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名著学写作
读名著学写作:让我们重读《红楼梦》吧40 - 第29回不是冤家不

读名著学写作:让我们重读《红楼梦》吧40 - 第29回不是冤家不

作者: 贾萧遥 | 来源:发表于2019-01-22 21:46 被阅读274次

上一篇:让我们重读《红楼梦》吧39

图片来自87版电视剧

《红楼梦》第29回,最后一个场景是“二玉发心”,也是这一回宝黛感情线的第二个场景,可算作“宝玉摔玉”场景的尾声和后续。

当时黛玉大哭大吐,宝玉砸玉发飙,一直闹腾到下人们报知了贾母和王夫人,又领着人亲自进园子来瞧,把袭人和紫鹃两个背锅的丫鬟教训了一顿,宝玉再被贾母领出了园子,事情才平息下来。

从写故事的角度来看,“摔玉”场景结束,事件就已经可以完结,但如果涉及到人物塑造和感情线,那么这种情感激烈亢奋的情绪,不可持续,也不允许持续。毕竟,高潮部分不仅主角需要耗费体能,读者也同样要耗费脑力和专注力。高潮过后,大家都需要及时松弛休息,慢慢调整节奏,为下一段高潮做好储备。

因此,曹师安排了这最后一个场景,既可以起到过渡、平服心情的作用,也可以简单总结。这种对于读者情绪的管控,值得每一位有志于小说创作的同学参考。

这一段,先写过了一天,薛蟠过生日,摆酒唱戏,来贾府请大家过去热闹。宝玉因为跟黛玉吵架,又两天没见着人,心里后悔,“无精答彩”的,完全没有心情,因此推说自己生病,没去。黛玉这边当时不过是中暑没好利索,本来就没啥大事儿,听说宝玉不去,心里就很过意不去,十分后悔当时剪断了玉上的穗子,毕竟,还是要自己做了穗子,宝玉才会继续带那通灵宝玉。

两人这种表现,非常自然贴切。刚刚表明心迹的小男女,一时情绪激动,吵架过后,大抵都是后悔、自责偏多,不像结婚七年的夫妻,吵架每每责怪对方,自己全无过错。曹师对于人类感情和心理的把握,远远超越了所处的时代。

贾母她老人家本来想趁着看戏的机会,把两个人都带去,互相一见面,情绪也就过去了。没想到两人都不去,就着急得抱怨:“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业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你两个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生不咽这口气。”这段话,曹师安排从贾母老人家口中说出来,其实只为了“不是冤家不聚头”这七个字。

老太太的话和这七个字传到宝玉和黛玉耳朵里以后,两人“好似参禅的一般,都低头细嚼此话的滋味,都不觉潸然泪下”。用曹师在书中的文字来说,两人虽然没有见面,但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却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潇湘馆、怡红院,临风洒泪、对月长吁,两处院子,两个少男少女,不同的时空,同样的心境。曹师这种建立在超强空间想象能力基础之上的白描手法,仅凭简简单单的20个字,就写出了穿越时空的濡沫之情。二人茕茕孑立的身影,也仿佛拥有了神秘的力量,从字里行间中穿越而出,清晰地在读者心间定格成一副永久的画面,明明彼此绝世独立,这一刻却如同相依相偎一般。

曹师笔下,文字画面感十足,叙事细腻,下笔轻灵;景物描写远近相宜,高低交错,元素繁多;人物刻画生动自然,真实贴切,层次分明。曹师所写文字,用现代人的眼光观察,还会发现文字中蕴藏的镜头语言丰富,镜头视角切换流畅自如,现代气息浓郁。这种电影镜头般的文字,始终贯穿《红楼梦》全书,没有丝毫矫饰。

第29回最后,曹师安排袭人再次对宝玉进行了一番语重心长的劝诫,读者们不以为然之余,被迫再从宝黛二人精彩的对手戏中推离出来:

千万不是,都是你的不是。往日家里小厮们和他的姊妹办嘴,或是两口子分争,你听见了还骂小子们蠢,不能体贴女孩子们的心肠,今儿你也这么着了。明儿初五,大节下,你们两个再这么仇人似的,老太太越发也生气,一定弄的大家不安生。依我劝,你正紧下个气儿,陪个不是,大家还是照常一样,这么也好,那么也好。

袭人当时说的这段话既有一种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又有一种姐姐对弟弟的指引,细细品来,更满含了亲切和体贴,还暗藏了曹师对这一回文字的小结。这种独一无二、令人叹为观止的对白设计能力,或许才是让《红楼梦》傲然屹立于中国小说之巅、无人可以超越的根源所在。

上 一 篇 目 录 下 一 篇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名著学写作:让我们重读《红楼梦》吧40 - 第29回不是冤家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yzr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