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情感励志文学
为何引领“潮流”的人,却总在“潮流”之外?

为何引领“潮流”的人,却总在“潮流”之外?

作者: 老杨的生活启示录 | 来源:发表于2020-02-05 13:36 被阅读0次

    今天头条新码出来的文章,分享给大家。

    想到这个题目,条件反射地想起一诗句、一世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陶渊明。

    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毫不缺乏色彩,给人一种清新、淳美的感觉、诗情画意的感受,引领之后多少诗人,又给后世留下多少憧憬的画面。

    一千六百年的今天,几乎每个人心中都还住着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似乎这种潮流一直存在千年之久,至于以后还要引领多久,恐怕唯有引用星爷的一句话才能描述,“如果非要加个期限,估计是一万年”。

    隐士世外桃源

    摆脱潮流的人,一定是摆脱潮流的人

    近期在听余秋雨•中国文化必修课音频,其中就提到了关于潮流的问题,余老提出“潮流之惑”的观点,一再告诫现在的年轻人,不要深陷在潮流之中,他为此举了个发生在身边的一件小事。

    他在一个路途中的车上问他的一个朋友,由于自己有一段时间没太关注国内新闻,让这位朋友做个简要,这位朋友仅仅用了几分钟就加以概述,让他始料未及,事后这位朋友还觉得有点痛苦说,他很不愿费力再赘述一遍。

    新闻作为媒体中的一种传播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潮流的推波助澜者,就算当时新闻震撼力如此之巨,但事后人们却提不起再说第二遍的力气,作为年轻人却有多少沉浸在潮流之中迷失自己,浪费着一大把的美好时光。

    余秋雨先生

    余老当时描述了一个场景使我记忆犹新,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人们纷纷搭起帐篷,帐篷里的人互相串门胡侃闲聊,把一个笑话或者一个新闻重复N遍,还乐此不疲。这时一个青年拿着帐篷孤身一人走到海边,支起了帐篷,细细听着波浪涌动的声音,依稀看到对面帆船的身影,最能掌握住前方传来的一些讯息及动向,并做出积极地准备。

    但身在热闹帐篷里追逐嬉闹的人们对此却难以发现。

    所以,在文革时期,余老当时的同学和同事都在忙于批斗,斗来斗去“不亦乐乎”,而此时二十几岁的余秋雨却孤身一人在图书馆里搜集资料,期间父亲被诬陷,另一位亲人也离他而去,在如此环境下,《世界戏剧学》著作问世,在以后的几十年中也在没有第二本能与之竞争,因为压根没有此类书籍。

    这本书赢得了海内外专业人士的认可与高度评价,不相信是出于一位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之手,我想如果再了解余老此时的写作环境,他们会更加叹为观止。

    世界戏剧学--作者余秋雨

    相信我们85后的这一代,对余老的印象还停留在求学时期语文课文的一篇散文中,但N年后的今天,余老师又重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并且一点也不觉得他有落伍的感觉,对现在年轻人心态的分析及对这个时代的把握度都那么的稳、准、很,使我再一次体会到了摆脱潮流的人,一定是摆脱潮流的人。他的一些思想及观点,还在某方面引领着我们这些年轻人。

    我们怎样摆脱,潮流之惑?

    做一个能耐的住寂寞的人。这个要求可能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特别的高,因为如今科技发达,就算在家静静地待着,手机里的嘈杂声实在太多,也充满了诱惑力,而由于生理现象的问题,年轻人荷尔蒙旺盛对这方面的抑制力很低,加上父母普遍的偏爱更是火上浇油,助长这一风气。但工具(手机)无害,我们可以选择听书的方式来增加兴趣爱好,听听文学或者爱好方面的广播,慢慢培养处理纷杂信息的能力,坚持下来慢慢地会发下自己也能坐下来,晒晒太阳,喝喝茶,享受静谧。

    苦中作乐,提高幸福感。摆脱潮流束缚,那么用什么来填补这部分缺失,余老摆脱当时社会烦杂,则是用写书的方式来填补,我想他当时也是很幸福的,于是幸福感也就被抓住了。我们在摆脱追星、追剧、追八卦等之后,拿什么来填补我们的空闲生活,从而发现幸福并及时捕捉?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重要一环,我们一定要在所谓无聊的机械工作中找到工作的闪光点,从而提升自尊,增强加幸福感。

    最后,以心理学两大效应来结束这篇文章:

    破窗效应: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被阻止,一旦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

    霍桑效应:可以理解为--凑热闹,比如一排排小吃摊,人们就会愿意去人多的那一家,所以你要通过漫长的排队付出代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何引领“潮流”的人,却总在“潮流”之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zhs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