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古往今来,“爱情”一直是个千古不变的人生考题。
有人为爱奋不顾身,飞蛾扑火,遍体鳞伤也在所不惜。
也有人在爱情的修炼场中跌跌撞撞,不断蜕变,最终破茧成蝶,实现自我救赎,体验人生的大自在。
爱,贯穿着人的一生。
我们一边渴望遇到爱情,因为它能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美好。
一边害怕触碰爱情,因为也曾因它伤痕累累,甚至在爱情的迷雾里迷失了自己。
世上为什么会有爱情这种东西?
茫茫人海,为什么找个相爱的人不容易?
爱情很唯美,可为何爱又会让人受伤?
这些我们所迷茫的、所不解的,通通都在李欣频老师的《爱情觉醒地图》里给出了答案。
爱情觉醒地图——李欣频1、为什么会有爱情这种东西?
对啊,为什么?我还真的从没认真想过这个问题。
是因为我们惧怕一个人时的孤单?
所以需要一个同频的人走进我们生命里,共鸣我们的喜怒哀乐?
是因为拥有爱情,可以让我们产生一种莫名优越感和安全感,觉得自己是被爱的?
还是因为,不管爱人或是被爱,都能让我们感到自己是有血有肉的活着的?
答案恐怕是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作者看来,是因为爱是本能。
亚当和夏娃的神话让我们误以为自己生来只有一半,必须要找到另一半人生才算完整。
所以没有爱情,就形同精神残障,不仅会让我们自卑,而且还容易遭到歧视或同情。
我们被灌输了太多类似“必须要找到真爱”才能到达“幸福彼岸”的谬论了。
这些谬论就像一个个木马病毒,悄无声息的侵入我们的潜意识中,操纵着我们的生活而不自知。
王子与公主的童话故事更是从小在我们脑子里生了根,于是每个男人都在找公主,每个女人都在盼王子。
找个“好对象”结婚生子,更像是一种执念,否则人生就是不完整的,就不可能获得幸福的
2、为什么真爱难寻?
有人说,这一生,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 懂得。
一个你懂他,刚好他也很懂你的人,我们称他为“真命情人”、“灵魂伴侣”。
是啊,茫茫人海,能够拥有一个懂自己的人是何其有幸,我们也都很期待那个与我们灵魂契合的人。
可真相却是残酷的,作者认为:
这世上根本没有所谓的“真命天子”或“真命天女”,只有自己是不是处在“真命的状态:也就是自处也能愉快”当中。
那自处愉快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呢?
就是无论你是单身或者是身边有伴,都能让自己活得愉快,自在,独立,充实。
且无论身边有没有伴侣,都不影响你的喜乐。
那怎样达到自处愉快的状态呢?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现在是单身,未来在有梦中情人的陪伴时,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一起旅行?一起下厨?一起享受生活?一起为梦想奋斗?等等等等。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让自己尽量处在那样的生活状态中——自己旅行,自己下厨,自己享受生活,自己朝着梦想前进”。
直到你能从中找到生活的乐趣,自我满足到已经不在乎有没有人陪你做这些事。
那时的你,自得其乐的状态,想想是不是很酷?
因为那就是爱的魅力所在。
那时的你就是爱的本身,你的快乐不需要别人给予就能自己创造,你的完整不需要谁来填补
如果现在已经有伴,但不满意,怎么办?
那就调整自己的眼光和心态,重新在他身上找到当初选择和他在一起时所欣赏的特质,并且放大这些特质,享受这些特质。
少一些头脑的批判,允许他“如他所是”,而不是“如你所愿”。
当自己处在“真命状态”时,身边的人自然就会变成“真命情人”。
要知道,如果自己很糟糕,即使换下一个情人,下下一个,也不会再好。
就像不会游泳的人,即使换再多的游泳池,依然不会。
爱情是一面镜子,只会反映出当下真实的自己,并不会带来生命的完整。
没有爱情的时候,我们总觉得有了爱情,生命就圆满了。
总觉得要是能和相爱的人结婚生子,拥有一个幸福的家,人生就完美了。
那是因为我们都认为“王子与公主从此幸福快乐的在一起了”就是人生的大结局,可是城堡大门关了之后的真实生活我们无从得知。
爱情从来都不是来解决问题的,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放大问题。
就像一个人时所感受到的孤单,空虚,没安全感,没自信,等到爱情的美好光环消退,会放大成两人份的。
但爱情却是最好的修行道场,也是最快的修行方式。
就像一个人在山上的庙里独修,是看不出自己的问题在哪的。
3、破除“应该”模式,无论你怎么努力,对方也没有义务爱你。
在感情的世界里,我们的心中都好像有一杆无形的秤,衡量自己的付出有没有得到对方同等的回报。
一旦心中的秤失衡,觉得我爱你比你爱我要多,我付出的比你付出的多,
内心就会开始不平衡,就会生出不满足感,于是就开始痛苦,纠结,失望,甚至愤怒、仇恨。
这时候,我们最就纠结的是,我该离开他吗?
在作者看来,要不要离开,离开谁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离开那些不恰当的爱的信念。
比如我们最容易进入的剧情就是:他应该——,他却——。
关键在于“应该”两个字。
这两个字可以说是毒化两人关系最常见的致命伤,
《亲密关系》书中说:所有通往地狱大门的路,都是由期待铺成的。
想想我们每次情绪爆发的点,是不是都是对方没有满足我们的期待?
放下期待,就如同放下自己乞讨的钵。
拿掉所有的“理所当然”,你心中的秤自然也就消失了。
你就不会期待对方非得填补你的空缺和渴求。
你为对方所做的一切都必须是你心甘情愿去做的,否则宁愿不要做
类似的不当的信念还有,“我都为他做了什么了,但他却怎么怎么对我”
这又是一个坑,是典型的“受害者要求回报”的模式。
因为我为你牺牲,所以你应该要回报我,多么理所当然,
可这也是有问题的,问题在于,你为他做的这些事并不是出于心甘情愿,是建立在你对他“有所求”的前提下。
觉得委屈的事就不要勉强自己做,除非你能乐在其中,自得其乐,否则对方是可以不领情的。
4、所有你嫌弃对方的问题,自己身上也一定有,所以你才看得到,感受得到。
“伴侣的存在,只是为了充当你的一面镜子,不是你的补丁,没有义务填补你空缺的地方”。
很多时候我们会抱怨对方不够努力,不够优秀,没有为我们创造更好的生活,
其实是我们自己不够优秀,是我们自己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
抱怨对方不够爱我们,不够关心我们,其实是我们自己不够爱自己,自己不够关心自己。
现在这个社会,除了自己,没有人可以托付终生,也没有任何一个生命可以完整的负担起另一个拥有灵魂的生命。
一旦你为了爱和安全感而依赖他人,就是在伸手像对方索取,索取,就会破坏爱情里平等的一面。
想从伴侣身上索取什么,就说明内在缺少什么,这份空缺,只能自己填补,别无他法。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也只能是)为自己负责,照顾好自己,根深入地的、扎实的活出自己的强大,不应成为别人生活与精神上的负担。
5、与伴侣三观不同怎么办?
分了呗,这样的人,只会给自己找不痛快,难道还要留着过年吗?
我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也是苦恼于我与他的三观严重偏离
你说出去走走,可以换换环境,换换心情,他说太累了。
你说多带孩子出去旅行,可以涨涨见识,他说,这么小,能记住什么?
你本是很普通的一句问候的话:回来啦!他说,是该回来了撒!
总之,无数个瞬间我都无言以对……
网上有句话说,三观不同的人,连吵架都不在一个点上。
还真是这样。
曾经的我一度以为这样的人只能分开,或者无视他的存在时,作者又给出了不同的观点:
你与他的差异不是分开的理由,而是扩张你的包容度与生命弹性的弓。
看到这句话后,就像我一直以为我所面临的是单选题,一下变成了多选。
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因为双方的理念不合,价值观与生活习惯差异太大而分开的。
即使是结婚多年的夫妻因为无法忍受对方的不同,不得不分道扬镳。
似乎对方与自己要有一样的理念价值观,生活习惯与目标,成了很普遍的错误的爱情信念。
可事实是,“谁说两人一定要有相同的理念价值观与生活习惯呢?”
我们生活在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中,每个人只看到自己眼中愿意看到的世界,看不到全貌。
如果两人差异大,表示可以透过对方的不同,而体验到另一极的状态,
所以,换个角度看,是不是感觉没那么糟糕了呢?
一想到身边那些和你观念不同的人,他们并不是想与你作对,而是在为你体验另一端的人生。
不仅没关系,反而是好事啊,是更能拉大我们灵魂的包容度与生命弹性的啊
所以我明白了,两个人之间的差异从来就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对爱的定义有多宽广,
宽广到可以彼此欣赏对方的差异点,并打心底佩服吗?
显然我家那位目前还不是的……但那也是他的事了
以上是我看完整本书觉得感触比较深刻的几个点。
书中的一些内容是很理想化的,虽然我的修行还不能到达那个高度,甚至是还差得远,但是依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点可以践行。
希望我们都能在爱情的课题中,完善自己,都能在有限的生命长度中,尽情体验,尽情绽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