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长沙24小时接力赛组织过程和经验

长沙24小时接力赛组织过程和经验

作者: kdjy2005 | 来源:发表于2017-06-06 00:59 被阅读0次

    科大跑团二队队长      赵军

    科大跑团二队

    24小时接力赛是一项高强度、高对抗性的比赛,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参加一次24小时接力赛,也是一次很好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此次24小时接力赛是首次在长沙举行,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跑团派出了三支队伍参赛,里程均超过260公里标准。其中二队里程350.7公里,获得第1名;一队里程323.4公里,获得第6名;三队里程273公里,获得第32名。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跑团

    下面,我将参加24小时接力赛的组织过程和经验体会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

    (1)组队

    组队是参加比赛的先决条件,队员是取得好成绩的基础。由于整个科大跑团的支持和所有报名队员的配合,我可以从所有报名者中挑选人员组成一个最强队。

    在正式报名前,我对所有报名者的情况进行了摸底,了解其配速、跑过的长距离数、年龄。主要关注最佳的10公里配速、半马时间、全马时间。因为这种比赛是高对抗性的,必须要有好的速度;同时又是高强度的,必须要有好的体能。10公里配速能反映其可持续的奔跑速度;半马、全马成绩能充分反映其体能。

    最开始设置的门槛是半马在2小时内,最终二队所有队员的半马成绩都在100分钟以内(个别队员没有半马成绩,但从其跑过的长距离、配速和年龄,可以判断其半马成绩),平均年龄约30岁,其中40岁以上1名,30岁以上4名,其余都是20多岁,以27~29之间居多,一半是老师,其余为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

    比赛中发现,年轻队员体能恢复速度相当快。

    (2)制定方案

    最开始没有急于制定方案,而是建群,让大家在里面讨论,每个人可以发表自己的想法,相互熟悉。同时,让队员平时跑完步,把配速发到群里,以了解每个人的特点。

    在讨论过程中,陈志华老师(一队队员)提出了3人组车轮战方案。我和队员蒋浩也亲身体验了一下,感觉可行。后来正式方案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调整的。

    正式的方案是:

    15:00~17:00每个队员上场跑一圈(4分20配速计算,约109分钟)

    17:00~18:30JKL车轮战

    18:30~21:30ABC车轮战

    21:30~00:30DEF车轮战

    00:30~04:00GHI车轮战

    04:00~07:30JKL车轮战

    07:30~10:30ABC车轮战

    10:30~13:30DEF车轮战

    13:30~15:00GHI车轮战

    这个方案的优点是:

    a.开始两小时,每个队员上场跑一下,有助于体验赛道和熟悉接力流程,同时也使队员兴奋起来。而且,跑完后,大部分队员就休息了,对后续比赛体力影响不是太大。而且这两小时也有助于后半夜安排时间。

    b.小组之间间隔时间可达9~10小时,队员休息时间比较长,甚至可以回去休息,有助于恢复体力;

    c.给JKL安排17:00~18:30这1.5小时,是因为给其安排04:00~07:30这一很不好跑的时间段,让其早点跑完,早去休息;

    d.最后安排1.5小时给GHI,实际上GHI在00:30~4:00已经战斗3.5小时,肯定很辛苦(前半夜虽然休息,估计也休息不好),这最后1.5小时当时就准备最后有体力的也加入,因此,压力不大;

    e.这样,后半夜安排了2小组。ABC、DEF这两小组可以相对休息好些,因为作息时间比较符合习惯。

    对于制定的正式方案,不能随意变动,否则比赛时会乱套。

    在分小组时,注意强弱搭配。每个队中,队员之间总有强弱之分。如果强队员都分到同一小组。那么有点自相残杀。因为都很快,休息间隔小,不利于恢复体能。强弱搭配的话,弱一点的队员就给强队员留出更多休息时间,有利于发挥强队员的作用。

    (3)确定目标

    因为大家都是第一次参加这种比赛,没经验,也不知道能跑成啥样。所以,二队最低要求是260公里。算了一下,260公里要求全程配速不慢于5分32秒,300公里不慢于4分48秒。根据我和队员蒋浩的体验(4分20秒配速,4.2公里,也就是2圈长度),确认按4分20秒配速应该没问题,而且还会有强的队员配速会更快。考虑到全程24小时,因此,可以肯定260公里难度不大,300公里有可能。对于名次,没有提要求。

    这个目标大家认为应该是合理的,虽然最后比赛结果里程达到350.7公里,这是超出我们预期的。至于名次,是在比赛开始后2小时,处于领先位置时,大家发现有可能能拿到名次。如果赛前提这个目标,反而有可能目标过高,造成急躁情绪。

    (4)查看场地、体验赛道

    这十分重要,比赛经验丰富的李红老师(一队队员)向我介绍了她参加长沙半马比赛查看现场的经验,强调了其重要性。

    最好每个队员都能去查看现场,体验一下赛道。特别是队长,必须去事先查看场地、体验赛道,这样有助于制定方案以及了解赛道特点。此次洋湖湿地公园赛道2.1公里一圈,但是有三座拱桥,其中一座桥面还坑洼不平。这在制定方案时就必须考虑,在这样的赛道上大家能达到的配速,以及提醒队员注意事项。体验过赛道的,也就在比赛时心中有数。另外,去过现场,也就知道从出发地到赛场路上需要多少时间,应该提前多久出发。到了能找到地方,特别是晚上才来跑的队员,否则还得安排人来接。

    (5)参加领队会

    我觉得领队会很重要,除了领取装备,还可以更多了解关于比赛的安排。更重要的是,这是更换队员的唯一机会。因为报名时间距离比赛时间比较长,临近比赛,有的队员可能发现参加不了。领队会在赛前一周开,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提出更换队员。

    (6)赛前碰头会

    这个会议相当重要。队员之前有可能互相都不认识,借此机会可以相互认识一下。队长将初步方案拿出来讨论,全队取得一致,确定最终方案。同时,也让队员熟悉方案,知道自己的时间段,好做准备。

    另外,在这个会议上,队长需将比赛注意事项给队员交代清楚。包括如何交接、强调遵守比赛规则、比赛的一些重要规定等等,避免出现影响比赛的意外。

    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强调安全,不提倡硬撑。

    (7)吸收经验

    在准备期间,一则关注了西安站24小时比赛情况,主要看其成绩及感受比赛过程;二则是向参加过这种比赛的校友了解情况和请教经验;同时,也到网上查找去年比赛团队的参赛感想,这都有助于熟悉比赛规则和制定方案。

    (8)后勤保障

    在跑团中招募志愿者做后勤,开始是不成功的。可能是因为大家理解为要服务24小时。比赛前,三个队只有5个志愿者,因此决定志愿者不分组,服务3个队。由于都没有经验,开始筹措物资也比较慢,收到捐款不到1000元。其实,开始觉得钱可能够用。后来,临时安排了几个人来帮忙,不需要待24小时。比赛开始后,才发现,物资消耗很快,钱很快用完了。不过,正好三个队的成绩还可以,都在前十,大家关注度很高。再次在群中募捐,效果很好,又募得4000多元。同时,主动来帮忙的也多了,加派人手加紧采购,终于解决补给问题。大家的鼓励也提高了士气。

    由于队员(三队队员陈瑞芬)和跑友中有医务人员,提供了口服补液盐,比赛中发现这个十分有用。因为比赛每1圈基本都是全程冲刺,队员出汗量大,电解质流失快。使用口服补液盐兑水,口感好,补充电解质迅速。

    另外,第二天早上提供热食比较重要。因为经过十几个小时比赛,队员比较疲劳,吃点热食有助恢复体力。有跑友专门在家熬了类似八宝粥,还有买了绿豆粥,这个都很受队员欢迎。

    这次比赛也锻炼和提高了我们跑团的后勤保障能力,为以后积累了经验。

    (9)比赛中的方案调整

    计划赶不上变化,比赛时不可能完全按照预想进行。

    3号上午十点多,我突然接到通知下午有事。这样比赛前3小时我都不在。另外,负责后半夜00:30~04:00的三个队员提出,路途太远(来回一个多小时车程),参加15:00~17:00轮流跑不是很合算。我觉得也有道理,同意了。而且,在比赛氛围中,人容易兴奋,奔跑的配速快于预定的4分20秒。这样,只有7人上场体验,15:00~17:00这两小时原定轮流1人跑1圈,就改为每人轮流上场2次。

    比赛开始没多久,一个本科生队员突然说18:30必须回学校,措手不及。幸好,队员随机应变,将其与前面一小组JKL队员调换一下。

    虽然有变化,有调整,但是原方案的大框架是没有变的。所以,虽然我下午将近六点才赶到现场,但是二队的比赛是有序的,而且开始在排行榜第一的位置稳定下来。

    (10)心理战的应用

    比赛进行到晚上10点左右,二队开始比第二名领先2~3圈,基本保持稳定。后半夜的两小组很棒,虽然每小组负责3.5小时,但是成功地将优势保持到了天亮。这时,开始出现配速下降情况。于是,现场队员李林森开始呼吁下一小组尽早赶到,以保持配速。

    七点左右,我这小组到齐,加上已经恢复体力的队员,发起了一轮拉圈。拉两轮后,发现差距开始加大了,对手配速出现下降,这进一步激发了士气。同时,在群中呼叫其他小组提早赶到。开始调整方案,前后小组交叉轮战,这样可以拉长队员的休息间隔,有助于恢复体力。同时,保持快的配速。

    由于前期双方胶着时间很长,对手心理上其实很紧张,这时突然拉大差距,对于对手来说是一次心理上的打击,让对手绝望;对于己方而言,能激发士气。比赛到这时候,实际上就是拼精神了。

    这一战术果然奏效,经过几个小时,差距由近3圈,拉到5圈,进一步稳固了第一名的领先优势,基本上第二名不可能追上了。不过,我们没有因此放松,而是加大了力度。而这时,人也亢奋起来。这时,我们发现有可能超过350公里。最后2小时,GHI这组也赶到了。于是,调整方案,要求所有人不留体力,全力奔跑。最终,总里程达到了350.7公里(其实这时还有4分多钟才到15:00),最后时间虽然不够跑一圈(只计整数圈),但依然派出1名队员全力奔跑,比赛至最后1秒。

    (11)团结协作

    这不是一句空话。首先队长需要认真听取队员意见和建议,因为大家都是首次参赛,都没经验。这样,能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而且,每个人的角度不同,可以给队长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有助于现场应变。

    比如,我们的小伙比较爱动脑筋,在比赛开始跑几圈后,发现接力时,队员不容易在一群人中找到来接替自己的队员。于是约定一个固定位置,这样队员不用去人群中找了。另外,又发现交接接力棒和接力卡两样东西比较费时间。又进行优化,接力时,要上场者把接力卡一扔,结过接力棒就跑;被替下者捡接力卡,这样也可以节省时间。实际中,我们接力时间应该是所有队中最短的。而且从来没出现,没人接棒的情况。而有点跑团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害得赛道上的队员又得去跑一圈。

    又比如,我们制定的是一圈一接力方案。有的队员可能不习惯这种跑法,而是习惯连续跑。实际证明,对于有的队员来说,一圈一换人比连续跑节省的时间不是很明显,但是感觉更累。但是,一圈一换人对于大部分队员是有利的,特别是体力恢复快的年轻队员,这样整体速度还是提高了。最终全体队员都服从大局,同意这种安排。这也是源于团结。

    再比如,团体比赛就要求人人都要想着为团体做贡献。在比赛过程中,并没有严格地每个人跑差不多时间。而是速度快、恢复好的队员主动穿插多跑几棒,多做贡献。最终350.7公里中,有跑40+公里(蒋浩)、37.8公里(李林森)以及30+公里的(我跑了15圈,31.5公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长沙24小时接力赛组织过程和经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zaw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