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秋夜》,开头是这样写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写作手法,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什么句式?直接说有两棵枣树不就行了吗?这样描述,有什么意义?”
当我了解了鲁迅先生创作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后,我豁然明白,鲁迅先生这样写的用意了。
《秋夜》写于1924年9月,当时正是军阀混战、政治极端黑暗的时期。这个时期,鲁迅先生自己心里也是充满了矛盾和困惑。
在前路不明的黑暗中,鲁迅先生在不停地探索、寻找,摸索着自己应该走的道路。
枣树,隐喻的是,孤独的战斗者,正如他一样。从一株看到另一株,恰好是鲁迅先生经历的从“探寻、发现、失望到希望”的求索之路。
一个平常的场景,鲁迅先生用四个短句加以描述,就好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画面感不说,其坚韧不拔的抗争精神,力透纸背。
加拿大作家布兰登·罗伊尔在《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里说过:要想让你的文章内容保持清晰的方法之一,就是多使用短句。短句,会让你的文字更灵动,更有力量。
一般来说,长句指的是那些用词多,结构复杂的句子。其内容含量大,有严密、细致的效果。
短句,短小精悍,在表达效果上,有强有力地渲染作用。
同样的意思,用长句和短句描述,表达出来的效果完全不一样。
例如这一段话,“领导力——不论是在战场还是其他领域,如政治或商业——能够通过榜样或指挥产生。亚历山大大帝不论在历史还是传说中都赫赫有名,他就是通过指挥和个人榜样进行领导的军事领袖的极佳典范。而甘地和特蕾莎修女二人都因为献身伟大事业而闻名,是主要通过个人榜样的激励力量进行领导的范例。”
这一大段文字,说的是领导力产生的两种方式。读者在阅读时,不但有种读得气喘吁吁的感觉,而且内容也不清晰,有些让人费解。
如果把这个超长句拆分成几个短句,阅读体验就会好很多。
“领导力能够通过榜样或指挥产生。亚历山大大帝就是一个在这两方面都做到的军事领袖典范。相反,甘地和特蕾莎修女则主要通过个人榜样的激励力量进行领导”。
这样拆分成三个相对较短的句子后,层次分明,段落大意也一目了然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布兰登·罗伊尔说,“主题句一行原则”在写作中非常有必要。简短的主题句表述,可以让读者快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长句和短句各有特色,在写作中,作者应该将长、短句配合使用。一个长句搭配数个短句,可以让文章有起伏变化的风格。读者读起来,也会有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效果。
美国语言学教授威廉·斯特朗克说过:“文章有力,贵在简洁。”
用最简短清晰的话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初学写作的人要注意的一个原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