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过了冯志先生的《杜甫传》今又捧起了端木的《唐诗是一曲风流:杜甫诗传》。
《新唐书·文艺传上·杜审言杜甫传赞》:“至甫 ,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杜甫在诗歌艺术上匠心独运,精雕细琢,光映千古。当我们读着传记,在那个历史的长河中穿梭,品味每个时期的佳作,敬佩之情溢于胸间。
公元七一二年,杜甫生在河南巩县。幼时身体不健,在姑母的照料之下,得以茁壮成长。盛唐时代歌舞升平,当时的知识分子并不囿于枯燥的书斋生活,常常在读书之外,纵览四方。
七三一年,刚满20岁正式踏上漫游之路,从河南经水路到南京又到苏州,南渡钱塘江,游历会稽城……735年参加科举考试,惨遭不幸。736年踏上了第二次漫游之路。
吴越和齐赵之游,他饱受人间苦楚,尝尽世道悲欢离合,这些生活沉淀为他的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善于观察。
把目光置于微小的事物上,从短小的咏物诗篇中,挖掘它们的内涵深意。例如《房兵曹胡马》他把一匹胡马看成是最忠实的朋友——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向人们张扬了骏马的高尚品质和英雄气概,简直就是位身怀壮志、血气方刚的男子化身。恰似丹青妙手,几笔挥毫,展示建功立业,朝气蓬勃的英勇气概。
杜诗之源《望岳》让我们感受到巍峨秀丽的泰山壮观与杜甫内心充盈着的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雄心壮志相映生辉,熠熠闪光。从不同的角度展现,欲罢不能。“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壮年时期的杜甫积极奋进、光芒四射的人生,记录在这首诗里,山之雄奇伟岸与他当时飞扬高昂的人生态度相契合,凸显出感情满怀的斗志和永不服输的精神。
传说古时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长于聆听,伯牙峨峨若泰山,志在高山;钟子期善听洋洋若江河,志在流水。高山流水遇知音,生死相隔琴弦断。
七四四年的孟夏,唐代诗坛最伟大的两位诗人邂逅相会。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随后一起走入东蒙山访问道士董炼师和元逸人,白天携手同行,醉时共被酣睡。不久杜甫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自此永久分手。
杜甫寄赠李白的最后一首诗是《不见》:“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撩拨人的心弦。字里行间的惺惺相惜之情,诚挚真切,是对两人友谊最好的总结。762年,李白辞世,天人相隔“不见”。
困顿中不曾放弃
在十年困居长安的岁月中,杜甫竭尽所能想要通过展现诗才的方式得到上层统治者的关注和赏识,而最终留下的只能是深深的遗憾和痛心。四十四岁好不容易得到官职,探望妻儿回到家,未满周岁的幼儿刚刚饿死,他把从长安出发到奉先这段路程的经历和感想写成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他的诗歌生动真切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当被胡人捉住困居长安时,个人的生活与心境充分表达在了《春望》里: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满目催生事,因人做远游”从洛阳回到华州时在路上写的《三吏》《三别》是杜甫诗的伟大成就的高峰,是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感到的剧烈的矛盾冲突,考虑到的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的危机。
758年的暮春,杜甫写了《曲江》通过“曲江”这一情感的载体,诗人由早期对个人的生存与功名的愤激转变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完成了由一般文人向“诗圣”的转变。害怕春天的短暂,所以传话春天:“传语风光共流转”,这让我们看到杜甫浪漫的一面。而“稠花乱蕊裹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第一次让我知道了杜甫诗里的悲凉,经历的生死提醒着她,不是每个春天自己都能经历。
绝望中看到希望
759年的岁末,杜甫及家人到达成都,这一路辗转劳累,从华州到秦州,打同谷,再到成都,仅在秦州的3个多月,就写了80多首诗,《成都府》描摹了杜甫眼里的成都像天堂一般,在严武和其他朋友的帮助下,在城西的浣花溪畔找到一片荒地,建起了茅屋。写下了“锦江春色来天地”,写下了“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生活的无奈,物质的匮乏,让百忧萦绕在杜甫的心头,长夜何由彻,泪水满衣襟。他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他对于诗的努力来源于字斟句酌、出语惊人及向古人与今人学习的态度。他永远站在弱势的一边,把儒家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真正发扬光大了。
他走投无路,却不会绝望,总是努力地活着,并用他的诗记载那些经历磨难的人,为他们呼吁呐喊,他高洁如莲的品格,令人敬仰。
安史之乱的悲苦从未打垮他,秦州捡橡子挖黄独的那些饥寒交迫的日子没有遏制他的广阔胸襟,他依旧能有感而发,好诗不断,这一切来源于对朋友真挚的感情,对生活充满热爱,对生命从不放弃希望。
知道作者所处的年代的历史,才更能体悟诗歌的内涵与灵魂!有空再去浣花溪畔,看那座袅袅而立的草堂古迹,去感受它的静穆姿态,去穿越时空,体悟生活虽然贫困,生命无比充盈的严肃,去触摸“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绮丽。

冬天来了,窗外,银杏已经金黄,生命的轮回让你觉得凄苦还是明白这正孕育着春的生机。《论语学而》有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那些离我们久远的美好东西,在时间的淬炼下永流传。让我们深情地读一读“诗圣”的诗,去做忠厚的寻常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