甫传》,我...

  • 《杜甫传》冯至-(完结)

    杜甫到了成都草堂之后,跟之前安史之乱逃难那会的态度迥然,说到春夜的雨——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春夜...

  • 正月初六读杜甫

    正月初六 蜗居在家,闲来无事翻了翻冯至写的杜甫传。这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每读一次就难过很久。 我从不否认杜甫的...

  • 《杜甫传》-(1)

    《杜甫传》是冯至写的关于杜甫的人物传记,这本书剥离了杜甫在教科书里相对刻板的凄惨形象,为我们还原了一部真实的诗...

  • 读《杜甫传》有感

    谈到诗人杜甫,我们脑海中浮现的是悲苦、落魄、忧心忡忡的苦难诗人形象,却对此难以理解。翻开冯至的《杜甫传》,才知他一...

  • 《杜甫传》读书笔记

    ——· 关于本书 ·—— 《杜甫传》是冯至先生“用一个现代人的虔诚的心与虔诚的手,描绘出一个唐代的杜甫”的传记,是...

  • 年关

    傍晚时分,我正坐在家里读冯至的《杜甫传》,楼下的门禁铃声一遍又一遍响起,起初我以为是小孩恶作剧没太理会,但接着又听...

  • 2018读书20《杜甫传》冯至著

  • 生命的厚度 | 读《唐诗是一曲风流:杜甫诗传》

    看过了冯志先生的《杜甫传》今又捧起了端木的《唐诗是一曲风流:杜甫诗传》。 《新唐书·文艺传上·杜审言杜...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纵使皇恩不惠,也要许命国运苍生——读冯至的《杜甫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yxzl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