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文宣和习子舆二人是大儒学家,并且都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做是儒学的精华。二人相互仰慕,却未曾谋面。
向文宣嗜酒,每次都要喝醉为止,可以说是无酒不欢,但是十分讨厌吃鱼;习子舆偏偏喜欢吃鱼,吃饭的时候要是没有鱼,粒米难进,却最讨厌喝酒。
这一天,恰好习子舆游历到向文宣处,向文宣在桃园设宴招待习子舆。上了满满一桌子的菜,就是没有鱼。习子舆看来看去没有自己喜欢吃的菜。向文宣举起酒杯劝酒,习子舆无奈的皱着眉头,趁向文宣不注意,悄悄把酒泼在地上。
酒过三巡,习子舆便问向文宣:“这里是滨海城市,怎么会没有鱼呢?”向文宣说:“鱼倒是很多,鲃鲁鲀鱿、青草鲂鲤、鲑鲥鲱鳀,应有尽有,怎么能说没有呢?”习子舆道:“那为什么饭桌上却不见鱼?”向文宣说:“我生来讨厌吃鱼。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不敢拿鱼来亵渎先生。”习子舆无话可说。
第二天,习子舆在一竹林处回请向文宣。鲜鱼满桌唯独没有酒。习子舆客气的礼让向文宣入座,满脸笑容的说:“酒是我最讨厌的东西,‘己所不欲’,不敢施于君子;鱼是我最喜欢的,‘己之所欲’,所以想与君共享。”向文宣因闻到鱼腥呕吐不止,随后挣扎起来,扶墙而回。
从此,向、习二人再无来往。
以上是我读到陈四益的一篇短文,感受颇深,所以拿来分享。原文为文言文,上面是经我白话后的版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当然,是孔子他老人家所言。
大多数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应该和我是一样的:自己做不到的事,就不能要求别人去做。而这只是后来引申出的最通俗的理解罢了。
所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意是指:如果自己不希望被别人怎样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这句话其实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是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还可能把事情弄得更糟糕。
生活中还是不乏喜欢说教的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一塌糊涂,却总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说别人这不对那不对,该怎么样怎么样。这种人其实是最招人厌烦的。他们常常也会得到这样的反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也是尊重他人的体现。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每天都会面对不同的圈子,和不同的人发生交集。所以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既要保全自己,也要注重别人的感受和想法。
所以说,己所不欲的,切勿施于别人。
那么这句话的反面:己所欲,施于人。是否成立呢?
按照常理似乎该是成立的,因为是自己做到了的,或者是自己首先按照某种方式对待别人,就可以推己及人,要求别人怎么做或按照某种方式对待自己。
但常理思维的结果往往并不适用于别人。人的主观性较强,并且行为做事总喜欢从自己的利益为着眼点,不爱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指教,更别说强加给的。
我们常常听到人们自谦的时候说“望不吝赐教、请多多指教”等等的话,其实大多数也都只是说说而已,你真的不吝赐教于他的时候,可能会招致反抗和争辩。
人的成长经历也告诉我们,“施于人”不见得有效。“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不就是很好的例证吗?我们从小就被灌输很多道理,如果能一一奉行,那么个个都是智者贤人了。
而那些最终被我们践行的道理,都是内化于心之后的结果,和别人的施于并无多大关系。
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