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句话往往是用来褒贬拍马屁的人。
但这种行为本身反而透露出了一种平等的思想,上能干的,下也能干。
这其实在儒家的伦理里,不是很成立,皇帝能干的事,大臣就能干么?
可往往皇帝本身也就在采用模糊的原则。
毕竟皇帝有些事情自己做起来没有那么痛快,有些事情还是一群人干起来更痛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但什么事能自己做,什么事又能让别人一起做,这个标准制定的并不是那么明显的。
很多时候,就存在皇帝的一念之间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伴君如伴虎”,大臣必须弄清楚,皇帝什么事情想自己做,什么事情想让人一块做。
2
但我想说的还不是这些,我想说的是。
平等,是人类发明的一个词语,不是自然规律,也不是不言自明的。
平等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坏处。
更准确的说,平等应该存在在别人的心里,而不是自己的心里。
别人认为这是该平等,才是真的平等,否则,就不可能平等。
我认为应该平等的事不平等,这太正常了,不仅正常,而且你要是不服气,就一定会受到行为的惩罚。
可以把环境类比到古代社会,一件事是否能够平等的做,你是臣子,别人都是皇帝。
你说,我应该平等拥有教育权,所以你就该让我的孩子上最好的学校,可是别人不这么认为,如果你坚持不付出任何代价的,要求平等对待,那么等待你的,除了浪费的时间,还有孩子大好的前途。
平等的达成是需要代价的,其实也可以把平等当做一种商品。
当人们认为这件商品不值钱的时候,平等自然到来,每个人都可以无条件获取,因为极大的富裕。
如果大家认为这件商品很值钱,比如医疗、教育、住宅,那么就必然引入竞争机制,在竞争里哪有什么平等,能够奢求表面规则的平等,就已经是极大的进步了。
平等就是交易的天枰,两边必须不断的放下自己的筹码,才能保持相对的平衡,否则哪一方的筹码更多一些,天枰一定会向他倾斜。
3
既然平等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属于任何人的,那么,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你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是:
我有没有资格做这件事,或者换一个不那么激烈的词语,我是不是最适合做这件事的人。
资格分两种,一种是别人认可的资格,一种是承受失败的资格。
第一种好理解,如果你不是人大代表,非要进人民大会堂开会,结局可想而知。
第二种就需要自己认真体会。是,我现在是没有资格,但是我在争夺资格的时候,有容错的空间,即使失败了也不要紧,也还能有重新上桌的机会,如果具备这种资格,那么莽撞些也不要紧,激进些更好。
所以,大事小心,小事激进,也不失为一种策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