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爱编程
Hadoop - yarn notes2

Hadoop - yarn notes2

作者: raincoffee | 来源:发表于2018-05-12 01:20 被阅读39次

HDFS相关

1. HDFS读写文件过程

image

这里描述的 是一个256M的文件上传过程 ① 由客户端 向 NameNode节点节点 发出请求②NameNode 向Client返回可以可以存数据的 DataNode 这里遵循 机架感应 原则

③客户端 首先 根据返回的信息 先将 文件分块(Hadoop2.X版本 每一个block为 128M 而之前的版本为 64M)④然后通过那么Node返回的DataNode信息 直接发送给DataNode 并且是 流式写入 同时 会复制到其他两台机器⑤dataNode 向 Client通信 表示已经传完 数据块 同时向NameNode报告⑥依照上面(④到⑤)的原理将 所有的数据块都上传结束 向 NameNode 报告 表明 已经传完所有的数据块

image

读写过程链接blog

2.写HDFS时datanode处错怎么办

其中一个块坏了,只要有其它块存在,会自动检测还原。

打开一个DFSOutputStream流,Client会写数据到流内部的一个缓冲区中,然后数据被分解成多个Packet,每个Packet大小为64k字节,每个Packet又由一组chunk和这组chunk对应的checksum数据组成,默认chunk大小为512字节,每个checksum是对512字节数据计算的校验和数据。当Client写入的字节流数据达到一个Packet的长度,这个Packet会被构建出来,然后会被放到队列dataQueue中,接着DataStreamer线程会不断地从dataQueue队列中取出Packet,发送到复制Pipeline中的第一个DataNode上,并将该Packet从dataQueue队列中移到ackQueue队列中。ResponseProcessor线程接收从Datanode发送过来的ack,如果是一个成功的ack,表示复制Pipeline中的所有Datanode都已经接收到这个Packet,ResponseProcessor线程将packet从队列ackQueue中删除。在发送过程中,如果发生错误,所有未完成的Packet都会从ackQueue队列中移除掉,然后重新创建一个新的Pipeline,排除掉出错的那些DataNode节点,接着DataStreamer线程继续从dataQueue队列中发送Packet。下面是DFSOutputStream的结构及其原理,如图所示:

image

我们从下面3个方面来描述内部流程:

  • 创建Packet

Client写数据时,会将字节流数据缓存到内部的缓冲区中,当长度满足一个Chunk大小(512B)时,便会创建一个Packet对象,然后向该Packet对象中写Chunk Checksum校验和数据,以及实际数据块Chunk Data,校验和数据是基于实际数据块计算得到的。每次满足一个Chunk大小时,都会向Packet中写上述数据内容,直到达到一个Packet对象大小(64K),就会将该Packet对象放入到dataQueue队列中,等待DataStreamer线程取出并发送到DataNode节点。

  • 发送Packet

DataStreamer线程从dataQueue队列中取出Packet对象,放到ackQueue队列中,然后向DataNode节点发送这个Packet对象所对应的数据。

  • 接收ack

发送一个Packet数据包以后,会有一个用来接收ack的ResponseProcessor线程,如果收到成功的ack,则表示一个Packet发送成功。如果成功,则ResponseProcessor线程会将ackQueue队列中对应的Packet删除。

3.namenode的作用

namenode总体来说是管理和记录恢复功能。比如管理datanode,保持心跳,如果超时则排除。对于上传文件都有镜像images和edits,这些可以用来恢复。更多:深度了解namenode---其 内部关键数据结构原理简介http://www.aboutyu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388

在HDFS中,namenode的服务提供整个HDFS文件系统的namespace管理,块管理等所有服务,metadata所有的相关服务都是由namenode进程在提供。其中包括 filename->blocksequence (namespace),以及block->machinelist的对应表。其中前者通过fsimage写入到本地文件系统中,而后者是通过每次HDFS启动时,datanode进行blockreport后在内存中重构的数据结构。绝大部分的情况下,namenode服务进程其实都是在被动的接收服务请求 -> 进行相应的操作和更新 –> 进行适当的返回。所以,在HDFS的程序代码中,NameNode类其实只是一个用来接收被动接收调用服务的包装,它实现了ClientProtocol接口,用来接收来自DFSClient的rpc请求;它实现了DatanodeProtocol接口,用来接收来自Datanode的各种服务请求;同时它还实现了NamenodeProtocol,用来提供跟SecondaryNameNode之间的rpc请求和通信。但实际上,对NameNode的rpc调用后面的处理逻辑,以及namespace的bookkeeping,blocksmap的维护,并没有在NameNode的程序结构中包含。真正进行以上数据结构维护的,是HDFS中的FSNamesystem类。对NameNode的各种请求,比如创建,修改,删除,移动,getLocations的操作,在NameNode内部都是通过FSNamesystem提供的接口对内部数据结构进行的访问。

4.NameNode的HA

NameNode的HA一个备用,一个工作,且一个失败后,另一个被激活。他们通过journal node来实现共享数据。

https://blog.csdn.net/daydayup_668819/article/details/70815335

5 分片

https://www.cnblogs.com/qinwangchen/p/5837940.html

totalSize:是整个Map-Reduce job所有输入的总大小。

numSplits:来自job.getNumMapTasks(),即在job启动时用org.apache.hadoop.mapred.JobConf.setNumMapTasks(int n)设置的值,给M-R框架的Map数量的提示。

goalSize:是输入总大小与提示Map task数量的比值,即期望每个Mapper处理多少的数据,仅仅是期望,具体处理的数据数由下面的computeSplitSize决定。

minSplitSize:默认为1,可由子类复写函数protected void setMinSplitSize(long minSplitSize) 重新设置。一般情况下,都为1,特殊情况除外

minSize:取的1和mapred.min.split.size中较大的一个。

blockSize:HDFS的块大小,默认为64M,一般大的HDFS都设置成128M。

splitSize:就是最终每个Split的大小,那么Map的数量基本上就是totalSize/splitSize。

接下来看看computeSplitSize的逻辑:首先在goalSize(期望每个Mapper处理的数据量)和HDFS的block size中取较小的,然后与mapred.min.split.size相比取较大的

一个片为一个splits,即一个map,只要搞清楚片的大小,就能计算出运行时的map数。而一个split的大小是由goalSize, minSize, blockSize这三个值决定的。computeSplitSize的逻辑是,先从goalSize和blockSize两个值中选出最小的那个(比如一般不设置map数,这时blockSize为当前文件的块size,而goalSize是文件大小除以用户设置的map数得到的,如果没设置的话,默认是1),在默认的大多数情况下,blockSize比较小。然后再取blockSize和minSize中最大的那个。而minSize如果不通过”mapred.min.split.size”设置的话(”mapred.min.split.size”默认为0),minSize为1,这样得出的一个splits的size就是blockSize,即一个块一个map,有多少块就有多少map。

5 shuffle

http://www.aboutyun.com/thread-10335-1-1.html

YARN

1.架构

image

Yarn依然是Master/Slave的结构:

在资源架构层面,ResourceManager是Master,NodeManager是Slave

在应用运行期间,ApplicationMaster是Master,各个Container是Slave

ResourceManager(RM),RM是全局的资源管理器,负责整个系统的资源管理和分配。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调度器:根据容量、队列限制条件将系统资源分配给各个应用

资源分配的单位是container,container是一个动态资源单位,它将内存、CPU、磁盘、网络等资源封装在一起,从而限定了资源使用量。

调度器是一个可插拔的组件,用户可以自己定制,也可以选择Fair或Capacity调度器

应用程序管理器:负责管理所有应用程序的以下内容:

应用提交

与调度器协商资源以启动AM

监控AM运行状态并在失败时重启它

ApplicationMaster(AM),用户提交的每个应用程序都需要包含一个AM,它的主要功能包括:

与RM调度器协商以获取资源(以container为资源单位)

将得到的任务进一步分配给内部的任务

与NM通信以启动/停止任务

监控所有任务运行状态,并在失败时重新为任务申请资源以重启任务

Tips: 当前Yarn已经实现了两个AM:

  • DistributedShell:分布式的运行shell命令 -MRAppMaster:MapReduce应用的AMNodeManager(NM),是每个节点上的资源和任务管理器

定时向RM汇报本节点上的资源使用情况和各个container运行状态

接收并处理来自AM的container启动/停止等请求

Container,是Yarn中的资源抽象

它封装了节点上多个维度的资源(目前Yarn只支持CPU和内存两种资源)

它与slot的不同之处在于,slot是静态的(每个slot的资源相同),container是动态的(每个container的资源可以不同)。

2.提交作业

image

当用户向YARN中提交一个应用程序之后,Yarn分两大阶段运行该应用:

第一个阶段是启动AM

第二个阶段是由AM创建应用程序,为它申请资源,并监控运行过程,直到运行结束

步骤1:用户向YARN提交应用,其中包括AM、启动AM的命令、用户程序等

步骤2:RM为该应用分配第一个Container,并与对应的NM通信,要求它在这个Container中启动应用的AM

步骤3:AM向RM注册,这样用户可以通过RM查看应用的状态。然后AM为各个任务申请资源,并监控它的运行状态,直到运行结束,即重复以下步骤4~7

步骤4:AM采用轮询的方式通过RPC协议向RM申请和领取资源

步骤5:一旦AM获得资源,便与对应的NM通信,要求它启动任务

步骤6:NM为任务设置好运行环境(包括环境变量、JAR包、二进制程序等)后,将任务启动命令写到一个脚本中,并通过该脚本启动任务

步骤7:各个任务通过某个RPC协议向AM汇报自己的状态和进度,以让AM随时掌握状态,从而可以在任务失败时重启任务

步骤8:应用程序运行完成后,AM向RM申请注销并关闭自己。

3. yarn 组件介绍

client

image
  • Client 通过RPC函数获取唯一的ApplicationID

  • Client通过RPC函数将ApplicationMaster提交到RM上

YARN ApplicationMaster

image

AM-RM

  • 注册

  • 申请资源

  • 告诉执行完毕

AM通过RPC函数registerApplicationMaster向ResourceManager注册。

注册信息封装成RegisterApplicationMasterRequest对象。返回值为RegisterApplicationMasterResponse对象。包含属性:

  • maximumCapability 最大可申请的单个container占用的资源量

  • client_t_am_token_master_key

  • Application_ACLs

AM通过RPC函数allocate申请资源。发送参数为AllocateRequest。主要包含以下属性

  • ask请求的资源列表。每一个资源用Resourcerequest队形表示。

  • release释放的container列表

  • response_id 本次通信的应答id

  • progress应用程序执行进度

  • blacklist_request

返回值为AllocateResponse。

  • a_m_command am需要执行的命令。

  • response_id 本次通信的应答id

  • allcated_containers 分配的container列表

  • Completed_container_statuses 运行完成container状态列表

  • limit集群可用资源总量

  • Updated_nodes 当前集群所有节点运行状态列表

AM通过RPC函数finishApplicationMaster告诉执行完毕。参数FinishApplicationMasterRequest。返回值FinishApplicationMasterResponse。

image

AM-NM

  • 启动container

  • 查询状态

  • 释放container

ApplicationMaster将申请到的资源二次分配给内部的任务,通过RPC函数startContainer与NM通信启动container。

  • 参数startContainersRequest。

    • container_launch_context 封装了container执行环境

    • container_token 启动时候的安全令牌

  • 返回值startContainersResponse

    • succeeded_requests 成功运行的container列表

    • failed_requests 运行失败的container列表

为了实时掌握container运行状态。AM通过RPC函数getcontainerstatus向NM询问container运行状态。一个container运行万,可以通过stopcontainer释放container。

resource manager

image
  • 与客户端交流,处理请求

  • 启动管理AM,并在其运行失败时重启AM

  • 管理NM,接受汇报信息,及下达管理命令

  • 资源管理与调度

  • 交互模块:RM对普通用户、管理员、Web提供了三种对外服务:

    • ClientRMService:为普通用户提供服务,它处理来自客户端的各种RPC,比如

      • 应用提交

      • 终止应用

      • 获取应用状态等

    • AdminService:为管理员提供的独立接口,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大量普通用户请求阻塞管理员通道,提供如下功能:

      • 动态更新节点列表

      • 更新ACL列表

      • 更新队列信息等

    • WebApp:提供一个Web界面来让用户更友好的获知集群和应用的状态

  • NM管理模块:用来管理NM的模块,主要包含以下三个组件:

    • ResourceTrackerService:处理来自NodeManager的请求,主要包括:

      • 注册:注册是NM启动时发生的行为,NM提供的信息包括:节点ID、可用资源上限信息等

      • 心跳:心跳是周期行为。NM提供的信息包括:各个Container运行状态、运行的Application列表、节点健康状态等。RM返回的信息包括:等待释放的Container列表、Application列表等

    • NMLivelinessMonitor:监控NM是否活着,如果NM在一定时间(默认10m)内未上报心跳,则认为它死掉,需要移除

    • NodesListManager:维护正常节点和异常节点列表,管理exclude(类似黑名单)和include(类似白名单)节点列表,这两个列表均是在配置文件中设置的,可以动态加载。

  • AM管理模块:主要是用来管理所有AM,主要包括:

    • ApplicationMasterService(AMS):处理来自AM的请求,包括:

      • 注册:是AM启动时发生的行为,信息包括:

      • AM的启动节点、对外RPC端口、trackingURL等

      • 心跳:是周期行为。AM提供的信息包括:所需资源的描述、待释放Container列表、黑名单列表等。AMS返回的信息包括:新分配的Container、失败的Container、待抢占的Container列表等

    • AMLivelinessMonitor:监控AM是否活着,如果AM在一定时间(默认10m)内未上报心路,则认为它死掉,它上面正在运行的Container将会被置为失败状态,而AM本身会被分配到另一个节点上(用户可以指定重试次数,默认5)

    • ApplicationMasterLauncher:与某个NM通信,要求它为某个应用程序启动AM

  • 应用管理模块:主要是各个应用外围的管理,并不涉及到应用内部

    • ApplicationACLsManager:管理应用程序访问权限,包含两部分:

      • 查看权限:主要用于查看应用程序基本信息

      • 修改权限:主要用于修改应用程序优先级、杀死应用程序等

    • RMAppManager:管理应用程序的启动和关闭

    • ContainerAllocationExpirer:当AM收到RM新分配的Container后,必须在一定时间(默认10m)内在对应的NM上启动该Container,否则RM将强制回收该Container,而一个已经分配的Container是否该被回收则是由ContainerAllocationExpirer决定和执行的

  • 状态机管理模块:RM使用有限状态机维护有状态对象的生命周期,状态机的引入使得Yarn的架构设计清晰,RM内部的状态机有:

    • RMApp:维护一个应用程序的整个运行周期,包括从启动到运行结束的整个过程由于一个APP的生命周期可能会启动多个运行实例(Attempt),RMApp维护的是所有的这些Attempt

    • RMAppAttempt:一次应用程序的运行实例的整个生命周期,可以理解为APP的一次尝试运行

    • RMContainer:一个Container的运行周期,包括从创建到运行结束的整个过程。

    • RM将资源封装成Container发送给应用程序的AM,AM在Container描述的运行环境中启动任务。Yarn不支持Container重用,一个Container用完后会立刻释放

    • RMNode:维护了一个NM的生命周期,包括从启动到运行结束的整个过程

  • 安全模块:RM自带了非常全面的权限管理机制,主要包括:

    • ClientToAMSecretManager

    • ContainerTokenSecretManager

    • ApplicationTokenSecretManager等,由于这块非常复杂,可以找个专题讨论,这里先不展开

  • 调度模块:主要包含一个组件ResourceScheduler。是资源调度器,它按照一定的约束条件(比如队列容量限制等)将集群中的资源分配给各个应用程序,目前主要考虑内存和CPUResourceScheduler是一个可插拔式的模块,自带三个调度器,用户可以自己定制。

    • FIFO:先进先出,单用户

    • FairScheduler:公平调度器(FairScheduler基本上具备其它两种的所有功能)

    • CapacityScheduler:容量调度器

node manager

image

HBASE

http://www.aboutyun.com/thread-10886-1-1.html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Hadoop - yarn notes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zfc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