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1

读《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1

作者: 悦青KUMA | 来源:发表于2019-08-14 11:48 被阅读0次

    20190814 《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页数:130/389 作者:黄启团

    ❣️金句摘录·

    1.信念是思想里最关键的元素,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动方向,同时也间接决定了一个人活着的状态。因为,信念决定了人的行动,不同的行动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

    2.你的信念决定你的行为,你的行为决定了你的结果。反过来,你今天生活的现状就是你过去行为的结果,而行为底下一定有一个支撑你这样做的信念。你的信念不改变,你的生活就会重复过去的模式。只有换一种新的信念,你才会有新的行为,新的行为才能创造出新的成果,所以,要改变命运,必须从升级生命软件开始。

    3.人生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喜只占了七分之一。

    4.事情总是两面的,有一利就会有一弊。当我们试图抗拒那些弊端的同时,也会因此失去那些我们追求的好处。

    5.这要从心理学的“超我”说起,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成3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是一种追求完善的境界。弗洛伊德认为,超我不仅包含道德良心部分,实际上还包括自我理想。所谓自我理想,是指自我渴望达到的成就目标,也就是自己想要努力实现的理想(想成为什么人),相当于个体为自己所设的行为价值标准。

    6.消除内耗的最好方法就是君子坦荡荡。

    7.四个时期·

    1.寄生期:0~7岁,这一阶段因生存需要,在心理上会完全依赖父母及他人,表现了很强的顺从性,自我意识基本没有或很少。

    2.依赖期:8~14岁,自我已经开始发展,但由于能力有限,对别人还存在很强的依赖性。

    3.叛逆期:15~21岁,这是一个发展自我的阶段,为了证明“我”的存在,经常表现很强的反叛性,有时甚至为了反对而反对,处处挑战权威,非常注重自我感受,所以不太容易与人相处,特别是父母和权威。

    4.成熟期:22岁以上,自我发展完善期,不再需要向别人证明自己,开始懂得和观点不同的人相处合作。

    8.一件事情不断重复,就是一个人的模式。

    9.约翰·列侬曾经说过,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时,生活已离我们而去。每一个父母都希望看到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都希望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像他们那一代那样疲于奔命。是时候跟自己说:只有我活得更好,父母才会心安。过好你的人生,活出最好的自己,才是送给父母最好的礼物!所以,从今天开始,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父母而活,你并没有太多能量背负他人的命运。

    10.每个行为背后,一定有其正面动机。

    11.真正困住你的并不是规则,而是你内在的局限。

    12.NLP有一个方法叫“位置感知法”,能让我们从不同的位置来感知自己。最基本的三个位置是:自己的立场、自己的位置;对方的立场、对方的位置;公众的立场,一个抽离、中立的位置。当我们能够从这三个位置去看自己时,这就叫“自觉”。

    13.如果我们能辨别“控制”与“操控”这两个词的不同,对解除这种人生矛盾也许会有所帮助。

    14.而那些自我价值低的人,他们的潜意识会认为自己不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不配过更好的人生,所以,他们会尽一切所能,让自己停留在目前这种安全、舒适里。表面上看,是因为没有动力,或者被其他各种各样的借口拖住手脚。其实是内在的恐惧,或者更深一层说,是自我价值在决定这一切。这,就是“拖延”的实相!

    15.开始改变前,请直面你的恐惧。

    16.穿越恐惧很重要,因为你能穿越恐惧,就能突破拖延;突破拖延,你人生的境界就又上了一层楼,自我的世界就变得更大,人生的可能性也会更宽广,当然,前提是,你认为自己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

    17.宽恕与原谅:别人伤害你一次,你为什么要伤害自己很多年。原谅的焦点是在他人的过错上。与其责怪,不如疗愈自己的伤口。我们不一定要原谅,但可以宽恕。宽恕是有希望的,因为宽恕是关于自己的疗愈,与别人无关。正如宫崎骏所说:“内心强大,才能道歉;但必须更强大,才能宽恕。”

    18.焦虑就不同了,它是对未来可能发生威胁的预见性情绪反应,是大脑想象出来的一种恐惧。一般情况下,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意义,它可以适度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和警觉性。比如,考前焦虑就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适度焦虑有利于考试发挥。可是长期或过度焦虑,会使我们陷入一种负能量的磁场,影响我们的睡眠,消耗我们的能量,每天除了面对饭碗里不知滋味的饭菜和枕边散落的碎发,不知该如何应对当下的生活,只好任由宝贵的生命在指间白白消耗,我们的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19.如果能够觉察到这一点,当你感到焦虑时,试着把焦点拉回到当下,问自己,面对未来可能的威胁,现在该怎么办?我现在可以做些什么来减少未来可能的损失呢?于是你的焦点就回到了解决方案上,而不是把精力虚耗在无谓的担心上。

    20.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自我价值。

    从心理学角度看,焦虑通常是由于安全感不足所致。当我们内心对未来感到不安时,就会担心有更坏的事情发生,于是我们就把未来还没发生的事情放到了今天来害怕。

    那安全感又跟什么有关呢?当一个人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时,他就会对未来充满信心,相反则会因恐惧而焦虑。自己是否有信心应对未来,这是一种主观的评判。一个人对自己的主观评判,在心理学上称为“自我价值”。从主观上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一切问题,这就是自我价值高的表现,这样的你对未来有着十足的安全感,自然就不会焦虑了。所以,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自我价值。

    21.痛苦不会凭空消失,不如与痛苦共舞。

    22.昔日,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我们没有拾得那样的定力可以“再待几年”,于是大多数人奋起还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结果把自己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那类人。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让我们在面对他人的谩骂、攻击时,不仅能够礼貌又智慧地回应,不让自己怒火攻心,还可以争取和对方成为朋友呢?我的回答是,有,这种方法就是心理学。

    23.“上归类”,就是找到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

    NLP认为,每个行为背后一定有其正面动机,我们也许不能接受某种行为,但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一定值得我们肯定。

    我想和大家说的是,面对语言的攻击,我们其实并没有受到伤害,只是感觉到了受伤害。我们要学会,面对他人的赞美,报之以微笑不全当真;面对他人的贬损、攻击,不恼羞成怒、反唇相讥。他人的喜欢与讨厌,都与自己无关,做自己就好。没有你的允许,没有任何人可以用语言来伤害你。

    24.自尊,是指个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与自我尊重。自尊是一种自我价值感,是对自己综合价值的主观评判。如果没有特指某一具体事情,一般人所说的自信(例如某某是一个自信的人),其实就是自我价值感,或者叫“自尊”。

    25.自大,是指自以为了不起。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我们身边总不免有这样一号人物存在——他们总是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甚至有点盛气凌人,或者对别人不屑一顾。这些人讲起话来,让人乍听之下觉得他很牛、很在行,没有他不知道的,他似乎成功在望、不可限量。然而相识久了,却发现他总距离理想“一步之遥”,说话也言过其实,不可尽信。久而久之,大家会知道,某某是个自我膨胀的家伙,对他的信任度也大打折扣。

    自大的人喜欢把自己的地位、财富在集体中的作用和可利用价值等看得过分重要,他们喜欢夸大自己在团队中的价值。与之相似的状态还有自负和自傲,“自负”是自己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自傲”指自以为比别人高明而感到骄傲。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自信(自尊)与事情无关,与能力无关,它是一个人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不依赖任何事的一种能力。而自大、自负、自傲这些状态都跟所做的事或能力有关,都要以能力或所做的事为依托。一旦这些赖以依靠的能力或事不再存在时,整个人的价值感都会坍塌。

    26.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从黑暗穿越到光明的那一刹那。如果接纳了自己的情绪,觉察到自己的内心,带你抵达幸福的那个摆渡人,一定就是你自己。

    27.最热闹的地方,寂寞的人最多。

    28.悲伤时真实地悲伤,快乐时才能真正地快乐黑夜与白天交替,有阳光就会有阴影,有快乐就一定会有悲伤。一个允许自己感受各种情绪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他悲伤时真实地悲伤,快乐时才能真正地快乐。那些看似永远快乐的人,并不是没有痛苦,他们只是用麻木去屏蔽痛苦,让自己看起来快乐而已。

    ❣️心得感想·

    1.「比如与伴侣争吵时,你的想法是一定要赢。这个“一定要赢”的想法会带给你什么效果呢?对夫妻关系的维护是加分还是减分?当你扪心自问时,你会发现,去吵赢自己的伴侣是一件多么荒唐的事情,赢了争吵,却输了关系。」曾经为了争论输赢,现在为了更好的了解对方。

    2.「事情总是两面的,有一利就会有一弊。当我们试图抗拒那些弊端的同时,也会因此失去那些我们追求的好处。」我们总是单一的看到了利或者弊,并没有完整的整体去看待问题。

    3.「1.时间框架上的不同:对于不如意的事情,乐观者会认为这是暂时性的;悲观者则认为是长期的,甚至永久的。对于生活或工作上的好事,则刚好相反,乐观者认为是长远的,而悲观者总认为那是暂时的。

    2.独特性与普遍性的区别:对于困难,乐观者会认为这只是个别事件;而悲观者则解读为这是他人生的常态。对于那些好事,乐观者会认为这是普遍性的;而悲观者则以为那只是个别特例。

    3.行为与特质的区别:对于取得的成就,乐观者会把成就归功于自己的特质,因为自己有能力,才会取得这样的成就;而悲观者认为,成就只是某个行为做对了的回报,跟自己的才华没有关系。而对于所犯的错误则刚好相反,乐观者会认为只是自己的某个行为造成的,只要加以改正,未来一定做得更好;而悲观者却认为,是自己能力不够,是人的问题导致了这样的错误。

    从上面的研究可以发现,快乐,或者痛苦,只是你选择的一种人生模式,与你所处的环境、拥有的财富并没有太大的关系。相反,如果你能改变你的内在模式,化悲观为乐观,你的环境、财富自然也会跟着改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看到那些快乐的人比较富足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富有,他们才快乐,而是因为他们快乐,所以富有。」这个和我在《终身成长》中学到的,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部分区别。

    4.「穷,不是你的错,但如果穷得太久,也许是你的错。」引用黄启团的一句话,给我感觉当一个人重复一件事太久的话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我们真的有找过我们自身的问题吗?反思过吗?「在汉字中,挣钱的“挣”字,左边是“手”,右边是“争”。所以挣钱比较辛苦,要费心费力去与他人竞争,才能换来血汗钱。

    赚钱的“赚”字,左边是“贝”字,代表资本和资源;右边是兼并的“兼”字。所谓“赚钱”就是用你的资本和资源去兼并市场上的钱。赚钱其实就是运用现有的资源去赚取更多的钱,而资源除了现金这个看得见的资源外,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这就是古人一直强调“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原因。」

    5.「如果连你自己都不喜欢你自己,你如何能指望别人喜欢你呢?如果连你自己都看不起你自己,你又指望谁能看得起你呢?”我盯着她的眼睛,缓缓地问她:“而且,你又怎么知道别人不喜欢你呢?”」我们总是习惯性条件反射的去看待一些问题更加不利于我们的一面尝尝会被我们留住,我记得当时有一个画家总得自己画的不好,就把自己的作品放在路边,问别人,哪里画的不好,结果一天下来都是不好的地方。第二天有人提议问问路人最喜欢哪里,画家照做,结果一天下来了全是别人喜欢的地方,这让画家明白,画的好和不好的区别在于看的人,自己觉得画的好的地方总有人会觉得好or不好,自己喜欢就好。

    6.「可是,除了她自己,又有谁能拯救她呢?」这个世界上真正可以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没有他人。

    7.「接纳与接受:接纳不等于接受,知足也不等于安于现状。你是在“修行”?还是在逃避?」我真的接纳了自己吗?「首先,接纳不等于接受,知足不等于安于现状。」

    8.「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建议,而是接纳与支持。」孩子期待的是孩子的交流模式而不是大人之间的模式,情侣之间的沟通也会有所不同。

    9.「造成拖延的根本原因是自我价值。」推荐《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有兴趣的小伙伴一起共读哦。

    10.「压抑与接纳:面对情绪,看到它、接纳它百忍不一定成金,却可能致病。」亲身经历,因压抑导致肥胖,郁结在体内,给自己造成很多的负担。

    11.「面对情绪时,要看到情绪背后的真实表达。」我的情绪来源于什么,这个很重要,就好比《非暴力沟通》,事实,情绪,原因,需求。

    12.「恐惧与焦虑:我们要接纳焦虑,甚至感谢焦虑,恐惧与焦虑这两种情绪容易混淆。」适当的焦虑可以帮助我们成长。「变,是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法则!特别是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我们面对的变化越来越多,难免会陷入焦虑、不安的情绪中。焦虑会影响我们的睡眠,降低我们的免疫力,还会严重拉低我们的生活品质。面对焦虑,我们该怎么办呢?在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我们又要如何从焦虑中回归生活呢?」那你是否真的了解我们焦虑背后的实相呢?「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意义。」

    13.「当你抗拒痛苦时,痛苦反而会越来越强烈。情绪的钟摆理论认为:当一个人压抑了某一情绪的感知度时,其他情绪的感知度也会同样降低。那些所谓的负面情绪强度降低了,正面情绪也会同样降低,就像钟摆一样,左右两边的摆动幅度总是一样的。」凡是你所抗拒的,都会持续。来自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

    14.「愤怒背后还有更复杂的情绪。引发愤怒的原因通常有3种:1.危险的时候2.痛苦的知觉(来自身体)3.痛苦的感受(来自心理)」愤怒背后还有希望对方内疚的心理在,此话来自《亲密关系的秘密》。觉察自己的内心可以更好的帮助自己成长。

    ❣️自我灵感创作·

    ❣️提问·

    1.「没有迫害,哪来伤害?其实,每个背叛者的背后,都隐藏着一颗受伤的心。人格,就像人体的骨架。有了骨架,肉身才能有所依附,才能构成一副好身板。人格,也是思想的骨架,没有这副“骨架”,知识和技能就可能成为破坏者的帮凶。」因为受伤从而迫害?或者说曾经的创伤没有被平复所以转化成了迫害他人?

    2.「一边渴望改变,一边“我做不到”。」这个便是《我们内心的冲突》所提到过的内在矛盾,也被书中称为“21世纪的都市瘟疫”。「习惯了被保护,拿什么对抗未知的恐惧?」从小被保护,万一有一天没有人来保护自己的时候,那份恐惧该如何处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吉尼亚·萨提亚说过「孩子永远没有问题,如果有,也一定是父母的问题。所以我猜测,问题可能出在父母身上。果然,通过与孩子的父母沟通,我了解到了更多关于这个孩子的情况。原来,他们生活在一个小县城,孩子是家中独子,从小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成长,非常听话。大学毕业后,孩子到外省工作了两年,但父母总是不放心,希望他能回到身边,甚至在县城里给他找了个女朋友。现在孩子终于回来了,父母该如愿了,却未承想孩子竟变成了这副模样。」

    如果按照这么说的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孩子的一切错都在父母呢?回到最近看的一本书《家为何会伤人》中,家长孩子都不容易,更加需要是合适的指引共同成长,家长以前也是孩子不是吗?你是如何我看待家庭中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呢?中间还有看到塞提亚,萨提亚家庭学到时候也会去了解一次,届时给大家分享。

    「试问,一个习惯了被保护、自我价值极低的孩子,拿什么去面对外面未知世界带来的恐惧呢?」

    3.「痛苦是自己加给自己的那痛苦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面对人生的痛苦呢?

    痛苦有3种:

    1.身体的苦这种痛苦很容易理解,它一般由疾病引起。要解决它,毫无疑问应该去看医生或者营养干预。

    2.心理的苦心理的苦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是自己感觉自己很痛苦。这种苦跟事情无关,跟一个人对事情的看法有关。

    3.灵性层面的苦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就会痛苦,满足了就会无聊。人生,就像是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不停摇摆。」身心灵三合一的健康是我真正所寻求的,不过黄启团和我理解得多少还有些出入。个人认为,身体之苦源自疾病,心理之苦来自我们的内心,灵性层面的痛苦我会理解为神秘学,吸引力法则等等,不单单说是欲望,而是我们最真实的自己,没有谎言,没有忧愁的自己。灵修者,灵魂修炼,愿我们都遇到更美好的自己。不过你们是怎么看待身心灵三合一的健康呢?快来一起讨论吧。

    ❤感恩宇宙,感恩遇见,感恩有你❤

    读《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1 读《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1 读《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1 读《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1 读《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1 读《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1 读《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1 读《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1 读《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1 读《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zcg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