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诗人杜甫,我们脑海中浮现的是悲苦、落魄、忧心忡忡的苦难诗人形象,却对此难以理解。翻开冯至的《杜甫传》,才知他一生经历了大唐由盛转衰的大起大落,可谓走遍人间坎坷,尝尽世态炎凉与寂寞辛酸。
杜甫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从小衣食无忧,也恰逢大唐盛世,让他眼界大开,由于母亲过早去世,父亲在外作官,在姑母细心特殊偏袒照料下顺利成长,让他倍觉感恩。“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这是后来杜甫回忆起他幼年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
青年时期的杜甫为开阔眼界,开始了“行万里路”的漫游。第一次漫游是走水路去江南,见识了美丽江川,探访了人文古迹,之后回洛阳考进士落榜,又开始第二次漫游,游览泰山时,写下《望岳》是年少气盛,心胸豪迈的写照。漫游中最珍贵的经历是结识了“诗仙”李白,成为李白的崇拜者。同游的经历加深了杜甫对李白的了解,两人成为互相欣赏、惺惺相惜的知音。
后来,他怀着憧憬来到长安,想谋得一官半职,然而事不随人愿,他逐渐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满怀抱负不得施展的他开始用诗歌反映人民的疾苦。紧接着便是“安史之乱”,破碎的山河,百姓的苦难,对战乱的厌倦,对亲人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让杜甫开始关注民生,写下了《月夜》、《春望》、《旅夜书怀》、“三吏”、“三别”这些名篇。经历安史之乱,历尽逃亡劫难,杜甫求官之心和报国之志从未泯灭。虽然谋过左拾遗的职位,后受好友政治斗争的牵连,被贬华州做司功参军,离开长安时已四十六岁。
在去华州的路上,杜甫看到的情形与期待的相去甚远,官僚之间争斗不断,贫苦百姓民不聊生。杜甫对政治彻底失望,很快辞去华州司功参军职位,带领妻儿开始了漂泊的生活。在秦州,由于生活贫困,杜甫不得不上山采药材卖,但这也难以解决生活问题。那段时间,杜甫病困交加,却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在杜甫离开秦州经同谷到成都,有幸与高适相见,一叙别情后之情。又两度幸得严武帮助,但严武死,杜甫失去依靠。他不得不再次踏上征程,由于山高路远,最后病死在湘江上。
读《杜甫传》有感在他五十九年的生命里,虽然经历了数不尽的心酸,可是他那锋利无比的诗歌将永远流传。读初中时,就从语文课本中读到了杜甫那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每读至此,觉得热血沸腾,心里说不尽的感动,真的不能不佩服杜甫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要知道那个时候,杜甫处境已经非常的艰难,这种情况下,还能够想到天下的黎明百姓,换作普通人,一定会去抱怨自己的命途多舛。
杜甫大半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路上,生活困顿艰难,遍尝人间疾苦,但他却一直保持着乐观和坚强的心态,借壮丁、老妇喊出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愤怒,用一颗悲悯之心安抚天下百姓。
我想,这就是真正的杜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