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曲:委婉迂回处理问题的方式。
全:圆满的结局和结果
枉:屈己从人。
直:伸。
1.古人说“木曰曲直”,说的就是草木的生长有直的时候,也有弯曲的时候。比如它在土里生长,碰到石头,它不会直着往上顶,它会先弯曲着长,等避开了石头,它再继续直着向上生长。
2.汉朝的皇帝刘邦,开国之初的国力并非十分强盛,不但不强,简直可以称得上是穷。穷到什么程度呢?一般皇帝出门,拉车的马都是同色的,以此来彰显皇家的富有。刘邦出门,马的颜色各种各样。为什么会如此?难道天下真的无马吗?其实,是因为刘邦知道连年征战,老百姓已经没有钱了。他虽然贵为天子,但是把自己放得很低,他不忍心征召老百姓的马,因为马可以帮助百姓干活。
刘邦去世以后,他的妻子吕后掌权,这时国力依旧不足,但匈奴开始劫掠边境。后来,匈奴的单于给吕后写了封信,信里说:“我进入你们汉朝的土地,就像出入我们家院子的前后门一样来去自如。此外,刘邦刚死,我太太也刚死,你干脆嫁给我,不然你一个女人要这大汉江山干吗?”
这信里的内容充满了挑衅和侮辱,就是不把汉朝的天下放在眼里,激起了大家的强烈反响,众将领纷纷请缨:“给我十万将士,我去扫荡匈奴……”
吕后这个人很不简单,面对匈奴轻佻的言语,她没有勃然大怒,立刻派兵去平定匈奴。她知道时机不对,这个时候如果再征战,极有可能会让汉朝的江山全部崩塌。所以吕后给单于写了封回信:“我已年老色衰,确实跟您不大合适。我给您在宫中挑选一位和您相匹配的公主,再带些礼物一并送去。”
这叫报怨以德,无论您如何羞辱我,我都平淡处理,以和亲与送礼的方式从容应对。
匈奴的单于收到回信后,当时就意识到这不是一般人,人家做事的水平太高了,感到非常惭愧,于是下令撤兵,又选了一些礼物回赠给吕后。这场边境的纠纷就这样得以妥善解决,换得了国家暂时的和平与百姓的安乐。
老子讲“曲则全”,指的是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我们要稍微委屈一下,才能换取更大的成功,乃至整个局面的改变。
3.杭州西子奥的斯老板王水福在1997年与美国人合办电梯厂的初期,双方签订的协议是美方占西子奥的斯30%的股份,王水福占70%的股份。没想到合作五年后,美方突然提出控股:“我们美方要80%的股份,给你们中方20%。”这不是欺负人吗?原来是占70%的大股东,现在就只给您20%了,这事儿能干吗?一般人遇见这种事,立刻就会勃然大怒:“大不了我们不合作了!”
但是王水福懂得“曲则全”的道理,他想如果美国人占大头,就会觉得这是他们自己的公司,他们一定会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电梯生产线拿到这儿来,既可以引进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全厂的人也能因此学习到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司体量一定会远超现在。于是王水福就同意了。
不出他所料,美国人果然把全世界最大的滚梯生产线拿到中国了,企业因此得到了迅速发展,体量也迅速增长。王水福虽然只拿20%的股份,收益却比原来拿70%的股份多出无数倍了。
西子奥的斯为什么能够占据中国滚梯第一品牌的位置?
因为王水福懂得“曲则全”的大智慧。表面上看起来他好像是放弃了一些利益,实际上却让大家共赢,不仅带来了更大的格局,也得到了更大的收获。
4.韩信年轻时曾受过“胯下之辱”。韩信在少年时期,整天在外面学习兵法,在大街上挎着剑走来走去,结果有一天迎面来了一群无赖少年,其中有一个人看韩信非常不顺眼,心想,你看他长那么高的个儿,还带剑、学兵法,这人胆儿真有那么大吗?肯定不行!
于是,这个人就招呼韩信过来,对他说:“你要是真有本事,现在就拿出剑来,一剑把我刺死,你要是没有这个胆量,就从我胯的下钻过去。”文献记载“于是信孰视之”,韩信衡量许久,“孰视”就是一直来回看,最后他还是低下头,跪在地上,从这个人的胯下钻了过去,周围看热闹的人都哄堂大笑……
韩信为什么这样做?
因为他有更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所以他暂且低头,朝自己的方向接着走。如果当时韩信不这么做,拔出剑来把那个人杀了,很可能自己也会被判死刑,他的命运就会从此改变。
5.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乳母求救东方朔。朔曰:“此非唇舌所争,尔必望济者,将去时,但当屡顾帝,慎勿言,此或可万一冀耳。”乳母既至,朔亦侍侧,因谓曰:
汉武帝有个奶妈,他自小是由她带大的。历史上皇帝的奶妈经常出毛病,问题大得很,因为皇帝是她的干儿子,这奶妈的无形权势,当然很高,因此,“尝于外犯事”,常常在外面做些犯法的事情。“帝欲申宪”,汉武帝也知道了,准备把她依法严办。皇帝真发脾气了,就是奶妈也无可奈何,只好求救于东方朔,东方朔在汉武帝面前,是有名的可以调皮耍赖的人。汉武帝与秦始皇不同,至少有二个人他很喜欢,一个是东方朔,经常与他幽默——滑稽、说笑话,把汉武帝弄得啼笑皆非。但是汉武帝很喜欢他,因为他说的做的都很有道理。另一个是汲黯,他人品道德好,经常在汉武帝面前顶撞他,他讲直话,使汉武帝下不了台。由此看来,这位皇帝独对这两个人能够容纳重用,虽然官做得并不很大,但非常亲近,对他自己经常有中和的作用。所以,东方朔在汉武帝面前,有这么大关系。奶妈想了半天,不能不求人家。皇帝要依法办理,实在不能通融,只好来求他想办法。他听了奶妈的话后,说道:此非唇舌所争——奶妈,注意啊!这件事情,只凭嘴巴来讲,是没有用的。因此,他教导奶妈说:“而必望济者,将去时,但当屡顾帝,慎勿言此,或可万一冀耳!”你要我真帮忙你,又有希望帮得上忙的话,等皇帝下命令要办你的时候,一定叫把你拉下去,你被牵走的时候,什么都不要说,皇帝要你滚只好滚了,但你走两步,便回头看看皇帝,走两步,又回头看看皇帝。千万不可要求说:“皇帝!我是你的奶妈,请原谅我吧!”否则,你的头将会落地。你什么都不要讲,喂皇帝吃奶的事更不要提,“或可万一冀耳!”或者还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可以保全你。
东方朔对奶妈这样吩咐好了,等到汉武帝叫奶妈来问:“你在外面做了这许多坏事,太可恶了!”叫左右拉下去法办。奶妈听了,就照着东方朔的吩咐,走一两步,就回头看看皇帝,鼻涕眼泪直流。东方朔站在旁边说:你这个老太婆神经嘛!皇帝已经长大了,还要靠你喂奶吃吗?你就快滚吧!东方朔这么一讲,汉武帝听了很难过,心想自己自小在她的手中长大,现在要把她绑去砍头,或者坐牢,心里也着实难过,又听到东方朔这样一骂,便说算了,免了你这一次的罪吧!以后可不要再犯错了。“帝凄然,即敕免罪。”暂且交付看管起来,也就好了。
假如东方朔跑去跟汉武帝说:“皇帝!她好或不好,总是你的奶妈,免了她的罪吧!”那皇帝就更会火大了。也许说:“奶妈又怎么样,奶妈就有三个头吗?”而且关你什么事,你为什么为她说情?可能她的犯罪,都是你的坏主意吧!同时把你的讲话家伙也一齐砍下来,那就吃不消了。他这样一来,一方面替皇帝发了脾气,你老太婆神经病,十三点!如此一骂,皇帝难过了,也不需要再替她求情,皇帝自己后悔了,也不能怪东方朔,因为东方朔并没有请皇帝放她,是皇帝自己放了她,恩惠还是出在皇帝身上,这就是“曲则全”。
6.就像水一样,懂得委婉迂回地流淌,才能更好地达到自己的既定目标。
7.先主(刘备)时天旱,禁私酿,吏于人家索得酿具,欲论罚。简雍与先主游,见男女行道,谓先主曰:“彼欲行淫,何以不缚?”先主曰:“何以知之?”对曰:“彼有其具。”先主大笑而止。
三国时代,刘备在四川当皇帝,碰当天旱——夏天长久不下雨,为了求雨,乃下令不准私人家里酿酒,就如现在政府命令,不准屠宰相类同。因为酿酒,也会浪费米粮和水,就下令不准酿酒。命令下达,执行命令的官吏,在执法上就发生了偏差,有的在老百姓家中搜出做酒的傢具来,也要受罚。老百姓虽然没有酿酒,而且只搜出以前用过的一些做酒工具,怎么可算是犯法呢?但是执行的坏官吏,一得机会,便“乘时而驾”,花样百出,不但可以邀功求赏,而且可以借故向老百姓勒索、敲诈,报上去说,某人家中,搜到酿酒的工具,必须要加处罚,轻则罚金,重则坐牢。虽然刘备的命令,并没有说搜到酿酒的工具要处罚,可是天高皇帝远,老百姓有苦无处诉,弄得民怨处处,可能会酝酿出乱子来。简雍是刘备的妻舅,有一天,简雍与刘备两郎舅一起出游,顺便视察,两人同坐在一辆车子上,正向前走,简雍一眼看到前面有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在一起走路,机会来了,他就对刘备说:“这两个人,准备奸淫,应该把他俩捉起来,按奸淫罪法办。”刘备说:“你怎么知道他们两人欲行奸淫?又没有证据,怎可乱办呢?”简雍说:“他们两人身上,都有奸淫的工具啊!”刘备听了哈哈大笑说:“我懂了,快把那些有酿酒傢具的人放了吧。”这又是“曲则全”的一幕闹剧。
当一个人发怒的时候,所谓“怒不可遏,恶不可长”。尤其是古代帝王专制政体的时代,皇上一发了脾气,要想把他的脾气堵住,那就糟了,他的脾气反而发得更大,不能堵的,只能顺其势——“曲则全”——转个弯,把他化掉就好了。这是说身为大臣,做人家的干部,尤其是做高级干部,必须要善于运用的道理。
8.齐有得罪于景公者,公大怒。缚至殿下,召左右肢解之,敢谏者诛。晏子左手持头,右手磨刀,仰而问曰:“古者明王圣主肢解人,不知从何处始。”公离席曰:“纵之,罪在寡人。”
周朝,春秋时代的齐景公,在齐桓公之后,也是历史上的一位明主。他拥有历史上第一流政治家晏子——晏婴当宰相。当时有一个人得罪了齐景公,齐景公乃大发脾气,抓来绑在殿下,要把这人一节节地砍掉。古代的“肢解”,是手脚四肢、头脑胴体,一节节地分开,非常残酷。同时齐景公还下命令,谁都不可以谏阻这件事,如果有人要谏阻,便要同样地肢解。皇帝所讲的话,就是法律。晏子听了以后,把袖子一卷,装得很凶的样子,拿起刀来,把那人的头发揪住,一边在鞋底下磨刀,做出一副要亲自动手杀掉此人,为皇帝泄怒的样子。然后慢慢地仰起头来,向坐在上面发脾气的景公问道:“报告皇上,我看了半天,很难下手,好像历史上记载尧、舜、禹、汤、文王等这些明王圣主,要肢解杀人时,没有说明应该先砍哪一部分才对?请问皇上,对此人应该先从哪里砍起?才能做到像尧舜一样地杀得好?”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立刻警觉,自己如果要做一个明王圣主,又怎么可以用此残酷的方法杀人呢!所以对晏子说:“好了!放掉他,我错了!”这又是“曲则全”的另一章。
晏子当时为什么不跪下来求情说:“皇上!这个人做的事对君国大计没有关系,只是犯了一点小罪,使你万岁爷生气,这不是公罪,私罪只打二百下屁股就好了,何必杀他呢!”如果晏子是这样地为他求情,那就糟了,可能火上加油,此人非死不可。他为什么抢先拿刀,要亲自充当刽子手的样子?因为怕景公左右有些莫名其妙的人,听到主上要杀人,拿起刀来就砍,这个人就没命了。他身为大臣,抢先一步,把刀拿着,头发揪着,表演了半天,然后回头问老板,从前那些圣明皇帝要杀人,先向哪一个部位下手?我不知道,请主上指教是否是一刀刀地砍?意思就是说,你怎么会是这样的君主,会下这样的命令呢?但他当时不能那么直谏,直话直说,反使景公下不了台阶,弄得更糟。所以他便用上曲则全”的谏劝艺术了!
大概把这些历史故事了解以后,可作人生做人处事的参考。世间有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即使家庭骨肉之间朋友之道,也是一样。人非修学不可,读了书要学以致用,但有时候书虽读得多,碰到事情的现场,脾气一来,把所读的书都丢掉了,那就没有办法的事。
9.弯曲才可保全,刮大风的时候,很多树木被吹断了,但是江南的柳树它不会被吹断,它弯曲,风一吹我就柔软地应对,地上的小草更没那个问题,因为它弯曲可以保全。
“曲则全”分为被动和主动两种情况有的朋友会问,韩信既然懂得“曲则全”的道理,知道要低头,为什么他最后会如此狂妄,导致灭身?
实际上,“曲则全”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被逼的,没有别的出路,属于被动的行为。比如韩信真的逞一时之快杀了那个人,他立刻就要面临逃亡的后果。这种被迫的低头,往往心里会非常憋气。这种人虽然看起来是沿着正确的方向走了,但是一旦他有机会,可能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反弹,他会把从前受的心理创伤与屈辱全部爆发出来,加倍骄傲。所以韩信最后的表现就有这种成分在里面。
第二种情况,就是悟道之人的“曲则全”。这类人是真正能看清事实真相与人生发展路径的人,他们是主动放下,是一种非常通透的“曲则全”。这种人,无论何时都会非常低调。
曲则全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层意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奥的斯电梯的故事。
第二层意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品质,固然高贵却缺乏智慧。
第三意思:说话做事情有时候需要委婉迂回处理问题才能得到圆满的结果。
第四层意思:从例2例3和例4中,我们学到,曲其实在某种意思上是一种舍,舍的是名誉,个人得失,个人的尊严,欲望。全是一种得,得到的是更多的人受益。
第五层意思:从自然界中水和弯曲的柳枝中得到的启示是柔能克刚,柔能克强,这是曲则全的另一种意思。
枉则直的故事
1.日本有一位很有名的禅师,叫白隐禅师。这位禅师德高望重,远近闻名。他所在的寺院附近住着一户人家,家里有一个未婚女孩。有一天,这户人家发现自己的女儿竟然怀孕了,于是大发雷霆,追问孩子的父亲是谁。女孩知道如果她说出这个人,她的父亲一定会把他打死,于是就说孩子是白隐禅师的。
女孩的父母一听,又惊又怒,想不到一个德高望重的和尚,竟能做出这么见不得人的事,他们就拉着女儿去找白隐禅师兴师问罪、嘲讽怒骂。白隐禅师是得道的高僧,得知他们的来意后,没有一个字的辩解,只轻轻地说了一句:“是这样吗?”
孩子生出来以后,这户人家怕丢人,就把孩子直接抱到寺里送给了白隐禅师。白隐接过孩子,也没有多说什么,仍旧轻轻地说了一句:“是这样吗?”
从此以后,白隐禅师名誉扫地,臭名远扬,但他都不在意。因为孩子还小,必须喝奶,他为了抚养孩子,挨家挨户去乞讨奶水,忍受了数不清的讥笑辱骂。但孩子在他的精心照料下,一天天健康地长大。
这一切,都被女孩看在眼里,她被感动了,终于良心发现,向父母禀告,孩子的父亲不是白隐禅师,而是一位在渔市工作的青年。女孩的父母听后大惊失色,他们再一次来到寺院,向白隐禅师道歉、忏悔,并要领回孩子。
白隐禅师仍旧没有多说什么,把孩子送还给他们时,还是轻轻地说了一句:“是这样吗?”然后人家什么事儿都没有,接着修行。这就是大境界的“枉则正”
能看清事实的人就是这样,“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什么好在意的?他依旧朝着自己的方向接着走,并且把周围的一切辱骂都当成是一种修行。等到大家都反过来夸他“您的修行真好,您怎么这么能忍呢”的时候,人家方丈就一句话:“哦,是这样吗?”
无论是夸赞,还是毁谤他都给瞬间归零了。这种人就是有智慧的人。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也是一样,不要总是在意那点儿小纠结。与同事有点儿什么纠纷,您就没完了——我的天哪,你侮辱了我,这么大的侮辱我哪受得了!您如果一直这样,您的工作就没法干好了,您的心已经偏了。这时候应该怎么样?把这放下,无所谓,您就朝着自己的方向继续走,直着走走不通,您就绕一下再走。这是真正的智慧。
2.晏子是曾子的前辈,字平仲,他是孔子相交最好的朋友,而且孔子也很佩服他这个人。有一次(大概曾子那时年纪很少,该叫他世叔吧),晏子对曾子说:“今夫车轮,山之直木也。”古代的车轮,是用木头做的,不像现代是橡皮的。车轮是圆的,可是山上的木头是直的,没有弯曲的,“良匠揉之,其圜中规”,好的木工,把直的木头拿来加工,变成弯的圈圈,一经雕凿过,这个圆圜刚好中规中矩,刚刚是一个圆圜,没有一点偏差。
“虽有槁暴,不复嬴矣!”木头的本身,虽有枯槁的地方,或者是有暴节的凸出来,或者是木头有一个地方凹下去,这两种情形,都是木头的缺点,可是经过木工的雕凿,“不复赢矣!”这个木头,如有缺点做成车轮,要载很重的东西,那怎么行呢!但是经过一个木工的整理过,它没得缺点了,便可发出坚强的作用来。“故君子慎隐揉。”什么叫“隐揉”呢?慢慢地、渐渐地。所以说,要学成做一个君子的人,便要谨慎小心,致力学问修养,一天一天慢慢地琢磨成器,如同木工做车轮子一样,慢慢地雕凿,平常看不出效果,等到东西做成功了,效果就出来了,到这时候,才看出成绩。所谓“慎隐揉”,就是慢慢地、渐渐地、静静地、不急躁地去做。这就是告诉曾子,人生的学问道德修养,不是一下做得好的。
改变自己的认知是需要时间的
3.“和氏之璧”。在中国历史上,是一块大的宝石——玉,就是蔺相如见秦昭王“完璧归赵”的那块玉。原是楚国的玉工卞和,观察到荆山有一块大石头,断定它里面蕴藏有一方美玉。最初还没有人相信指他说谎话骗人,卞和因此还受了刑罚,两腿被锯断了。后来事实证明,的确其中有玉,一跃而成为价值连城的宝玉。卞和好冤枉啊!但这块宝玉,当它还没有开凿出来,只不过是一块璞石而已。如同乡巴佬,生活没得办法,到山上弄块石头——去找玉石——如果一下看准了,凿开了里面有玉,就会发财。这和穷人到沙滩上淘金是一样的。可是,石头固然找对了,但必须经过良工加以切磋、雕琢,制作成为上好的珍品,那么,这块石头才能成为“存国之宝”,象征保全一个故国的大宝了。它本来不过是山里一块没有人要的石头,连牛羊都可以在上面大便,等到挖出来后,经过人工雕凿整理,就变成“存国之宝”。引用这个故事来比喻,“故君子慎所修”。一个普通的人,要想变成一个圣人,或者是要开创一番事业,处处需要学问、道德、知识、技能,但须看你自己平常所学、所修养、所注意的是什么?这就是说明了“枉则直”的一则作用。
当一件物品它本身具备某种特性的时候,只要你稍加雕琢就可以成为一个极品,孩子也是一样需要雕琢,按照他本身的样子去雕琢。
员工也是一样,按照其本性去培养他。
枉则直的意思
日本白隐禅师的故事,从中学习到的是:大辩不言,不如无声地做好自己,让时间开花结果,给出最强有力的回应。
流言止于智者,想让对方改变自己行为方式的方法是:
第一:自己坚持做正确的事情,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一件利他的事情。
第二:让对方通过自己的做到,看见和觉察自己的错误,如果对方没有觉察到自己的错误,那是因为时间还没到,量还没达到。
在这里枉是指错误,矫正
第三:很多事情当你放下时,时间会给予解药。
第四:晏子车轮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把一个不好的行为改正,需要时间慢慢来。
孩子的培养,公司员工的培养都需要慢慢来。
第五:改变需要一段时间的浸染才可以,而且修养的改变是和其他人有很大的关系。
汴和的故事中学到了一点:
相传古犹太人的国王所罗门曾在街头遇见一个愚人,他说:“我将给予你智慧,你要么?”
愚人不为所动,一边啃着馒头,一边反问:“智慧有什么用?”
所罗门王说:“智慧能让你拥有吃不完的馒头。”
愚人说:“那你不如现在就给我馒头。”
强行去劝诫一个三观和认知完全不同的人,不仅会无功而返,往往自身还会遭到伤害。
愿意和你同路的人,不必费劲心机去搭车;愿意真心待你的人,不会无视你的付出。
人这一辈子也就两万多天,请不要再浪费时间对牛弹琴。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
不能和井底之蛙谈论大海,因为它们没见过“惊涛骇浪,卷起千堆雪”的壮阔景象。
不能和朝生暮死的夏虫谈论冰雪,因为它们没见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隆冬盛景。
不要和层次不同的人争辩,因为不是所有人都配得上你的解释。
洼则盈的故事
1.《晏子春秋》里有个故事。
齐国宰相晏子乘车外出,马车正好从车夫的家门前经过。
车夫的妻子从门缝中偷看,只见自己的丈夫坐在车上的大伞盖下,鞭打着高头大马,趾高气扬,十分得意。
等车夫回到家,他的妻子说想弃他而去。
丈夫问她原因,妻子说:“晏子身为齐国宰相,却沉稳谦逊,反倒是你,只是帮着赶马而已,却认为自己身份高贵,长此以往,会招来祸事。”
车夫这才意识到自己言行失当,从此变得谦虚起来。
许多人如这个车夫一般,得到好的资源,有了大的舞台,便以为自己高人一等。
一旦离开自己的位置,那些自视甚高的人,往往很快就能体会到什么叫人情反复。
而清醒的人,往往有自知之明,不太把自己当回事。
2.莫言得了诺奖以后,有人专门为他建了一个“莫言文学馆”。
该馆以王蒙题写馆名,对联则是贾平凹的手迹:
“身居平安里,心忧天下;神游东北乡,笔写华章。”
面对旁人的热情,与著名作家的助力,莫言却认为文学馆的存在十分荒诞,“文学馆里的莫言,是与己无关的外人。”
在他心里,作家最重要的永远是作品,而非外界给予的喝彩与虚名。
他时刻告诫自己:
“不要把自己想象成了不起的人物衣锦还乡——虽然这样可以获得虚荣的满足。我永远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所以他从不为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反而在前行路上时刻如履薄冰。
一个人有多大的能力,时间会为之作证。
谦虚内敛,保持空杯心态,才能在人生路上行稳致远。
3.一棵大树和一棵小树,长在一起。
大树,以最强势的姿态,树冠占有最大空间的养分,根系汲取最多土地的精华。
小树,却在生存的边缘挣扎。
一天夜里,下了一场暴风雨。
第二天风停雨住,大树被连根拔起,小树却安然无恙。
大树奇怪的问:“狂风面前,为何强者不能幸免于难,弱者却能逃过一劫?”
小树回答:“难道你忘了古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吗?”
人生悲剧莫过于,试图以极力的炫耀,获得极致的光耀。
却最终,毁之一旦,成了笑谈。
红尘俗世,知敬畏、懂藏锋,才能谨言慎行、趋吉避凶。
真正强大的人,其实都如成熟的稻穗,弯得下腰,低得下头。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圣者无名,大者无形。”
人生在世,只有位置够低,才能聚水成海,懂得放低自己,才能服众为王。
自古以来,真正厉害的人,都是谦逊,不动声色的。
他们从不张扬,轻易炫耀自己的成就,只会默默蓄能,静待发光。
4.晋国在他手里成为一个霸主。当他当了霸主的时候,翟这个地方(在今山东),有一个老百姓,来献“封狐文豹之皮者”,向晋文公贡献一件长得很大的——起码是有七八百年的道行、成了精灵的狐狸,结果也难免有此一劫,被人抓到杀了,得了一张大皮。在过去以狐皮制成的衣服叫狐裘,是第一等衣料,非常名贵,普通老百姓是穿不起的,没有这种资格和本钱。因此得到这样好的一张特等狐皮,自然要献给君主。另外一张豹的皮,也是有特别花纹的皮色,都是上等皮货。晋文公接收到老百姓所献上这样的珍品,因为自己在外流亡多年,什么苦头都吃过,所以看了以后,不免引起感慨,大叹一声说道:“封狐、文豹何罪哉,以其皮为罪也。”狐狸长大了也不犯法,豹子毛长得漂亮,也不犯法,动物有什么罪呢?可是这两个家伙,硬是被人打杀了,只是因为它的皮毛长得太过漂亮,所以才免不了祸害的降临!
这时,曾经跟他流亡多年的一位功臣,名叫栾枝的大夫,他听了晋文公的感叹,就接着说:“地广而不平,财聚而不散,独非狐豹之罪乎?”这几句话是很妙的双关语,他说:“一个国家拥有广大的土地(春秋时候,人口很少,没有开发的地方很多),君王内府(宫廷)的财帛又那么多,但是老百姓仍然没有饭吃。那岂不是如这两头被杀害的狐狸、豹子一样的可怕吗?”栾枝这话说得很幽默,换句话说,他当时所讲的话与后世禅宗祖师们的话头一样,都具有面面观的价值,要有高度理解力,能听别人吹牛的天才,才可听得懂。像齐桓公、晋文公、汉高祖这些人,专门会听别人吹大牛的,自然心里有数。栾枝的话也可以解释为:我们国家的土地那么广大,而你私人皇宫的财产又那么多,“福者祸之所倚”,说不定有一天也像这狐豹的皮件一样,落到别人的手里啊!这几句话很难解释,很难作明白的表达,直译成白话,就没有含蓄的美了,此之所以为古文,别自成为一套文学逻辑。
晋文公是何等聪明的人,他因看到狐豹的皮而引出内心的感慨,再经过跟在他身边的亲信接上这么一句“独非狐豹之罪乎?”晋文公便说:“善哉!说之!”意思是说:好!你的道理说得对,你就把你要说的道理直接讲个彻底吧!不要含含糊糊,有所顾忌了!
栾枝说:“地广而不平,人将平之;财聚而不散,人将争之。”你没有平均地权,把没有开发的地区分配给人民耕种,将来就会引起老百姓的反感,别人就会起来分配。你宫廷中财产那么多,没有替社会谋福利,将来就会有人将你皇宫的宝藏拿走了。晋文公说:你说的全对!因此马上就实施政治改革,“于是列地以分民,散财以赈贫。”这就是“洼则盈”的道理。
我们再说一个“洼则盈”的故事:
5.晋文公问政于咎犯。咎犯对曰:“分熟不如分腥,分腥不如分地,地割以分民而益其爵禄,是以上得地而民知富,上失地而民知贫,古之所谓致师而战者,其斯之谓乎?”
“咎犯”是一个人名,不要认为“咎”是过错,“犯”是犯了罪,这样解释那就糟了(一笑)。咎犯和栾枝,都是晋文公身边的高级干部,而且都是跟晋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吃尽苦头的人。有一天晋文公与他讨论政治的道理,咎犯对曰:“分熟不如分腥,分腥不如分地,地割以分民而益其爵禄,是以上得地而民知富,上失地而民知贫。”咎犯答复说:你要在经济上、财政上,做平均的分配,合理的分配。比如我们分配一块肉,煮熟了来分配,还不如分腥的好。拿一块生的猪肉分给人家,五斤也好,十斤也好,分到猪肉的人,也许红烧,也许清炖,比较方便,一定要煮熟切片再分送给人家,那么,人家就固定非吃白切肉而不可了!这样,就有点强迫别人的意志了!这是分熟的不如分腥的涵义,是用譬喻的逻辑。再说,分食物给人家,不如分地给人家自己去耕地好。也就是说,最好是把王室的私有财产——土地,平均地权,分配给老百姓以后,“而益其爵禄”,不但分配给他土地,使其生活安适,而且给他适当的职务,使他有事情可做。这样一来,自己的财产虽然分配给了老百姓,在形态上好像是把财产分掉了,其实老百姓富有了,也就是王室国家的富有。“是以上得地而民知富,上失地而民知贫。”这两句又是什么内涵呢?因为万一有敌人来侵犯,全国老百姓不要你下达命令,自然会起来作战,如果我们共有的国土被敌人占据了,那大家也完了。何谓“致师而战者”?“致师”,是不等到下达命令,老百姓自动地都来动员,因为国家的灾难,就是人民自己的灾难,这是“致师而战”的内涵,同时也说明了“洼则盈”的原理。
有的人会问:“您整天看自己的不足,看别人优点,不会变得自卑吗?”
恰恰是那些喜欢抬高自己的人,心里存在的自卑感与危机感才强。经常看别人优点的人,越看越觉得别人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太多了——这种人怎么会自卑呢?他永远在不断自我提升,不断提高自己的价值。
老子说,看到自己的不足,把自己的位置放低,这样的人才有进步的空间。作为一个领导者来讲,平时更容易被大家恭维,给自身造成一种“我很了不起”的错觉。如果您能破除这种执迷,保持一种“洼”的状态,您的领导境界也会提升。
洼则盈的含义:
第一层含义:水流的时候,那个地方是低洼的,先充盈灌满。
第二层:洼是指谦逊,谦下的意思。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君子当存含污纳垢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
在易经六十四卦中,几乎所有的卦里都有吉也有凶,只有谦卦是皆吉。
《尚书》“满招损,谦受益”
洼是低洼的意思,盈是装满的意思。
老子特别强调人要保持一种虚空的状态,要尽量把自己放低,低洼才能承载,才能有收获。
活得通透的人,高处不迷失,低谷不自卑,始终摆正自己的位置。
马车车夫的故事从中学习到的是许多人如车夫一般,得到好资源,有了大的舞台,便以为自己高人一等。
而清醒的人,往往有自知之明,不太把自己当回事。
故事2告诉我们谦虚内敛,保持空杯心态才能在人生路上行稳致远,
弊则新
老子认为,世界一直在生灭往复变化着,从出现,到生长,然后越长越大,最后老去、灭掉、再生,一直这么循环往复着。这与树木的生长其实是一样的,万物都是由一棵小苗开始,逐渐长成大树。这期间树皮会逐渐老化,到了秋天树叶会渐渐凋零,落叶在土里腐烂后,再加上冬天的大雪一冻,到春天,它们会再化作春泥,作为养分来滋养新的小苗生长。这个轮回从新到旧,从旧到新,象征着世间万物循环往复的过程。
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正因为这个世界有生有灭,所以这个世界才生生不息。
弊则新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就是要不断摒弃自己的认知,任何事物都要不断更新,这样才会不断进步。
赵简子谓左右曰:“车席泰美。夫冠虽贱,头必戴之。履虽贵,足必履之,今车席如此泰美,吾将何以履之。夫美下而耗上,妨义之本也。
赵简子也是战国时代的大政治家之一,“谓左右曰:车席泰美”。他看到左右的人,如一般官吏或侍随官等人,都把他的车子里铺的席子,做得太讲究了,拿现在比喻,地毯太好了,所以,他很不高兴,向左右的人说:为什么把我车子里面布置得那么漂亮,那么名贵呢!帽子再坏,还是戴在头上。鞋再名贵,还是穿在脚底下,踏在地面。现在你们把车子铺上那么好的地毯,那么我要穿上什么鞋子,才能踏在这地毯上面,以便名贵中更加名贵呢!即使换了一双更名贵的鞋子,我可无法再到我妈妈那里换一双漂亮的脚来穿这双好的鞋子呢!那怎么办!“夫美下而耗上,妨义之本也。”这两句话,就同参禅一样是话头,人只顾眼前,不顾将来,所以“美上而耗下”,同样是不合理的,这不是道德的根本。他吩咐把漂亮的地毯拿掉,保留原来的朴实,那才是永远是常新的。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见了弊则新的另一点,要想不被新的替换,就要保持朴实无华,就像朋友交往一样,太过猛烈很快就会消失,应该像君子一样淡如水,平平淡淡才是最长久的。
弊则新还意味着当一个人处于弊的黑暗时刻时,也会有光明的时刻,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
弊则新还意味着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用不断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少则得,多则惑
我们引用历史的故事,来说明老子这几句话的作用,使大家了解在行为上、做人处事的原则。一个人做人做事,无论大事小事,一定要把握住道家的精神——“曲全”、“枉直”、“洼盈”、“敝新”这几个原则才好。这是人生的艺术,自己要把这一生的生活,个人的事业前途,处理得平安而有韵味,就应该把握这一些原则。而这四个原则,归纳起来,统属于“曲则全”的延伸而已。
事例1
有一次,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曾同时受邀参加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问:
“你们认为,在当前这个时代,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两个人不约而同地给出了同一个答案:“focus”,专注。
在这个碎片化的快时代,无数的信息抢夺着我们的注意力,我们总是在无数的方向中,失去了方向。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打开电脑准备工作,手机屏幕亮起,你顺眼一看,随手一点,然后就刷起了朋友圈,等再回过神来工作,时间已溜过了大半。
集中精力想要读书,电话响起,原来是快递到了,你下楼拿个快递,偶遇邻居大妈,顺便聊会儿家常,等再回到桌前坐下,早已忘记刚刚读到了哪里。
当我们的生活日趋碎片化,思想也会变得混乱不堪,做事效率就会变得低下。
多任务并行,看似节省了时间,实则是让那些不重要的事情抢占了你不必要的精力,扰乱了原本的计划,拖慢你的进度。
一心专注,做好一件事,才能更有效率。
2.著名小说家村上春树在写长篇小说的时候,会将自己固定在这样的作息:
每天早上4点左右起床,然后立刻坐在电脑前开始写稿,一写就是四五个小时。
在这段时间里,他不见任何人,拒绝被任何事打扰,只是集中精力完成自己最重要的工作:写作。
随后,才开始打理那些生活杂事。
正是这样的专注,他才高效率地写完了许多名作。
人生在世,可做的事情很多,但是真正重要的,其实就那么几件。
把最好的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专心致志,才能迎来高效的人生。
修炼专注力,一次只做一件事,才能做好每件事。
其实呀,真正的成功,往往靠的不是一时的运气,而是长久的专注后,累积的专业。
再平凡的行业,当你足够专注,便能造就专业,掌握成功的关键。
3.杨容莲,是香港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年轻的时候被人介绍到剧组做了一名茶水工,一做就是30年。
虽然她的工作只是最不起眼的端茶送水,不需要什么技巧,但就是这样一份普通的工作,她却用了百分之百的心意与专注力。
别人端茶倒水,往往敷衍了事,杨蓉莲却为了做的更好,花尽了心思:
每天都提前两个小时到场,把泡好的各类饮品装在大家的保温杯里,贴好名字,作好标记,排列整齐,再一一送到每个人手里。
她能记住每个人的习惯与口味,不论明星红不红,她都一视同仁,贴心照顾,茶水,盒饭,从不疏忽。
有的演员身体不适,她会贴心地换成热饮,多加照顾。
2018年4月,金像奖将“专业精神奖”颁发给了茶水莲姐,成龙还专程赶过来为她颁奖。
香港影坛里的导演和演员更是对她称赞不已,再大的腕儿,也要尊称她一声莲姐。
长久的专注,量的积累过后,便是质的改变。
而当一个人拥有了这样的专业精神,成功的钥匙,就已掌握在了他手中。
只做一件事,做到专业的水准,胜过敷衍了事的做很多事。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愿你懂得专注,足够专业,挖一口深井,得一片天地。
越专注,越幸福,当你专注于一件事,心无旁骛,宁静自由,那便是真正的幸福。
4.北京大学的畅春园里,住着翻译界泰斗、97岁老先生许渊冲。
他家的灯,常常亮至深夜三四点。
他坚持每天翻译一页莎士比亚,工作到深夜,是他的生活常态。
有人或许会说,这对一个出门都要拄着拐杖行走的老人而言,太过辛苦,但若是你看看这位老人醉心翻译时专注、沉醉、满足的样子,便会懂得,那分明是幸福的模样。
提起翻译,他总是神采奕奕,幸福满满:“如果我活到一百岁,我计划把莎士比亚翻译完!”
幸福于他,竟是如此简单。
5.身价600多亿美金的扎克伯格,从来都只穿灰色T恤+牛仔裤。
他并不是没有衣服穿,而是“有几十件同款T恤。”
这样,每天不用为穿什么分心。
他说,简单的打扮能够让他更加专注于工作和其他重要的事情。
6.乔布斯也有同样的习惯。
十年如一日地穿着相同的黑色上衣和蓝色牛仔裤,这样的穿搭为他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7.《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认知带宽,又称之为心智容量。
人一天能思考的事情是有限的,如果天天在想今天穿什么,明天吃什么这样的小事,容易导致认知带宽被挤占。
对于自己的事业,人们反而没有精力去思考,去提升,从而逐渐陷入贫穷之中。
心理学专家张红川教授把认知带宽比作手机电量:
每天起床的时候,我们的每个人的“电量”都是100%。
如果我们开启过多的任务,“电量”就会飞速消耗。
一旦电量消耗殆尽,我们的专注力、判断力都会直线下降。
所以我们必须学会节省认知带宽,屏蔽掉那些可有可无的事情。
把注意力集中,才有可能完成人生的跃迁。
神经学教授Earl K. Millers说:
“多任务处理对人类来说是不可能的,要想把一件事情做好,必须保持专注,而专注的前提,就是节约你的认知带宽,不要把它浪费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
美国知名作家卡罗琳·福兰曾说:
“每个人的认知带宽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必须把有限的带宽用在刀刃上。如果你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就得牺牲一些东西。”
1. 不要用摘西瓜的时间去捡芝麻。
吴军博士曾说过一个形象的比喻:
眼里只有芝麻,被芝麻占去了大量时间,就没有时间去摘西瓜。
2. 如果你太喜欢花钱,那注定赚不到钱。
作家许骥说过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越是赚到大钱的人,越不喜欢花钱。
吉利的李书福很少穿五百块钱以上的衣服;娃哈哈的宗庆后一年的消费不会超过五万块钱。
还有前文提到的扎克伯格和乔布斯,都是低物欲的代表。
他们对吃穿用度都不甚关心,在事业上极度专注,因此带来了巨大的成功,而那些喜欢花钱的人,却往往赚不到大钱。
他们的认知带宽都被消费和欲望占据,天天想的是去哪里吃,哪里喝,哪里玩,对于真正需要专注的大事,自然无法做出提升。
诸葛亮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一个人放弃了物质上的享受,才能真正明晰自己的志向,完成自己的志向。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审视自己的欲望,控制自己,一日三餐,衣着服饰,尽量从简。
让头脑从欲望中解脱出来,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找到打开财富自由的钥匙。
所以,把精力放在摘西瓜上,才是我们需要去做的事情。
3. 学会一键清理,及时倒掉情绪垃圾。
占据认知带宽的,除了消费的欲望,琐碎的小事,还有积压的情绪。
我们现在常说一个词:情绪内耗。
言未出,结局已演千百遍;行未果,假象苦难愁不展;事已毕,过往仍在脑中演。
恐惧、担忧、紧张、害怕等各种小情绪,时刻在心里盘旋,所有的认知资源全部浪费在这上面。
个人几乎没有心力去做其他事情。
及时清理内心积压的情绪,才能避免认知资源被过度占用。
心理科普作家吴大大曾提出三点清理情绪垃圾的方法:
提升自身认知水平,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到问题,在思维层面消化情绪。
保持倾诉欲,学会向朋友倾诉,听听不同的声音,让自己保持理性平和。
学会表达性写作,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写下来,和自己的内心对话,有助于释放情绪。
屏蔽掉那些占用带宽的琐事、欲望、情绪,只做重要的事情,才能提升自己,掌控命运。
少则得”应用在企业经营的思路上,也是有用的。众所周知,美国有个吉列公司,这家公司就是集中精力专门研究剃须刀这一个产品,别的不做。最后做到什么份儿上了呢?美国90%、全世界70%的剃须刀市场都被吉列剃须刀占领了。
为什么他们会发展得如此好?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们专心做一件事。
少则得的意思:
第一层意思专注做一件事情
第二层意思是少私寡欲
第三层意思是节俭自己的精神内耗就相当于道德经六十七章俭故能广,这也是道德经中治人事天莫若啬。
多则惑:
多则容易迷惑自己,迷失自己,欲望多了最终会让自己进狱中,并不是说是监狱而是让自己如同在地狱中,没有办法挣脱出欲望的枷锁,让自己过得很痛苦。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这个一是指道或者是指准则,在这里就是指曲全,枉直,洼盈,敝新是阴阳的两个方面,是统一的整体。
不自见故明:不可固执自己的主观成见,自己的我执,当一个领导者千万不要有自见,需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把所有的智慧,集中为你自己的智慧,你的智慧就大了。因为有主观成见,就无法吸收客观的东西。
不自是故彰:意思就是不要自以为自己的就是正确的,那么真正正确的东西都出不来。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己夸赞自己,不自我吹嘘,不自我表扬。我们做的事情才能更好地呈现给大家。
不自矜故长:不骄傲才能不断地长久,才能不断地成长。
很多时候我们在争功,争名,争利中耗费自己的精力。
看起来都是反面,其实是为了正面保全自己,成就自己的道德,完美自己的人格,所以,老子加重语气说:“其虚言哉”这岂是空话,这不是空谈。
诚全而归之:诚是指确确实实。
归就是得到。
这些古今往来强调的道理,哪里是一句虚话,都确实对人生有指导作用的。
同时要告诉自己,真正在德行上做到曲则全,要诚诚恳恳地去做到才可以。绝对不能把它当作手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