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开这个写作页面的前一秒,我正在看简书头条,文叨叨写的裸辞100天的文章。是一个很好的知识变现的例子。她说参加了一个写作的课程,同学有彭小六。她也参加了彭小六的微课。她在赤兔上做关于
关于学习这件事,我今天有两个点要分享。
一是消化启发你的一个点。李松蔚的《一小时外》里,开篇所说,你可以一天有一个领悟的点,你可以碰到一处,就是很好的了。之前有位学姐邱思说,她去参加了很多的培训,有的培训非常地无聊和差劲,但她告诉自己说,能够从这几个小时里,有一个点,有用,那么这几个小时就是值得的了。我今年在赤兔上听到一个点,启发到我的是,拆书帮的学习,是为我所用。我自己学习知识的时候,会出现一种屯积知识的感觉。别人问,这个有什么用?我会想要说,我就是想要知道更多。刚刚在听李松蔚的课程后,立马就想要把他的内容进行一网打尽,开始搜索他的博客、微信、知乎、书籍、新的一年知乎Live,想要立马得到他全部的知识。在有着这样焦虑的心情的基础上,我打开他的博客,都不能专心地阅读了,我关心他有多少篇文章,怎么样才可以快速读完。停不下来,就进不去学习的状态。这是我今年报的第三个课程了。我突然想了下,怎么才可以把我花出去的钱,这些课程都消化掉呢。怎么样让自己可以慢下来啊。
二是复述你学到的内容。这个观点,来自何平老师在坚持星球中的分享,不仅用在学习中,在英文背单词的时候,我得到的建议,也是用你新学的单词造个句子。学习的过程,激活旧知,链接新知,才能够用起来。复述是运用你的经验和知识系统,来讲这个道理。
感觉现在写出来的部分,还是比较零散,可读性也会差一些。这是我的写作输出目标,每天100字的计划内容呢。是将计划变成行动的执行内容。
为什么在心里想得很清楚,想要表达的时候却说不清,写不明白?这是我的感觉。像昨天关于授权的那个观点,我在脑海里,觉得一下子顿悟了,想要写出那种顿悟和发现的时候,却表达不出来。那怎么办?我目前的策略是,把想到的先写出来,一股脑地先写出来。再进行修改。
今天学到的点,是拆开对自己的标签。看起来追溯童年的经历是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但是其实是将问题用另外一种语言再描述和定义了一次,有什么用呢?内向的人,和在这段关系里这样的时刻,选择采用内向的方式,来应对面前的这个人。我一再地对自己重复说,自己是有童年的创伤经历的,我不知道怎么和异性相处,我用这些标签为难自己。李老师说,如果想要改变,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都是要先放下这个标签。因为标签的作用,就是告诉自己,嗯,我就是这样了,嗯,他就是这样了。情绪的唤醒也是如此,他让我生气,或者说是,在他做这件事的时候,我选择了用生气的情绪。将着力点放到自己身上。我喜欢李松蔚说,大概意思是说,你可能会觉得受到了颠覆,我们在未来会有更多颠覆你的。我心向往之。有一种驱动力,让我想要靠近这样的能量,我喜欢他在做的事,想要变成他那样的人,喜欢他的价值观,想要学习和模仿。
我今天在看TA沟通分析,识别状态,此时此刻的反应。我蛮喜欢穿行老师的,参加他的沙龙,会让我感觉到团体成员之间的碰撞和张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