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第四章 有意义学习和图式理论》P112
2.理解事件并指导行动
当人们发现自己处于某种情境之中,而且他们必须解释所发生的事情并做出恰当反应时,图式还指导着人们的行动。香克和艾贝尔森( Schank& Abelson,1975,1977)调查了他们所谓的“餐馆脚本”:人们对餐馆知道些什么以及在那里怎么行事。
餐馆脚本涉及进餐馆是什么样子的。这一脚本中有一些要填补的角色(顾客、侍者、出纳员),一些道具(如桌子、菜单、食物账单或小费)以及一些活动(坐下、点菜、结账,付小费等)。这一 一般的脚本还有可能随餐馆的类型及位置而变。例如快餐店明显区别于五星级餐馆。西方餐馆的风俗可能不同于其他文化的餐馆的风俗。
一些研究( Anderson,Spio,& Anderson,1978; Bower, Black,& Turmer 1979)证实,这样的餐馆脚本起到情境的作用,以便理解和记忆发生在餐馆中的故事的信息。被试使用其有关餐馆的一般知识来理解故事中描述的特定事件。但现在考虑如下一则故事:
吉姆走进餐馆,要求坐在眺台上。他被告知要等一个半小时。四十分钟以后,人们对他的歌声报以热烈的掌声,这表明他可以着手准备了。二十位客人点了他的拿手菜:乳酪蛋奶酥。( Bransford,1979,p.184)
由于这个故事违反了你一般的“餐馆脚本”,因而它看起来有些问题。布兰斯福特(1979)对此做了两点说明。第一,因图式被违反而阻碍理解和记忆这一事实证实了像图式这样的知识结构的存在。第二,假设你随后得知吉姆是去了一家非常特别的餐馆,在那里,允许会做饭的顾客通过竞赛来获得为其他客人准备其拿手菜的荣誉。竞赛就是顾客通过唱歌跳舞或任何其他方式来取悦人们。现在当你重读这段文章时,它可能就更有意义了。但布兰斯福特认为你首先必须有一个一般的餐馆图式,这样才能构建出一个修改过的图式来理解这一故事。
基于图式的加工的证据还有另一个来源。伊丽莎白•洛夫特斯和她的同事做了系列关于目击记忆的研究(要看评论,参见 Loftus,1979)。这些研究遵循的典型步骤是给被试呈现一段犯罪或车祸的录像,然后问他们看到了什么。问题的类型对回忆有重要含义。例如,一项研究( Loftus& Palmer,1974)是让学生观看一起车祸的电影,然后问他们“当两辆车猛撞在一起时,它们的速度大约有多快”或者问“当两辆车碰在一起时,它们的速度大约有多快”,被试对车速的记忆随所问问题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此外,用“猛撞”一词提问的被试比用“碰”一词提问的被试更经常地报告看到了碎玻璃。这些结果表明,可能猛撞的图式被激活并被用于重建关于车祸事件的记忆,而碰撞图式激活的知识稍微有些不同。
「A1,激活经验」
拆页中讲到两种图式在信息加工中的运用,1)用已修改过的图式来理解事件,2)用词不同引发不同的图式,从而引发了不同的表达内容。请分别用你经历过的例子来说明这两点。
比如,我今天在听《结构性思维》课程时,老师讲到一个话术:
1)结论先行,我们清楚了,那么现在你向董事长汇报,你怎么说
2)结论先行,我们清楚了,那么现在你向董事长汇报,你看哪句话可以(这里指案例中的话语)
前一句话问出来,调用了学习者刚刚建立的结论先行的图式,直接回答了标准答案:周三下午的会议改在周四上午11点开。
第二句问出来,调用了我们过去挑选原文中话语回答阅读理解问题的图式,不假思索的选了案例中的话语---会议定在11点开。这样顺利的为下一个知识点留下了可讲空间。
「A2,规划运用」(选做便签)
用词不同引发不同的图式,用这个知识点,尝试修改你常说的一句话。
比如我今天下午回到家,老公在家,我说:"咿,你在家,家里有气味,没打开窗户呀"。哈哈,变成标准句式,也是我的图式,即:你在家,家里什么不妥当,你没做。这妥妥的调出他已经形成的图式----我要找他吵架。那么围绕这个事情,我的行动计划如下:
目标:*******
计划:******
@老牛老刘解读
图式是“一个表征记忆中储存的一般概念的数据结构” ,换一个我们常用的词就是场景。在拆书家的技能中场景介绍,场景提问,情景演练都是在运用这样的方式让学习者快速的进入学习知识点的应用范围,更快的理解内容。但在引导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发现,引发学习者想到场景的效果不同。初级一点拆书家会说“大家想一想有没有和领导沟通不顺畅的场景”,这就是一个一般的图式,很多时候学习者反馈的就是“肯定有,但想不到什么具体的事情”;高级一点的拆书家会说“你拿着一个方案信心满满的去领导办公室做汇报,结果老板都没听完就打断了,说了各种建议,但你觉得他的意见并不对,很想反驳。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 ”。经过细化描述的场景就很容易让学习者想到自己的经验。
第二点就是关于描述场景的用词。用词很讲究,形容词和描述状态的词它能够让对方感受到所想场景的一个程度,同时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也可以作为一个武器,用来引学习者更关注某一方面你需要突出的信息,从而更容易关注和联想到你需要突出的信息。比如同样是男厕所提示语,“贴近文明,靠近方便”描绘出的图式,比“尿不进去说明你短,尿到外面说明你软”这样的图式让人更有画面感,更容易引发对提示语的思考和行动。同样上面提到的拆书家引导的案例中,把细化的场景在加上对状态或者感受的程度的描述,会更加引起学习者的关注,比如 “你拿着一个方案信心满满的去领导办公室做汇报,结果老板没听完就打断了说了各种建议,你觉得老板说了一堆废话,根本就没听懂,让你感受到不尊重人。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 ”。
网友评论